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廢青系列

什麼是「廢青」,什麼是「傑青」

表面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沒人理解的,不一定是失敗。4位「廢青」用自己的生活重新定義「傑青」。

端傳媒記者 陳嘉茵 孫賢亮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5-08-25

#廢青系列

香港社會一直推崇「傑青」(傑出青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自1970年創辦後延續至今,特首梁振英、明星劉德華都曾獲此名銜,在燈光璀璨的頒獎典禮上贏盡掌聲。「傑出青年」一年一度地選了40多屆,而10年前開始,風向悄悄轉移,我城的關注點落在了另一種類型的年輕人身上,他們同樣被置於聚光燈和放大鏡下,加了個新標籤叫「廢青」。

在表面上,「廢青」的行為與思考模式和「傑青」恰恰相反。在社會眼中,他們通常沒高學歷、沒賺大錢、沒買樓買車、沒在職場向上爬。聚光燈下,沒有掌聲,只有罵聲與嘲諷。

不過,有些年輕人不以為然,一路堅持一路走。他們自己怎麼理解「廢」這件事?他們認為自己「廢」嗎?他們的真實狀態又是如何?我們邀請了四位自稱「廢青」的年輕人,請他們把鏡頭對準自己,自拍,自白,用他們的声音和故事,重組「廢青」與「傑青」的刻板印象。

MastaMic。相片由MastaMic提供
MastaMic。

The best revenge is success(成功是最好的復仇)。

MastaMic,29歲,香港知名饒舌歌手

MastaMic (馬米)少時經常被老爸罵「廢柴」。他家住北角板間房,父親是工人、母親任職文員。父母望子成龍,管教嚴苛,稍有差池就一頓毒打,「就連打籃球,也會被阿爸罵廢柴,總之任何與讀書上進無關的事,都是廢」。

小學和中學馬米都就讀港島區傳統英中名校張祝珊英文中學,不負眾望名列前茅,但平坦的升學路在中四時出現波折。「那時候開始反叛,會問自己讀書為了什麼。」回答不了自己的問題,馬米成了需要社工協助的「問題青年」。後來會考失利,不能原校升讀,只能轉讀中文學校培僑中學。

轉校後,環境變了,他更加無心向學,睡覺逃學,用髒話罵老師,最終在高考前一年被踢出校門。父母盛怒,將他踢出家門。「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和屋企人住了,已經十幾年。」馬米說。

紅白藍膠袋一直走

離家時他只拎着一個紅白藍膠袋。一個人露宿,去找工作,做過侍應,裝修,他覺得「那時我真的完全是零,好像Walking Dead (行屍走肉)」。

後來馬米帶着那個紅白藍膠袋,拿著小姨給的津貼,到北京上預科,再到武漢讀法律。仍舊「對讀書沒感覺」的馬米,在與同伴去夜店玩時接觸到了Hip-Hop音樂,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決定拋開學業,回港投身音樂。

回港後馬米寄住朋友家中,靠做二手相機修理員,儲到兩萬港元,就自資把自己作品刻錄成 CD,提着那隻陪他一直走的紅白藍膠袋,走去多間賣潮流商品的小店免費派發。「記得去過一間店,那女店員還未待我開口,就高聲說︰『我不要你的東西。』那一刻,我簡直如乞兒。」

此路不通,馬米死也不放棄,轉戰旺角街頭表演,在街頭獲唱片公司垂青,簽約成旗下藝人。可惜工作機會一直不多,他決定提早與唱片公司解約,走獨立路線,建立YouTube頻道,自己創作,製作了《HK Rap Up》系列,以說唱形式回顧香港大事。諷刺時弊的風格被香港電台看中,找馬米為時事節目《頭條新聞》創作。自此,馬米的名字越來越為人知曉,後來更被選中與鄭秀文、陳奕迅合作,攀上流行歌排行榜,躋身主流媒體。

籌備7年,馬米終於在2013年推出自己首張個人專輯《流行反擊戰》,歌中他唱到:「面對殘酷的現實即使前線告急,仍踏住堅毅步伐,我百折不屈,不為得與失,不求名利同階級,只求將夢想變成事實,一切都是為了今日。」

(點擊這裏查看MasterMic與端傳媒合作的說唱歌曲《廢青頌》)

Miss Hunny。相片由Miss Hunny提供
Miss Hunny。

如果你有夢,不要怕被取笑,因為一旦成真,他們便會成為被取笑的人群。

Miss Hunny ,24歲,女魔術師

她語帶譏諷地說︰「在中年人眼中,我是廢青,他們會認為我拍YouTube短片、玩魔術,算得上什麼,只是不務正業,更有親戚試過叫我正正經經找一份工作。」

Hunny 12 歲時看了電影Harry Potter後,就迷上了魔術,買光碟自學。她回憶說,「當時日日躲在房內玩魔術,阿媽叫我出門跟同學玩,我不去,她就覺得我玩魔術是自閉。老師也說我是廢青,覺得我打工做兼職等於讀書差,覺得我喜歡表演就是發明星夢。」

表面看到的 不是真實的全部

中五放榜後,Hunny的成績足夠原校升讀中六,但她志不在此,「我對魔術好有興趣,想試行自己喜歡的路。」她一心想到美國著名魔法學校Chavez Studio of Magic,上網一看,方發現課程為期半年,學費連生活費就需要港幣11萬元。

Hunny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開始瘋狂打工,做侍應、魔術班導師及商業表演,終於1年後儲夠錢赴美學藝。抵達美國後,Hunny日練16小時,同學出去玩,她在房間苦練。課程臨近完成,Hunny自拍表演魔術的短片放上網,吸引到台灣著名魔術師劉謙賞識,邀她一同到內地製作魔術電視節目。

說到這裏,Hunny開始笑︰「我是有部署的,當時我在Facebook加了所有國際知名的魔術師,包括馬來西亞、台灣、韓國、日本,然後才把自拍片放上網,搏有一個魔術師會看到。」

Hunny想證明,眼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別人說躲在房內就是廢青,其實有人是天天躲起來練習。我每個魔術,會要求自己練50次,然後跟路人玩50次,回去再修正50次,150次經驗之後,才去做商業表演。難道這樣苦練又是廢青?」現時,Hunny的工作室位於葵興的一座全新工廈。

林日曦表示他一般不自拍。攝:Lit Ma/端傳媒
林日曦表示他一般不自拍。

我對成功的標準好低,(創辦的雜誌)不死就是成功。

林日曦,34歲,雜誌《黑紙》、《100毛》創辦人

筆名林日曦Lin Ri Xi,是源自與他亦師亦友的著名填詞人林夕Lin Xi。2003年從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設計系中途輟學,加入商台工作,負責打理網上論壇之餘,拿着自己的歌詞作品向高層毛遂自薦,獲調動到創作相關的崗位。

2009年,他和兩位商台主持人阿Bu與陳強離開舊東家創業。次年1月,破天荒地開始發行每月一期、每期一張紙、售價一元的《黑紙》雜誌。他說:「人家夾band(組樂隊),我們夾紙(組雜誌社);印刷費、發行費就當是租band房(排練室),人家唱歌給別人聽,我們就想將我們的創作、想法讓更多人看到」。

2013年,3人又創辦了每月一期,每期100條內容、售價100毛(10元)的雜誌《100毛》。「《黑紙》的社會性很重,傾向比較沉重的話題和表達方式,但我們同時也希望可以比較輕鬆,」林日曦說,《100毛》定位為輕鬆看時事,「令香港人笑,這就是(創辦)《100毛》的初衷。」

「一定要跟着時代走,起碼做的人(老闆)心境要年輕,所以要給辦公室年輕的同事充權,要信賴他們,他們作為青年,會比我更了解年輕一代。」林日曦說。有人認為《100毛》靠消費、販賣「廢青」圖利,林日曦答得理直氣壯:「覺得香港真的好悲哀,有些人覺得賺錢就是錯。」

在林日曦眼中,「廢青」代表著「有錢不賺、與政府和成年人搞對抗、不接受既有規條、想改變既有法則」。「所以你應該為自己能成為廢青而感到自豪,不然很快你就會變『老油條』。」林日曦說。

賴恩慈。相片由賴恩慈提供
賴恩慈。

你可以買樓上車,但希望大家也尊重耕田的人,不想一世供樓的人,尊重Backpacker(背包客),尊重所有與自己生活模式不同的人。

賴恩慈,32歲, 電影和劇場的導演、編劇和演員

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當天,曾在1988年獲得同一殊榮、現任香港特首的梁振英出席頒獎禮,閉門祝賀10位傑青。賴恩慈那天將一個象徵撒謊的木偶皮諾丘送給他,寄語梁振英「誠信很重要」。這一幕定格在相片中,並在網絡世界廣為流傳。

賴恩慈並非本名,而是領養家庭給予她的名字。在香港出生一個月後,她就被送回農村,後來被領養,再回到香港接受教育。「社工和我的監護人談話,說我這般被領養的孩子很容易學壞,容易吸毒,容易早孕,我多了三個標籤」賴恩慈說。

入讀中學後,外籍教師要求每個學生用英文自我介紹,並在黑板上寫下一堆名字供尚沒有英文名的學生挑選。到了賴恩慈,她調皮地說:「My English name is Mo.(我的英文名字是『冇(沒有)』。)」這個名字成了她第一個為自己挑選並貼上身的標籤。

中學參加話劇社後,賴恩慈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大學時加入劇團好戲量,在旺角進行街頭表演。「那是第一次被罵『廢青』,那時候大家還不熟悉街頭藝術,警察巡邏時過來問,一群年輕人不讀書在街上幹什麼?」她笑言,自己是第一代廢青。

昔日的阿Mo,現在獲得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又獲得「香港精神大使」、「香港時尚專業女性」等殊榮。但她說:「什麼是傑出青年?什麼是香港精神?什麼是時尚專業?這些詞太大了。我去拿這些獎,是想重新定義它們,或者是增加一個定義,傑出青年也可以是我這樣。」

她希望社會可以尊重每個人生活的多樣可能性:「你可以買樓上車,但希望大家也尊重耕田的人,不想一世供樓的人,尊重Backpacker(背包客),尊重所有與自己生活模式不同的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