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劉銳紹:人治開除局長 日後更難管治

近年香港官場出現一種對公務員文化、運作架構、執行過程,以至思維模式的不滿情緒,多來自決策階層。

刊登於 2015-08-02

劉銳紹:政府與建制派之間的合作從「理念凝聚」急劇變成「利益凝聚」。圖為民政事務局前局長曾德成。攝:Herbert Tsang/ISD
劉銳紹:政府與建制派之間的合作從「理念凝聚」急劇變成「利益凝聚」。圖為民政事務局前局長曾德成。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被免職,引發梁振英政府的地震風波。誰引發這場地震?為什麼要引發這場地震?地震之後的效果如何?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討論上述問題之前,先要了解一點:目前坊間出現不利於兩位前局長的消息,例如「工作表現不佳」、「不配合特首工作」等風從哪裏來?圈中人明白,多來自靠近政府的消息來源。明乎此,較易作出準確的判斷。

上述消息稱,是梁振英主動向北京建議換人的;而且只在很短的時間內通知兩位局長,連曾德成的哥哥曾鈺成也感到詫異。果真如此,那就說明是梁振英引發這場地震的。容或他有他的「理由」(與其說「理由」,倒不如說「需要」),但這些理由是否合理,則是另一回事。

其實,圈中人都感到,近年來香港官場出現一種對公務員文化、運作架構、執行過程,以至思維模式的不滿情緒,而這種情緒多來自決策階層。他們認為公務員「拘泥於死板的制度」,「過於程序化」,不夠靈活,甚至以制度抗拒決策官員的指令。這種情緒在董建華和曾蔭權年代並不明顯(因為董建華性情較溫和,曾蔭權則是公務員出身),但近年來這種情緒卻不斷膨脹。

從公務員的角度看,按程序辦事可以減少人治作風,適當的程序可以減少出錯的機會,是香港行之有效的機制;此外,當上級的決策違反公眾利益時,負責執行的公務員有責任反映實況。這就跟偏向人治的決策模式不咬弦了。

形成上述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怎樣解決、磨合,才是關鍵。可惜,公眾看到的是,梁振英偏向強勢領導,導致反彈更大。

與公務員建制派距離擴大

另一個近年凸顯的現象是,政府與建制派之間的合作從「理念凝聚」急劇變成「利益凝聚」。梁振英任人唯親的傾向,已跟建制派內的不同群體產生愈來愈多的矛盾,加上他的「自我中心」,令情況更糟。建制派(即使以傳統左派為基礎的核心建制派)愈來愈感到,政府「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必要時更找中聯辦幫助,令建制派更難服氣。

兩位局長離去後,可以預期:一,政府的人治化管治將會加劇;二,政府內部的矛盾將會擴大,梁振英在餘下的任期內將更難管治,因為其行動已令他與公務員體系與建制派之間的距離擴大。也許,梁振英以為這樣可以達到強勢管治的效果,力推「新政」,但他不是王安石;王安石「新政」敗在推行過急,但其意誠身正,歷史自有評價。梁振英的評價將會如何?走着瞧吧。

目前可見,他的言行(包括引發這場地震)均以「連任」為目標。但能否如願?建制派會否支持?北京會否只聽一面之詞?還看明天。

(劉銳紹,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曾任《文匯報》職駐北京記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