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5日11時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率先出爐,委員會將大獎頒發給對寄生蟲疾病新療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獲獎者分別是愛爾蘭裔美國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寄生蟲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ampbell),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微生物活性物質世界權威大村智,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
這是中國科學界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早在1700年前人們就知道這種草藥(青蒿)能治療發燒症狀,屠呦呦做的就是闡釋了這種草藥的哪一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讓後來臨牀治療和生產藥物成為可能。
屠呦呦是北京大學醫學院生藥專業1955年的本科畢業生,至今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留學背景,也沒有中國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她與青蒿素的緣分起點可以追溯到文革時期。
1969年,中國高資歷的科學家大多被「靠邊站」,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實習研究院的身份,加入到全國性抗瘧研究計畫「523任務」。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率先提出用乙醚提出青蒿素,並於次年3月在南京「523任務」會議上報告了這一結果,對後來發現青蒿素的抗瘧作用和深入研究起到了重大影響。
2011年,屠呦呦因其領導的523課題組發現並提取了青蒿素,獲得拉斯克臨牀醫學獎(Lasker Award)。拉斯克獎獎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在超過300位得獎者中,有80餘位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該獎也因此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然而,圍繞屠呦呦與發現青蒿素的關係,以及後來榮譽歸屬的爭議一直存在;當諾獎委員會宣布頒獎給屠呦呦後,相關討論再度引起人們關注,其中最大的爭議來自於她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
由於文革時期,中國學術界發表論文不及時、不規範,直到1977和1982年才發表了與青蒿素相關的中英文論文,卻分別選用了「青蒿素協助組」和「青蒿素及其衍生抗瘧藥合作組」的集體筆名;再加上屠呦呦作為政治上指定的協作組長,其責任和義務與今天國內外公認的研究負責人(PI)有所區別,這些都為之後的許多爭議埋下伏筆。
中國著名生物學家饒毅表示,在眾多爭議中有三個基本事實是可以確定的:「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鐘裕容。 」
饒毅認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他同時表示,「也不能忽略其他研究小組和科學家的重要作用。」
與屠呦呦分享諾獎殊榮的坎貝爾和大村智的得獎理由是:發現「線蟲動物門」(nematodes,roundworms)寄生蟲相關疾病的新療法。兩人先後發現了新藥「阿維菌素」,其衍生藥物可以大幅減少蟠尾絲蟲病(Onchocerciasis,又名「河盲症,River Blindness」)和淋巴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又名「象皮病」,Elephantiasis)病例,並且對許多其他類型的寄生蟲疾病也很有療效。
聲音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青蒿素獲得諾獎的事讓一些支持中醫的人紛紛表示找到自信,其實完全誤會了。許多科學研究者主張「廢醫存藥」,是指廢除落後的無根據的所謂「中醫理論」,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所謂「中藥」進行分析,提出其中有藥用價值的成分,從方法論上來説屬於所謂「西醫」的範疇,或者更準確講屬於「現代醫學」的範疇,青蒿素的發現也是如此。
有人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青蒿素與中醫的關聯:"一大群科學家,走進一間老祖宗留下的房子,翻箱倒櫃試圖尋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最後在屋後的垃圾堆裏發現了寶貝,後來還有證據表明,這個寶貝不是屋主的,是一個房客偶然留下的,並被屋主丟棄了的。"在尋找青蒿素的過程中,與其説中醫參與了,不如説中醫實際上只是一個研究對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