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2015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揭曉,由突尼西亞「全國對話機構」(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奪得。
基於其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過後,於突尼西亞建立多元化民主社會的過程中,所作出的關鍵貢獻,本屆諾貝爾和平奬頒予突尼西亞「全國對話機構」。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中指,突尼西亞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政局依然混亂,可能出現政治暗殺、社會動蕩等惡果,徘徊於內戰邊緣;但「全國對話機構」在2013年夏天成立後,在全國公民、各政黨及當權者之間構築了一條和平的政治溝通渠道,讓突尼西亞能在數年之內建成一個憲政國家,有效保障全國人民的基本權利,包括性別、政治及宗教信仰。
委員會主席 Kaci Kullmann Five 指,「突尼西亞目前仍然面對政治、經濟及國家安全挑戰,希望和平奬能鼓勵當地人民,同時為正身處中東、北非以至全球各地,為宣揚和平及民主而努力的人帶來啟發和參考」。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機構」由4個當地公民社會團體組成,包括突尼西亞總工會(UGTT)、工商及手工業聯會(UTICA)、人權聯盟(LTDH)及律師聯會(Tunisian Order of Lawyers),各自代表社會的不同行業及價值觀,包括勞工及福利、法治原則及人權等。
「茉莉花革命」源於2010年12月,突尼斯亞一名26歲小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因被當局沒收攤檔,自焚抗議而死。事件成為全國大規模抗議的導火線,反對獨裁、貪污政權及失業率持續高企的各大城鎮人民最終推翻了在位23年的總統本・阿里(Ben Ali),革命借該國國花茉莉花命名。
突尼西亞的革命之火,更加迅速燒至整個北非、中東地區近20個國家,包括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也門等,被譽為「阿拉伯之春」。遠在中國等非阿拉伯國家,也一度出現「茉莉花散步」等抗議活動。
然而,在「阿拉伯之春」諸國當中,例如埃及、利比亞雖然推翻了獨裁政權,但政局持續混亂,尤其敘利亞、也門更加陷入內戰至今,沒法展開民主化進程。
而在突尼西亞,由伊斯蘭主義者領導的後革命政府,與支持世俗化的反對派也陷入政治對立,在2013年更瀕臨內戰邊緣,但在「全國對話機構」牽頭協調下,各方通過政治對話化解分歧,順利訂立新憲法,並在2014年11月舉行了革命後第一次正規的總統大選,過程井然有序,被視為從獨裁過渡至民主社會的里程碑。
據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今年的和平奬一共有273個候選單位,包括68家組織和205位獨立人仕。而結果公布之前,媒體普遍預測委員會將把焦點放在當前的難民危機,因此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 Merkel)定為得奬熱門;而促成美國與古巴外交關係正常化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也被視為熱門人選。
聲音
這個和平奬,是對建設民主突尼西亞的殉道者的致敬……我們的年輕人所作出的努力,允許了國家翻開獨裁統治後的新一頁。
這是一則讓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是對整個突尼西亞選舉及民主化進程,包括一直以來一切工作及對話的明確鼓勵。關鍵是,它讓全球關注我們。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有很多新的挑戰要面對。
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在新聞中心的所有人、甚至全球,大概都在問:「誰?」但所有人已經把焦點放在一個值得人關注、但一直被忽略的和平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