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一般年景下,東北亞的4月應是春風和煦,但在2025年,中國大陸居民經歷了一場氣候「震撼」——多地遭遇罕見的極端大風和沙塵天氣,並且又出現了罕見的高溫紀錄。
4月10日,平時就以大風著稱的北京罕有發出10年來首個大風橙色預警,氣象台預報指4月11日開始,北京會出現連續大風,「全市平均風力可達6級,平原地區陣風9-11級⋯⋯並伴有沙塵和強降溫天氣。」
大風的實際情況確如預報。官方通報指警報前後持續了近82個小時,其間13個氣象站極大風破紀錄,全北京最大風速達14級,城區倒伏樹木達到1884棵,大量公園因大風關閉。4月12日當天有15條軌道交通線路地面段停運。
破紀錄的大風不只影響北京。4月11日,河南多地的最大風速達到或突破有記錄的最大值,上海也發出了雷電和大風預警。截止到4月14日,8級以上陣風掃過了超350萬公里區域,受影響人口超過6.1億人。
極端大風還帶來一系列災害性天氣。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出現暴雪,自黃河、淮河流域到華南則有大面積強降水出現。
此次強風最顯著的影響,則是沙塵天氣向南蔓延。長年以來,沙塵暴主要影響華北和西北地區;本次大風伴隨的沙塵則最遠抵達廣東沿海及海南北部。香港也受沙塵影響至少到4月15日。
極端大風與背後的氣候因素
分析認為,此次大風背後是東北冷渦的異常活動。
「冷渦」即高空旋轉的冷空氣漩渦。東北冷渦一般在中國東北地區活動,尤其容易發生在春末夏初,其常常和其他天氣系統相互作用,大幅度改變華北甚至江浙一帶的天氣,尤易誘發暴雨、冰雹、雷暴、短時大風、龍捲風、沙塵、強降雪等等強對流和災害性天氣。
這次大風天氣中,非常強的冷高壓和溫帶氣旋共同作用,冷渦又帶來了強北風。冷空氣居高臨下,在地面造成了強烈的風。冷渦為中國東北提供了水汽,引起暴雪。大風則吹起沙塵,造成強沙塵暴,從高空輸送到南方。由於高層風力強,地形也很難起到阻擋作用。而南下的冷空氣遭遇不穩定的暖濕氣流,在南方造成強降水、雷暴和冰雹。
有學者介紹,本次東北冷渦強度大,位置也偏南,在歷史上較為少見。這種情況的產生,是由於西北太平洋存在一個強大的高壓帶,影響了整個亞歐大陸(包括北極地區)的氣候狀況,使得能量又被推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一帶,最終形成了這一冷渦。

這場大風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同冷渦的情況也分不開。冷渦逆時針旋轉,自西向東移動。在形成後,其移動會減緩,西側的偏北氣流會不斷向冷渦內補充冷空氣。在這種作用下,冷渦的影響就被延長了。
對於東北冷渦的變化和驅動機制,學術界目前還沒有定論。對於這一場東北冷渦的前因後果,現在也沒有詳盡的討論。不過,有學者已經指出,東北冷渦的異常變化與全球暖化有重要關係。
其中,中國氣象局東北冷渦實驗室等機構研究發現,從1950到2020年,全球暖化一方面削弱了冷渦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影響暖期冷渦中心向南偏移,對中國北部極端天氣產生更復雜影響。另一則中國氣象局等單位的研究則提到,在近年來,前期拉尼娜(反聖嬰)事件、青藏高原積雪狀況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導致了東北冷渦的異常活動。
自然災害頻發,氣候韌性更為重要
「氣候韌性」已成為人類生活和公共治理的重要元素。這次極端大風天氣同樣為社会的應急能力帶來了考驗。
新聞報道指出,北京主管當局為大風天作了全面部署。媒體引述網民指,「預警做到位了,樹砍了,車盡量挪地庫了,這是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表現。」包括北京在內,這次的極端大風沒有引起嚴重的災情,社會和政府在防災減災方面的努力顯然發揮了作用。
但另一方面,早前作出的城市規劃可能未必為氣候適應作出了足夠考慮,比如大風影響導致北京軌道交通地面部分106座車站停運,以及部分社區互聯網中斷。此外,市民擔憂也引發囤積食物和蔬菜被搶購的現象。
在未來的規劃中,氣候韌性的優先級應更為提高。
有新聞報導引述中國科學院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指出:「應對災害,不能全靠天氣預報,整個社會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城市的基礎設施是做在平時的。」他還指氣候韌性也包括了應該要讓普通人更有防災意識。
「數字韌性」也出現在有關此次大風的討論中。一些分析指出,像北京這樣的現代大城市,要應對自然災害,大數據分析和AI算力可以一方面可以幫助提前預知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將具體防災信息分發到個人,因而建設數字化的防災系統,也是城市「氣候韌性」的一環。
在自然災害不斷發生,近年來屢屢在中國釀成重大人員傷亡的背景下,北京市在2024年發布《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強基礎設施氣候韌性建設與管理」,「在基礎設施項目規劃設計、審批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中長期影響因素。針對氣候變化對城市降水、氣溫、風速、地下水位等的影響,提高城市給排水、供電、供氣、供熱、交通、信息通訊等生命線系統的設計建設標準」。
四月高溫接續新沙塵,氣候環境變化挑戰嚴峻
大風過後,中國多地又在四月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其後又再次出現沙塵天氣。
4月16日,河北省石家莊氣溫達35℃,打破當地及北方省會城市最早高溫日紀錄,同時也是首次在4月出現高溫。
而在同期的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等地,氣溫普遍超過32℃。河南省會鄭州也以35℃創下觀測史上的最早高溫。
到了4月20日,中國中央氣象台又發出沙塵預警。其表示,受冷空氣和大風影響,4月20日到21日中國北方大面積地區又揚沙或浮塵天氣,部分地區還會有沙塵暴出現。
2024年夏天,中國北方曾出現大規模、罕見的揚沙天氣。數據分析指出,近10年來,中國北方的沙塵天氣曾一度有所減少,但在氣候變化影響下,蒙古國的異常偏少降水量、植被破壞等情況,構成了沙塵天氣形成的新因素。氣候和環境變化對日常生活的新影響仍在不斷出現。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