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昨晚揭曉,隨着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獲獎,世界的目光再次被引向深沉、陰鬱而又帶有歷史創痛的俄國文學。
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的致敬。
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生於烏克蘭,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
年輕的阿列克謝耶維奇曾是一名記者,在第一本書《那時我們正要離開村莊》中,她批評了蘇聯不准農村居民自由定居或離開城市的戶籍制度,被當局禁止出版,從此開啟了不斷被政府封殺和解禁的創作生涯。
1981年,阿列克謝耶維奇積5年之力寫完了《戰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獲得巨大成功。在書中,她採訪了數百名被二戰捲入或直接參與二戰的蘇聯女性,也就此奠定了她類似報告文學或口述史的非虛構寫作手法。
這本書1985年被引入中國;1999年,她的另外兩本書也被翻成中文,分別是《鋅皮娃娃兵》和《切爾諾貝利的祈禱:面向未來的記事》。
《鋅皮娃娃兵》同樣與戰爭有關。1979年12月,蘇軍在未宣戰的情況下入侵阿富汗,一打就是將近十年。她在書中揭露了這場戰爭的殘酷、荒誕與欺騙,超級大國蘇聯身陷戰爭泥潭,卻對國內謊稱這些年輕人是去執行共產主義任務,幫阿富汗修建鐵路、醫院和學校。
《切爾諾貝利的祈禱:面向未來的紀事》是她最著名的作品,被認為是關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她在事故發生4年後(1990年)才決定動筆,期間她和家人都生活在被污染地區,她的母親因此雙目失明。
這本書完成於1997年,出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相繼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獲獎,為她建立了國際聲譽。在獲得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8年)後,她將獎金全部用來購買這本書的俄語版本,並把這些書走私帶入白俄羅斯。這個行為更加惹惱了政府,她一度被指控為 CIA(美國中央情報局)間諜,家裏電話也遭到監聽。
2000年起,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歐洲國家的資助下遷居到巴黎和柏林,直到2011年才重返故鄉明斯克(白俄罗斯语:Мінск)。
她的最新作品是2013年面世的《二手時代》(Secondhand-Zeit),寫作對象擴大到蘇聯解體後的整個俄羅斯。與其他作品一樣,這本書也是建立在大量訪談的基礎之上,採訪從1991年一直持續到2012年。被訪者大多遵循「過去⋯⋯現在⋯⋯」的結構,講述自己與這個國家愛恨交織的情感歷程,在歷史的反思中尋找未來的方向。
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中獨樹一幟,堅忍的創傷,狂熱的迷茫,都曾深刻地影響了這個世界。尤其對於鄰國的中國讀者來說,很多優秀的俄國文學作品都曾多次受到來自國家權力的宣傳和推廣,甚至成為幾代人成長的印記。
目前阿列克謝耶維奇被譯成中文的書只有3本,不過相信在諾獎光環的籠罩下,我們很快就會與她的其他作品見面了。
聲音
我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寫我的書,可能5年到10年,我很高興現在有自由可以專心寫作了。
她採訪了成千上萬個孩子、婦女、男人,通過這種方式,她為我們呈現了那些我們不太瞭解的人們的歷史故事……同時,她也給我們展現了情感的歷史和心靈的歷史。
她虽然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写的是很普通的事,但细读下来,隐含着根本的道德观念,反映了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