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雜誌,趣味不只是發掘嶄露頭角的新刊號,有時候留意市場上出版已久的讀物,也會有新發現。創刊於1998年,來自巴黎的《WAD》名字意旨 “ We Are Different” ,即是穿戴要不一樣,生活態度也要另類的年輕思維。這個聽上來很前衞的想法,在今天充斥不同獨立設計品牌、媒體平台的年代,其實不並沒有什麼特別。然而,「不一樣」在全球化風行的當下,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點當你去一趟書店雜誌架子觀察,就會明白箇中的意思。《WAD》在今年春季號(第64期)的APT專題中,卻示範了如何在商業與獨立之間取得平衡方法。即使是以家居(Apartment)為主題, 主編 Samantha Bartoletti 卻沒有把雜誌變成另一本室內裝潢指南,又是跟隨《Kinfolk》風格展示創意生活感,而是找來了一班設計師、攝影師和造型師,利用各種「家居」場所,發掘城市人對於居住的各種看法。
主題下的影像
攝影師 Charles Baudouin 以《Home Alone》為題,給自己和四位設計師 Margaux Keller、Mathieu Lehanneur 、Vincent Loiret、 Violaine Carrere 拍攝了一組作品。一台 Hasselblad、一隻 Wide Angle、一個室內場景、獨立光源和主角,平實地以肖像和房中物件帶出人物的故事;狗仔隊攝影師 Bruno Mouron 和 Pascal Rostain 跨界至藝術性紀實攝影,把來自不同名人、政客、藝術家的家居垃圾呈現在攝影作品中,相片中有前美國總統列根的密件、阿諾舒華辛力加(Arnold Schwarzenegger)的古巴雪茄、Kate Moss 日常得平凡的廢棄物等等;全書最可觀的卻是一系列以家居單句建構的時裝攝影故事,有靈感取自電影、芬蘭建築師 Matti Suuroen 未來感飛碟建築、住客羣像、白色、均配以時裝、空間、化妝來說故事。這期的影像與主題配合度高,又不會被品牌、衣飾喧賓奪主,是探討空間設計題材的新嘗試。
重視個人看法
《WAD》深明圖像說故事的技巧,在文字方面也不示弱,每篇文章雖然短小,文字着墨卻簡潔有力,搜羅最新資訊外(在新進品牌、設計師介紹專欄中有不少有趣的新名字,WAD 在找 New Comers 方面頗有眼光),更重視編輯部對一個地方,一個人或是一條牛仔褲的看法。主編 Samantha Bartoletti 在編輯手記說:「室內裝潢對於一個人的身份來說,重要性僅次於服飾,你家中的裝飾和風格令人感到舒適外,也是反映性格、生活方式。這期的靈感來自我們對 New York Club 的回憶,那裏可以吃喝玩樂,自在如家,加上近年新禁煙條例,令不少人愈來愈重視家居在生活中的位置。」
這本擁有十七年歷史的雜誌,班底其實來自不同的創意領域,有廣告、時裝、也有設計,雖然他們也有 facebook 等網上平台,最好看的部分,還是保留在雜誌中,變相鼓勵讀者追看。季刊雜誌主打不同主題,成敗很多時候都取決於雜誌人如何發掘新視點,哪怕題目是多麼日常、又或者是反覆出現的命題。例如《WAD》剛出版的夏季號,便以“LOVE”為題,希望透過夏日輕盈的衣服,說說自主生活和重新發掘身體的看法,背後為了道出夏季新泳裝背後的品牌行銷經濟學、凝視、身份形象等文化議題。可惜,相比起春季號的驚喜度,這期是有點失望,儘管攝影作品依然出色,也有不少談論中性、身體和泳衣的文章,但時裝雜誌想要跳出框框,依然困難重重。只好期待秋季號!
WAD:wadmag.com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