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周永康:傘落之後,革命是否唯一出路?

回顧雨傘運動,港人的公民抗命實際只是有限度實踐。

周永康:傘落之後,革命是否唯一出路?
2014年11月26日,旺角,示威者穿上保護裝備與警方對峙。

編按:傘後一年,論斷成敗或許尚早,卻是檢討經驗的時機。一場歷時79天的大型社會運動,值得端詳反思的地方不勝枚舉,近日各界亦陸續開展不同方向的檢討,從運動策略、溝通機制、應否退場、和平還是勇武抗爭,到佔領者與市民關係、警民關係、公民社會的後續發展等等。藉此時機,端傳媒邀請了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序言書室創辦人李達寧、《信報》前總編輯練乙錚、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及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共同就着特定議題聚焦討論,希望透過文字交鋒,令彼此論點得以充分辯證,深化檢討。

2014年11月26日,旺角,示威者穿上保護裝備與警方對峙。
攝:Chris McGrath/Getty
2014年11月26日,旺角,示威者穿上保護裝備與警方對峙。 攝:Chris McGrath/Getty

雨傘運動是香港人的光榮,絕非戲言。運動期間,香港人展現了前所未見亟欲參與改變的氣魄、意志及意願,傘運前恐怕世上無人能想像得到:香港人竟然如此堅毅不屈。然而,運動中後期,「公民抗命,無畏無懼」以外,多了「以武制暴」的路線提倡,也在後來被多番詮釋,與建國大夢、武力革命等路線被視為理念相通的倡議。陳健民教授《革命的誘惑》一文提出了革命論在香港的種種限制,30年的民主運動,在北京8.31的大閘前似乎無路可進,到底我們應該怎樣去檢視所謂革命呢?以武制暴此際是否可以為人民充權(empowerment)?公民抗命又是否窮途末路?傘起傘落之後,革命又是否唯一出路?

以武制暴的出現,確實是雨傘運動中後期面臨種種政府策略拖延、警暴不止、內部焦慮下的反彈。部分抗爭者認為在警察暴力面前,必須「還拖」(還手),施予顏色。「以武制暴」,似乎是面對政權警察聯手,抗爭者無計可施下被逼出來的產物。其時十一月旺角山東街清場後,屢屢可感受到抗爭者與警察互相仇視的氣氛。抗爭者為了保護自己及其他人,提出我們必須「以武制暴」,制止警察的暴力。但在部分抗爭者而言此一為己為戰友的良善立心,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下,都被憂慮此倡議將破壞和平運動的言論所淹沒。後來光復行動,踢篋阻嚇大陸遊客/水貨客就被視作為勇武有效的例子,在社會中為人爭論一番,例如認為勇武如果只是威嚇他人,只會令人卻步,難以擴大支持陣營,換來一翻左右膠港豬的標籤論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