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另一個世界。
即使海洋專家如何努力,世界上還有 90% 的海洋國度未被認知開發。人到了深海之間,一切都變得靜默和不由自主,連呼吸也得倚靠外在儀器之時,也莫論對時間的概念。在遼闊的海底世界,時間恍如靜止了,就像現代人丟了手機,變得六神無主,消失天與地之間。
於是,人類除了繼續探知海洋,也設法在海底裏重啟時間的大門。
百多年前希臘的潛水員在 Antikythera 小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艘公元前 150 年的古代沉船,在眾多遺物中發現一部「時間」機器,能換算太陽、月亮和星體的天文位置,即是比北宋的渾天儀和水運儀還要早。它的機制以一組發條齒輪運行,這大概就是人類最早的時計概念,而且還能準確算出閏年,那豈不是萬年曆時計的伊始?人類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渴望透過實體機械來換算時間,又豈會放過在深海角度裏重拾時間?
於是,能夠承受水壓的潛水錶便在上世紀初出現,而且經過不斷的改良和開發,現代的潛水錶便在上世紀初出現,而且經過不斷的改良和開發,現代的潛水錶已能存活於萬尺水深以下。能夠提示和度量時間,才讓人重拾實實在在的存活感,免於迷失海洋之間,也有能量繼續探知這個無窮無盡的未知世界。
潛水錶:汪洋中的度量衡
自古以來,水、塵、磁、震都是機械錶的四大難題,不少製錶師窮一生的時間都在探求破解之法。而上世紀初,不少製錶師就用上密封的錶殻來提高防水性能,直到勞力士的創始人 Hans Wilsdorf 開啟了潛水錶的先驅。Hand Wilsdorf 不斷改良錶殻物料、水晶玻璃鏡和錶冠,還讓 Mercedes Glieitzes 佩戴着來游泳渡過英倫海峽,遂令品牌的防水功能更深入民心。隨後 Omega 也有推出過 Marine 、 Cartier 也有 The Pasha ,這亦開啟了奢華潛水錶之門。
後來到了二次世界大戰,錶廠都必須硏發深潛度更高的潛水錶,像美國海軍用 Hamilton 、意大利軍方則採用 Panerai ,也有傳奇性的軍錶 WWW 和 Mark IX 、 Mark X 等。對腕錶歷史有研究的人一般認為 1954 年才是潛水錶的重要里程碑,當年 Rolex 推出了 Submariner 6204 ,加上後來的 James Bond Submariner ,防水達 200 米之餘,民間亦掀起運動探險熱,這便造就了潛水錶的風氣。後來勞力士續推 Deep Sea Specials ,潛進 10,908 公尺以下的 Mariana Trench 也絲毫無損,還研發了排氦氣閥,這樣「一哥」的地位更明確了。
當然,眼睛也不一定只盯着勞力士, Omega 早在1932年也有推出 Marine ,後來在 1955 年 007 電影裏亦是 Seamaster 取代了 Submariner 在 James Bond 手上出現的,電影片段中 Seamaster 還被賦予了引爆裝置、雷射功能、吊懸鋼索等功能,當然這都是「做戲咁做」,但由此便為潛水錶帶來更強悍的英雄形象,接下來 Blancpain 也有 50 Fathoms 、 IWC 有 Aquatimer 、 JLC 的 Polaris 還有鬧鈴、 Vulcain 則有壓力表。撇開誰是第一的問題,各個錶廠都不遺餘力去開發新產品,這對潛水錶史帶來全新的一頁,就連當年沒加入戰團的 Audemars Piguet 和 Patek Philippe 都要推出充滿海洋氣息的 Royal Oak 和 Nautilus,更是推波助瀾,讓潛水錶成為眾錶迷 「我最喜愛複雜錶功能」的榜首。
諷刺:潛水錶都不防水
通常在腕錶的6時位置都會有防水深度的標示,例如 10ATM、100m等,錶底背蓋也有 water resistance 或 waterproof 字樣,看到這樣的説明,通常都很心安地戴着腕錶上山下海,即使洗手洗澡桑拿運動都戴着它,防水嘛!深潛 100 米都可以,不要告訴我那數萬元的潛水錶其實不防水吧?
其實每當水深增加 10 米,壓力便會相對地增加,通常腕錶都會標明抗壓值( bar 或 atm )來顯示防水數值,不過所有的水壓測試都在腕錶處於靜態時所測試的,所以若然在水急速流動的時候如洗澡或水喉放着水的時候就得找來防水系數高於實際多倍的腕錶了。一般而言,圓形的腕錶防水度較佳,方形或不規則形狀則變得很弱。腕錶的設計也有很大影響,尤其在錶冠上,專業潛水錶一般有防進水的鎖扣,而那些標榜多功能的錶把,很容易會因為調校後未扭緊而進水。溫度變化也是防水大敵,所以即使多貴的手錶,也不要戴着它洗澡好了,因為腕錶在溫差變化的情況下,腕錶容易出現霧氣,久而久之腕錶便要「入廠」,一旦肥皀水也進去,更加不得了。
於是我們便要清楚了解腕錶所謂的防水度, 50 米防水的腕錶最好不要戴到游泳去,因為在水中上下活動和撥水時水壓也超過 50 米壓力了,只有 100 米以上才適合水上活動。當然要深潛的也至少 300 米,雖然平凡如你我也大概沒可能潛到 300 米去,潛水錶還是選喜愛的款式好了。
標準:要付費才能閱覧資料
到 2015 年為止,原來潛水錶還沒有訂下一個公認的標準,硬是要找一個系統,大概就只是 ISO ,所以你看到腕錶的說明上寫了獲得 ISO 6424 標準的防水保證資格,但你可曾試過搜尋 ISO 6424 的條款?筆者試過卻遍尋不獲,只找到 6425 ,但要付費才看到內容,你會爲此付費嗎?
既然一堆數字還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那錶廠也不會花錢在這些標準上?不如多給一些探險家或專業運動員作代言好了。那麼,選潛水錶又該怎麼選?雖然我從來都不懂游泳,掉下水自己一定比潛水錶更早沒有心跳,但說到挑潛水錶還是有些細節得注意,這才不失身份。
錶殻、錶冠和排氦裝置稍後都會加以說明,那現在談的就是錶圏,大概由 Rolex 的 Submariner 開始,錶圈便幾乎是潛水錶的標誌。潛水錶的錶圈一般都是逆時鐘單向旋轉的。這為了確保時間計算只有多不會少,以防潛水員下水時間被延長。除測量時間,不少機械錶都有測量溫度、水深、水壓的功能,在極地也無需電子能源補給,可靠性亦高,但這些複雜計量功能卻為腕錶收藏家帶來更多趣味。錶盤上的指針和標示也應有夜光塗層的,在暗黑環境裏也能清楚閱時,好像繼常用的 Super-Luminova 以後,現在還有 Photoluminescence 的興起。
提防:潛水錶都有氦氣
我們常看見潛水員上水時會用牙簽戳他們手上的腕錶,原來這是用來排壓的。在深海中,氦氣會因外界高壓進入錶殻內,同時亦讓錶內壓力等同外界高壓。若潛水員上水,便會形成錶殻內部壓力大於外界,這種壓力變化很容易使錶殻爆開,故此亦令品牌開發潛水錶時同時在意這種排氦裝置。不過,人類超過數百米深度的氦氣潛水歷史其實並不長,所以不同錶廠在開發排氦裝置時都有其個別的一套理論,誰家的做得最好,實在很難定奪。
1971 年勞力士開發了備排氦氣閥的 Sea-Dweller ,到 80 年代它的排氦氣閥置於左側,當錶殻內氣壓大於外側,閥門會被自動頂開而排出氣體,潛水人員亦毋須再使用牙簽了。 Omega 的 Seamaster 排氦氣閥則在左上方,使用時先行扭開,平日則要鎖緊才能防水,它在 007 電影中曾被 James Bond 戴着上山下海,故在當年亦曾成為男性英雄標準 must have 。日本的 Seiko 在 1975 年發布了 600 公尺潛水錶,當錶內壓力大時就會將鏡面往上頂以排出錶內氣體,後來亦一直以這藍本不斷改良,還用上工業陶瓷包覆外圈,使之輕巧又堅固。
價錢:決定功能多與寡?
腕錶的價值絕大部分都在於其背後的理念和品牌的傳統,所以即使不諳游泳也會花數萬元買一枚潛水錶,其實幾千米深潛即使專業潛水員有生之年也未必會潛到這個深度。不過是不是數萬元的便可以深潛、數千元的潛水錶就只可池邊嬉水?這個更加不是,電子錶怎可能沒比機械錶準確,甚至有些潛水員不戴任何腕錶單靠隨身的電子儀器便可以。當然你也可以硬說身處荒島電子錶又不能充電,那還是機械錶更可靠,但你真的認為你會隨便流落荒島嗎?不過若講求功能的話,電子錶其實比機械錶更可靠,數千元便可解決潛水時遇上的難題。
不少潛水錶都有光源充電的功能,好像是 Citizen 的潛水錶,可使用任何光源充電,電量不足亦有提示功能,液晶顯示窗還可顯示時間和水深,亦同時有最深潛水深度記憶。 Casio 的潛水錶價錢還更大眾化,而且有多種輔助功能如氣壓水深測量、溫度感應,還有防刮花錶面。 Zodiac 則有 LED backlight 和藍色或橙色的夜光刻度,即使不用作潛水,在暗黑 party 中間也很搶眼。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