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兒童新聞

四千年前的一場地震

如果大人們都像小孩一樣,不管恐龍生活在歐洲還是美洲,都首先關心它們本身的生存和故事,那麼考古學就會變得有趣得多。

特約撰稿人克佐 插圖:Kennis Li

刊登於 2015-08-12

#兒童新聞

孩子和媽媽正在玩耍,突然間天搖地動,緊接着山崩地裂。在被掩埋的最後一剎那,媽媽一下子摟過孩子,用身體護住他/她,使他/她免遭山石直接撞擊。這是四千多年前,發生在中國青海的一次大地震。那時候還沒有文字記錄,我們是怎樣知道這個細節的呢?這就是考古專家的成績。

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這個地震現場。在災難中相互救助的親人,已經變成了骨骼化石,但是他們生死相依的姿勢,仍然清晰可見,成為永恆的圖景。這些化石和建築遺跡,是考古專家從地下挖掘出來,整理還原而來的。

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兒童對考古的興趣大過大人,那就是觀看恐龍化石,並通過這些化石想像上億年前的恐龍世界。其他考古的事情,也跟這差不多,就是通過古代留下來的器物、建築、化石和地理構造,分析和想像過去社會的生活,了解人類是怎樣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人類文字記錄的歷史非常短,更不用說聲音和視頻保存了。有文字記錄之前的歷史,被稱作史前時代。99%以上的人類歷史,都發生在史前時代。人們對這麼長一段歷史的了解,除了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之外,主要依靠考古學。

大人們對考古還不足夠重視,因此電視和報紙就選一些特別的事件來報導,比如上面說到的大地震。其實這個大地震現場早就發掘出來,並不是什麼新聞。真正的新聞是兩周前剛剛在甘肅省廣河縣召開的一場會議——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

來自中國大陸、美國、英國、日本、瑞典及港台的幾百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是發現齊家文化91年來,在這裏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會議。這些專家的多數研究,是關於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演變。

按照考古學上的慣例,在什麼地方發現了一個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就用這個地方命名它代表的整個文化。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者之一,是瑞典學者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922年他在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址,稱之為仰韶文化遺址,這就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端。第二年,他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又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址,稱之為齊家文化遺址。以這些遺址為中心,現在都分別有了更多的發現,成為了文化遺址群。

齊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銅石並用時代的見證,已經發現文化遺址兩千多處。文化遺物主要以工具為主,裝飾品次之,包括刀、斧、鑿、錐、匕首、耳環、指環、手鐲、銅泡、銅鏡等。其中,在齊家坪遺址挖出來的銅鏡,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銅鏡,官方宣傳中稱它為「中華第一鏡」。

考古學當然不是為了爭第一,也不是為了證明哪個文化、哪個民族最優秀。但是,在很長時間內,甚至現在,很多人都還把它用作這個目的。這就把考古學變得庸俗和無聊了,很多人就對它不感興趣。

如果大人們都像小孩一樣,不管恐龍生活在歐洲還是美洲,都首先關心它們本身的生存和故事,那麼考古學就會變得有趣得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