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兒童新聞

當中國老師遇上英國學生

在中國,老師是不需要管課堂紀律的,每個學生都天性地遵守紀律。而在英國,管紀律簡直是老師在課堂上最有挑戰的事情。

特約撰稿人克佐 插圖:Kennis Li

刊登於 2015-08-13

#兒童新聞

早上七時到學校,先集體做早操,然後進入有50個座位的大教室裏。教室的牆壁上掛着各種名人名言。上課一開始,先聽老師講紀律,誰不聽話就罰站。上課就是從頭到尾聽老師講,自己記筆記,不要交談也不要提問。語言課上,老師領着學生一遍遍地朗讀詞語;科學課上,老師動手做實驗,學生在旁邊觀看。體育課的目的,不是好玩,也不是健身,而是應付考試獲得成績。漫長的一天在晚間自習中結束。學生們疲憊不堪地回家睡覺,明早七時又要到學校呢……

這是中國學生最普通的一天,最近被移植到了英國一所中學,引起軒然大波。英國電視台BBC和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做了一個研究項目,他們在英國博航特中學(Bohunt School)選了50名九年級學生,組成「中國實驗班」,由來自中國的五名老師上課。一個月之後,他們將和學校的其他同學比較測驗成績。

電視台把這個過程拍攝下來,編輯整理成一部紀錄片播出。目前播出了第一集,在中國和英國都引起較大的反響。紀錄片開頭說,「中國式教育,以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慘無人道的競爭聞名……這跟英式教育相差巨大。」

學生上堂化妝開餐

在參與這個教育實驗的老師看來,他們也備受學生的折磨。最讓他們頭痛的,就是維持課堂紀律。來自南京的李老師說,「當我給他們布置課堂練習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專心完成。結果呢? 我走進教室,發現一些學生在聊天,一些學生在吃東西,還有一些居然在化妝!我當時要是不忍住的話,真的要抓狂了!」

來自西安的楊老師說,「在中國,我是不需要管課堂紀律的,每個學生都天性地遵守紀律。 而在這裏, 管紀律簡直是課堂上最有挑戰的事情。」經過商量後,他們進一步移植中國的做法,成立了班委會,讓學生幹部帶頭做「好學生」。

李老師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目前紀錄片中所展現的只是「最亂的」狀況,並非教學的全貌。紀錄片遭到不少人的批評,說它為了吸引觀眾,製造轟動效應,過度強調戲劇性衝突。

這個實驗本身也引起質疑。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月的表演性實驗,很難體現教育的真正效果,不管是幫助學生,還是毒害他們。

紀錄片也沒有留意到中國很大,各地各階層都有較大的差異。杭州市採荷中學校長孫寅認為,紀錄片中所表現的所謂「傳統中國式教學」,對目前中國的教育有誤讀。「比如,現在我們每個班也就30至40個同學,逐步在推行小班化,並且教學方法也不是他們所理解的『滿堂灌』」。不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在中國也多是一種「實驗」。

中國孩子全得到英國精英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媒體也曾進行中日教育比較,引發全國性討論。但是那時,輿論以自我反省為主題,傾向於取國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這一次輿論有很大的不同,主流媒體稱之為「中英教育大戰」。

《環球時報》等則為中國教育方式辯護,認為這個實驗選擇的是普通公立學校,而 「英國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中國的教育體制,從主觀上,不分階層,不分身份,不分貴賤。實際上是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類似英國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質量基礎教育。」

參與這場教育實驗的李老師還透露,實驗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據報道,幾周以後,師生之間的關係變好了,一些學生開始喜歡上了中式教學風格。

這並不讓人感到驚訝。中國式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知識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且可以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取得「素質教育」的好成績。2013年,中國上海的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等多項領域再次保持第一,讓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國家的媒體都反思起來,有人主張要學中國老師學習。2014年3月,英國教育部長前往中國,與上海教委簽訂了協議,從中國引進數學老師。

學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只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嗎?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施特羅爾說,這是中國的教學方法,與當今英國青少年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他認為,「沒有任何教學方式或政策,可以使英國的文化退回到上世紀50年代,也不應該試圖這樣做。」

教育從來不只是發生在學校課堂上。中國老師也意識到這一點,教漢語的老師說,「這群學生太沒有學習積極性了! 而且長大之後他們不用努力工作就能有福利可以拿。 而我們呢,比如要努力工作才能養活這個家。如果英國政府縮減福利的話,這群學生說不定就不這樣了。」

這位老師應該繼續假設下去:如果取消福利,首先發生的事情,不會是學生上課更專心聽講,接受「填鴨式」教育了,而很有可能是和家長一起上街遊行去了。到時候,為了讓學生從街頭回到課堂,老師們可能會建議限制遊行示威。可是,這樣做的後果,也不會是學生認可中國教育了,而是英國人認為自己的表達權利遭到打壓,他們會在媒體上痛罵政客,還會在下一次選舉中利用選票趕走打壓者。這樣一來,中國老師也許會覺得言論自由不那麼好,民主選舉也有問題。

教育研究者熊丙奇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對比實驗。英國教育大臣想引進中國模式,但對於是否要引進,國外輿論意見並不一致,政府積極推進,可學校老師、家長並不怎麼熱衷,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對比實驗就顯得很重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