評論香港區議會選舉

許寶強:蛇齋餅糉以外的想像

願意參與區選或希望重建社區的後雨傘一代,面對「蛇齋餅糉」的兩難處境,如何才能夠走出困局,開創重建社區和本土政治的新方向?

刊登於 2015-10-27

#2015香港區議會選舉#香港

許寶強:在複雜的現代社會,民眾的物質生活,遠不是「派糖式」的「蛇齋餅糉」所能概括。攝:羅國輝/端傳媒
許寶強:在複雜的現代社會,民眾的物質生活,遠不是「派糖式」的「蛇齋餅糉」所能概括。

區選在即,又是「蛇齋餅糉」的季節。以「蛇齋餅糉」命名派飲送食、饋贈物資,循此尋求街坊的認同支持,是很有香港特色的地區選舉文化。手握大量資源的建制政黨,對這種主要由金錢堆砌出來的政治遊戲,自然駕輕就熟、樂此不疲;泛民對此時有批評,但其地區工作,尤其在區選季節,也常被指摘與建制派的「蛇齋餅糉」分別不大。

在香港,至少到目前為止,如果選舉與物質利益輸送走得太近,仍然會受到質疑。「蛇齋餅糉」之所以備受批評,與本地這種對政治的理解有關。不過,與此同時,如果從事地區組織工作的政治力量,完全拒絕舉辦街坊旅遊、蛇齋飲宴,或節日忘記送餅派糉,則又會被譏為中產離地,流失基層選票。

願意參與區選或希望重建社區的後雨傘一代,面對「蛇齋餅糉」的兩難處境,如何才能夠走出困局,開創重建社區和本土政治的新方向?

作為一項文化政治工程的蛇齋餅糉套餐

解鈴還需繫鈴人,要超越「蛇齋餅糉」的地區政治,得首先走進問題的根源,也就是嘗試思考「蛇齋餅糉」政治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其成因和產生的效果又是什麼。

不少泛民和傘兵對「蛇齋餅糉」又恨又愛的矛盾心理,以至陷入與建制派類同的政治操作,根源自無法區分民眾多元的日常需要與「蛇齋餅糉」之間的異同,同時也忽略後者作為一項文化政治工程的長遠影響。

倘若地區工作者完全漠視社區民眾的物質生活訴求,只談論民主、自由和人權理念,自然是有點「離地」;不過,如果只把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狹窄地歸結為「蛇齋餅糉」,卻又未免過於「貼地」,令社會生活難以提升、公民素質無法成長。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民眾的物質生活,遠不是「派糖式」的「蛇齋餅糉」所能概括。香港區會選民囿於這些短視的物質誘惑,反映的是長期被褫奪了資源分配權力和政治參與機會的狀態,令多元生活需求難以表達,逐漸被窄化成「蛇齋餅糉」的訴求。

然而,儘管難以表達,甚至被扭曲窄化,但民眾日常的(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豐富面向,仍然是派送「蛇齋餅糉」的操作所不能完全涵蓋的。以「食」為例。基層民眾對鉛水及毒食品的關注,不見得會比節日是否獲派餅糉為低;他們對街市商場因壟斷而導致食肆價格上升、食物品質下降,也不會完全視而不見。因此,如果地區工作者或區議員能夠嘗試為街坊解決食物質量、食水安全、食品價格等問題,例如在有條件的社區內辦天台耕作、屋苑或學校農圃;又或與大學和專上學院合作,抽驗超市街市的食材和屋苑的食水品質;以至邀請街坊義工協助,定期在區內格價,並製作社區飲食指南,這些工作,顯然超越了「蛇齋餅糉」的框框,但仍然與街坊百姓的日常吃喝生活密切相關。

再以「行」為例。不少地區居民,或多或少都需要解決交通不便所造成的困擾,包括候車時間過長、巴士路線及自行車道不足、行人天橋及隧道位置不便、私家車及自行車泊位缺乏等等,這些問題指向的,是都市空間的設計、工作與居住地點的距離、由居所往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點的可達程度(accessibility)等「蛇齋餅糉」以外的領域,既關乎時間與空間資源的分配,亦涉及專利公共交通工具的壟斷等政治問題。認真地組織街坊討論及處理這些問題,能夠獲得的社區支持,恐怕不一定比提供「蛇齋餅糉」所得到的少。

以爭取民主作為目標的泛民和傘兵,如果僅重複建制派的地區選舉方式,不僅難以跟財力龐大的對手競爭,更可能產生不經意的效果──愈來愈弱化民眾提出多元生活訴求的能力,損害積極自主的公民力量。

「蛇齋餅糉」式的地區政治的真正問題,在於不斷打造一種與消費社會一致的被動人格,極致的表現是樂意以手上的選票,交換短期物質利益。因此,它歸根究柢是一項嘗試改造生活習慣、道德價值的文化政治工程,影響不僅是區選的席位,更是長遠的社會走向,令主動積極的公民難以誕生,支持真普選及社會公義等訴求變得愈加微弱。以爭取民主作為目標的泛民和傘兵,如果僅重複建制派的地區選舉方式,不僅難以跟財力龐大的對手競爭,更可能產生不經意的效果──愈來愈弱化民眾提出多元生活訴求的能力,損害積極自主的公民力量。

從建制政治手中挽救「蛇齋餅糉」

在過去以至現在,讓建制派成功佔領區議會的「蛇齋餅糉」政治操作,建基的主要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民眾生活的欲求和想像。因此,抗衡建制的方式,自然不能重蹈「蛇齋餅糉」舊路,妄想勝選換人後就能一改氣象。倘若地區工作仍然缺乏新的實踐和語言,無法保育和開發社區民眾的多元日常生活需求,那麼無論誰人當選,真正獲勝的依舊是「蛇齋餅糉」的邏輯。

區選的勝敗,主要是幫助我們檢視現有的兩種政治邏輯和文化工程的力量對比。勝選自然能獲得多一些資源,用以推進長遠的文化改造工作;敗選也能積累實踐及總結經驗,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推展「蛇齋餅糉」以外的社區工作。

政治文化的改造,自然並非是一蹴而及的事,而是需要深耕細作的長遠工作,這正是發起社區公民約章的原因和目標。參與區選只是這長遠的文化改造工程的其中一個短暫的步驟。循這角度出發,區選的勝敗,主要是幫助我們檢視現有的兩種政治邏輯和文化工程的力量對比。勝選自然能獲得多一些資源,用以推進長遠的文化改造工作;敗選也能積累實踐及總結經驗,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推展「蛇齋餅糉」以外的社區工作。

在這漫長的文化政治的改造過程中,要避免贏了選舉、輸掉目標的局面,泛民傘兵有必要在「地區工作」之中,騰出或創造空間,讓社區民眾能夠在開放平等的民主程序中,相互討論學習,訂定集體的目標,令來自五湖四海的力量,能聚合走向共同的願景,儘管分別於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工作,也能產生協同效應,促進社區多元生活的生長,超脱「蛇齋餅糉」的局限。

因此,參與區選的泛民與傘兵,在勤力洗樓家訪、擺街站派傳單、跟進地區個案和收集/派發「蛇齋餅糉」之餘,或許還需要留點時間精力,以訂定及釐清集體的願景目標,共同學習。當資源不夠,區選勝算不高,甚至可減少前一類工作,把區選當作為一次帶實驗意味的行動研究,以更好地整理和總結經驗,準備下一個階段的地區工作。

(後雨傘社區政治經濟學之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