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藥房「沒有幸福」——通關前夕大陸爆疫,港人搶藥與「自求多福」

她預感香港這城市會再度迎來變化,「會沒有以前那一種平靜吧.....小確幸完結了。」
2023年1月4日,香港,銅鑼灣購物區,藥品藥妝店林立。

【編者按】港府一直緊跟北京政府防疫路線。香港曾經歷逾兩年半的「動態清零」,在中國大陸發生封控抗議潮後,北京政府放寬防疫安排,香港亦跟隨之,即使近日香港錄得單日確診人數屢屢過萬,對外對內的防疫措施亦幾近「壽終正寢」。

2022年初,端傳媒製作「香港疫情大爆發」專題,報導關於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受苦市民的困境。中港兩地最快在2023年1月8日通關,端傳媒會刊登通關專題系列報導,一窺中、港、澳三地在通關前後的實況。第一篇以數據及資料回顧過去3年,香港人是如何渡過(或熬過)疫情歲月;此為系列報導第二篇,採訪香港藥房、買藥市民、醫護等,他們向記者訴說着通關前夕種種的擔憂和不安。

在九龍土瓜灣的一所中西藥行,老闆梁海強打開抽屜,裏面有兩三盒為街坊留貨的必理痛。一個中年女人走進店舖,瞄到抽屜,問梁海強:「能給我一盒嗎?」她說,99歲的爸爸在大陸家鄉確診發燒。

梁海強聽罷,從抽屜裏抽出一盒退熱止痛的何濟公散。她欣喜地帶着藥離開,手上的膠袋因20幾盒雙飛人藥水和藥物,顯得重甸甸。「要寄給阿妹,他們在大陸沒有藥了。」

「12月下旬那星期,街坊入來就問必理痛、樂信、幸福(香港較熱門的撲熱息痛藥物品牌)。看眼神就知道,我未等他們開口就說沒貨。」香港12月掀起搶藥潮,梁海強已經賣光大部分必理痛和退燒藥,只勉強為患有長期病的街坊留起零星應急藥物。存貨又少一盒了,他說,「你看,見光即死。」

12月7日,中國政府宣布防疫「新十條」,政策放寬後民眾大量囤購藥物,造成市面缺貨。不少香港藥房老闆遇上客人大手購藥,寄給大陸親友,香港藥物在大陸亦有價有市。搶藥情況被廣泛報導後,不少香港人也因憂慮而囤藥,其中一名受訪的香港人Kate,花近2500港元在網上購買止痛藥、感冒藥,「不是很掌握到1月8日通關之後,香港會發生什麼事。」

新年伊始,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1月8日與大陸的通關安排,首階段通關,落馬洲、文錦渡和深圳灣每日配額共5萬人,須網上申請;其餘4個口岸預料有1萬人。所有人士,不論北上或南下,都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結果的證明。政府又指,不排除立法限購撲熱息痛藥物。

搶藥潮期間,網上照片流傳有藥房在店外貼上「沒有樂信」、「沒有幸福」的通告。通關日即將來臨,香港人不只擔心一時的藥物供應不足,對醫療系統加重負荷、疫情反覆的憂慮也再度爆發。

沽清的止痛藥

2022年12月29日,銅鑼灣市中心藥房,一所店家把所有止痛藥、退燒藥和感冒藥排在貨物架上,止痛藥「克痛」和「散利痛」標價128元、特效感冒沖劑盛惠238港元,比原來定價翻倍。藥店職員說:「必理痛?有,不過很貴——400港元30粒(特效必理痛)。」同款藥物原價約84港元。

在藥妝店「萬寧」和「屈臣氏」,原本放置必理痛、幸福傷風素的貨架上,堆滿Covid-19的快測試劑。每排貨架均貼上告示:「限購通知——由於供求緊張,為了讓更多顧客購買到所需貨品,以下貨品每位顧客單一交易每個品牌限購2件。」有市民焦急地問店員:「有沒有必理痛?」也有幾個上班族男士打開手機中的微信,核對貨架上的藥物名稱,最終空手離去。

2023年1月5日,香港,北角一家萬寧,原本放置必理痛、幸福傷風素的貨架上,堆滿Covid-19的快測試劑。
2023年1月5日,香港,北角一家萬寧,原本放置必理痛、幸福傷風素的貨架上,堆滿Covid-19的快測試劑。

記者走訪銅鑼灣區13間藥房和藥物連鎖店,大部分必理痛已經售罄。一名藥房職員說自己也買不到必理痛,「我有鼻敏感要食,但之前兒女確診,一人一盒食完了。」香港人比較熟悉的感冒止痛藥品牌如樂信、幸福、克痛等等,貨源亦緊張。大多店舖轉向客人推廣來自日本、馬來西亞和印度的撲熱息痛藥物,也有藥房售賣散裝止痛藥。

「政府醫院都是處方撲熱息痛的成分藥,但市民一定要必理痛,買不到心目中的品牌。」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林偉民說。他向端傳媒解釋,香港的藥房在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賣出大量藥物,但自去年3月疫情開始緩和後,就沒甚生意,「4月至12月這大半年間,供應商叫救命,藥房也減少進貨,一日賣不出兩盒。」現在藥房存貨不多卻遇上搶藥潮,藥物很快被搶購一空。

他觀察到不少客人想購藥寄給大陸親友。按目前大陸海關政策,郵寄個人用藥到大陸,數量必須在合理自用範圍內。香港也規定受管制藥物包括止痛藥、抗生素等,出口須附衞生署發出的許可證,違者將面臨最高罰款500萬港元及判囚終身的刑責。而旅客隨身攜帶合理自用數量,則可豁免許可證。

「香港的藥物代理按本地市場的需要去買貨,沒有計算14億中國人口的需要,相等於以前搶奶粉的情況。」林偉民指,必理痛和其他藥物將於1月上旬至月中陸續返貨。「以前隨你要,現在要配給,每個點、每樣貨按地區分發,以符合市民需要。」

藥行老闆梁海強教記者分辨必理痛藥物和價格:綠色包裝是特強傷風感冒丸;藍色的是普通止痛藥;特效必理痛是紅色的,在搶藥潮中最具價值。3種藥物均含500毫克撲熱息痛,但咖啡因、維他命C等成分分量不同。其中,「特強傷風感冒丸24粒,行家賣500港元、200港元、100港元,很嚴重。拆家也會互相炒賣,炒到你手時80港元,有些店家賣82港元。我自己是來貨價加兩元,72港元。」

來貨價上升,一些店家逼於無奈加價,但部分藥房把必理痛拆開兩排,分別賣100多港元,甚至有藥房以高價798港元售賣50粒必理痛藥丸,「沒必要人血饅頭,貪一時之快賺快錢,你生意是長做的,市民才是根本。」梁海強又估計部分藥物批發商寧願留起藥物,賣去更高利潤的地區。「全世界沒貨,批發商的老闆有貨也運去大陸賣,為什麼要拆給你們?」像他們這種小藥行,貨源緊張的時期,被分配的藥物不會多。

香港,土瓜灣一家藥房的老闆梁海強。
香港,土瓜灣一家藥房的老闆梁海強。

一名不願具名的藥房職員則表示,行內一直有走私藥物回大陸的情況,「哪一樣賺錢就走哪一樣。」這名受訪者得悉最近有行家計劃走私止痛藥賺錢,但最後因為沒有貨源而未成事。

1月5日,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強調,除個別品牌有缺貨現象,其他品牌供應穩定。政府有足夠5至6個月的藥物存貨;藥廠已答應增加產量,由13%至100%不等。

香港放寬防疫政策,為港島鬧市銅鑼灣重新帶來人流,但不少原本標示在Google地圖的藥房,大閘貼滿租務聯絡的廣告,至少6間藥房的舖位終止營業或已經轉手。3年疫情,主攻大陸遊客的銅鑼灣、旺角等藥房生意銳減,林偉民指不少藥房租期一滿就離場,「現在還生存的藥房不是賺錢,是蝕做、頂住。」

港九藥房總商會副會長劉愛國也說,「專做大陸客生意的藥房,銅鑼灣、旺角、元朗,一半倒閉了。」1月通關,是不是這些藥房的希望?他不敢太樂觀,也坦言無法確切掌握情況。他認為在香港,需求最大的退燒藥、止痛藥等,根本不夠供應大陸客人,「通關後香港也很麻煩,需求大的藥不夠賣,不需要的藥物只能靠本地客消費。到時候怎麼辦?藥廠也不是很多貨,因為運輸條件,只能逐批貨送來。」

梁海強經營的街坊藥行,近年生意下跌近2至3成,即使防疫用品賣得不錯,生意也不如疫情之前。儘管如此,他堅持不加價,為街坊留藥,也不願意讓客人大手買走所有止痛藥物。有時客人因此以粗口指罵,他見慣不怪,「香港連自己的用品都未買到啊。」他說,「一個街坊有長期病,每次頭痛都要吃必理痛,我們也會問她每天吃好嗎?畢竟有抗藥性。這些街坊買不到真的不知怎麼辦,平時做生意都是街坊幫忙,他們有需要時我們不幫,這不公平。」

那位街坊前來藥行時,梁海強抽出僅餘的必理痛給她,「我說有留藥給你啊,她好開心。」

搶藥潮下,藥行老闆梁海強留下幾盒必理痛,給患長期病的街坊應急之用。
搶藥潮下,藥行老闆梁海強留下幾盒必理痛,給患長期病的街坊應急之用。

「我知道我要囤藥了」

Kate的網購帳單上,印有1376粒止痛藥和感冒藥的明細。12月下旬,她在日本網站掃貨,連運費花近2500港元添置止痛藥。「1376粒藥,分給自己和4個家人,275粒,每人每天吃8粒,也足夠34日。」

早前她在台灣工作,見身邊同事寄藥到大陸,仍未意識到藥物供求的變化。直至她在12月患感冒,發現藥房、連鎖藥店賣光必理痛;買咳藥水時,藥房職員要走入貨倉查找,「我被他這個動作嚇到,於是上網看看,發現很多網上購藥平台都沒貨。」

「我知道我要囤藥了。」她請台灣同事買必理痛(台稱普拿疼),但台灣也開始醞釀限購令;她託日本旅遊的朋友買藥,但覺得等他們回來已經晚了。過程中,她研究到香港在搶撲熱息痛,大陸人則在找布洛芬(Ibuprofen)。最終她找到一個日本網站,花了數小時比較撲熱息痛和布洛芬藥物品牌、價錢,藥力最強、銷量最高的藥,她各買了一盒。

同樣是12月下旬,Max感覺喉嚨不舒服,預感快要確診Covid-19,趕在病發前往藥房給自己和女朋友買藥。他尋遍大圍、沙田、九龍塘和油麻地的藥房和超市,一盒必理痛也找不到。

2023年1月4日,香港,有藥房以高價798港元售賣50粒必理痛藥丸。
2023年1月4日,香港,有藥房以高價798港元售賣50粒必理痛藥丸。

「大家在貨架面前,好像在等獵物一樣。」確診後正居家隔離的Max,受訪時聲線吵啞,「你在香港大都市走了幾區,就是為買一包止痛藥,最後卻找不到,其實有點好笑。」最後,他買了些喉嚨噴霧、退熱貼和維他命C沖劑,幸好回家後找到一盒必理痛。因為不想依賴藥物,也怕自己太快吃光,他前後發燒4天,只在發燒最嚴重的時候,才吞下一粒必理痛。

Kate的男朋友問她是否過分驚恐,如果確診可以看醫生,醫院也會配藥。但她每天看新聞,感受到防疫政策不斷的轉變,「我有一種對於政府的不信任,因為它常常改。我不明白,為什麼大陸的病爆得這麼厲害也要開關?Timing很怪,卻要硬推。」

她看到微信上很多朋友分享開關後想到香港遊玩。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於1月5日公布網上預約系統,讓計劃入境大陸的港人登記預約,陸路限額5萬人,系統推出時一度需時加載。聖誕長假期後,亦有大批市民到各區中國旅行社申領回鄉證,目前不少預約日子額滿。

Kate說,「大陸朋友計劃1月、2月來港,有種『終於可以去香港』的情緒,就像我們想去日本一樣。我知道有人會回台灣探親,香港人會去大陸,大陸人會來香港,身邊的人會橫跨各界。」

她討厭無法掌握狀況的感覺,不確定1月通關會否導致香港下一波的疫情爆發。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早前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指港大推算本地每日最多有20萬人受感染,通關肯定會造成少許風險,但強調香港可以對自己更有信心,因為疫情已經風土化。不過,他仍建議應要求來港人士至少接種3劑疫苗。

「如果大陸人感染後求醫,香港醫院不能拒絕,合理推論就是醫院會崩潰,診所也會逼爆。」3年以來,Kate未曾染上Covid-19,就算打齊疫苗,也不肯定會否感染。她憂慮如果在通關後染病,其時的醫療資源會更加緊絀。

2022年10月5日,香港,落馬洲新田過境巴士總站停用多時,站內長滿雜草。
2022年10月5日,香港,落馬洲新田過境巴士總站停用多時,站內長滿雜草。

正在台灣讀書的香港人子文,則計劃趁着1月通關,到大陸跟親人團聚過年,順便帶退燒藥回家。去年暑假入境大陸有多重限制,他透過黃牛、花了1800港元才買到一個回鄉名額。除這次回鄉之外,他已經3年沒有跟大陸親戚一起過年了。

子文在大陸的家人、女朋友和朋友大多都已經確診,「最震驚是全部人確診,沒有人倖免。」幸運的是,他身邊沒有親友因為疫情爆發而命危。但是,他仍擔心醫院資源不足,「現在說每天5000多宗個案,一定不止。」

他在微信得知家人病徵輕微,放下心頭大石。不過,他說在大陸,最好的退燒藥和感冒藥正缺貨,家人能買到的只有安乃近。安乃近是一種副作用嚴重的退燒藥,在多國已經被禁用,中國國家藥監局也要求藥物說明書列明,安乃近可能引起血液系統嚴重不良反應與及嚴重過敏反應等等,並提醒一般不作首選用藥。「很多店舖只剩安乃近,老人家發高燒,會照買照食。」他見台灣的購藥市面比較平靜,準備出行前買些退燒藥和快測套裝帶回大陸。

前線醫護面對的未知數

在九龍伊利沙伯醫院(伊院)急症室,護士N正忙着把堆積如山的病人資料夾,塞入桌上的A4廢紙箱。2022年2月,第五波疫情時醫療系統崩潰,他們也曾經用額外的A4箱放置文件。現在,他們又重臨沒時間吃飯的工作日程,N感覺到疫情再次鑽進不明的路向。

每年冬季,香港各大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均會迎來流感高峰的應診壓力,加上主要為院舍人士和兒童的Covid-19感染者,急症室一如以往忙碌。第五波疫情時,N說伊院急症室一日要照顧約600多名病人,後來轉為重症定點救治醫院一度減低應診人數,但自11月中,求診者又再升至每天約500名病人。

N曾確診被隔離,身邊也有不少同事染疫病倒。在N工作的部門,每更人手約30人,其中有10人請病假,「這個數字還未計醫生、助理和抽血員。」當得知通關消息的時候,N的第一個反應是:「死定了,大家都覺得情況一定會更嚴重。」

通關安排引發公立醫院再次爆煲的疑慮。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在2023年1月1日的網誌中提到,隨着社會活動增加,Covid-19個案難免上升,但香港已經達致較高的疫苗接種率,早前曾確診人數已超過250萬,有足夠防疫屏障。

2022年2月16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不少長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檢,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
2022年2月16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不少長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檢,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

面對通關,醫管局的重點策略是保護高風險群組市民,特別是「一老一幼」。局方指會作出不同的服務調整方案,確保有足夠抗病毒藥物存量,包括在港註冊藥物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和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其他藥物如止痛退燒藥、含撲熱息痛的藥物等等。1月5日,政府指不排除立法限購撲熱息痛藥物。

在拯救生命和公眾衞生等特殊考慮下,醫管局會為非符合資格人士治療,按現有機制,每次急症室服務收費1230港元,住院收費每晚5100港元。另一方面,政府亦公布非港人若經醫管局處方兩款新冠口服藥,須自行繳付藥費,每個療程逾6000元;又鼓勵他們直接在私營醫療機構求診和領藥物,並去信通知私家診所向非港人發出新冠口服藥物時,收取指定費用。

不過據醫務衞生局數據,過去5年非港人使用服務後共欠款2.2億港元,感染Covid-19的非符合資格人士至2022年3月底,欠款總數達1200萬港元。有聲音質疑高額診金未能減少他們到公立醫院求診的意欲。

對此,醫管局曾回覆明報,指病人經公院處方自費藥物時須先繳款再取藥,但未交代會否將兩款藥納入自費藥物。局方又指,除緊急情况外,公院未必能保證為非符合資格人士提供服務;若非緊急個案,非符合資格人士入院時須繳付按金,局方有既定機制管理醫療收入和欠款;若指定時間內未付帳單,局方會徵收行政費,適當時會採取法律行動。

通關會否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一位不願具名的公立醫院醫生K認為,這當中存在許多未知數。「來港的人有多少人是因為不相信大陸醫院,或因為大陸無資源而求診?他們有多少是Covid-19,有多少人不是?」他認為目前安排含糊,變相前線醫護要對非符合資格的求診者作出許多決定,「年紀大、能走動,只有喉痛的話,要開抗病毒藥嗎?如果行動不便,無法自理,你要放他在哪裏?重症的話,住在哪間醫院?」

「因為香港隔着一條河,大家很快聯想到資源緊絀的情境,事實上全世界都有機會受到衝擊。」但他坦言,香港的醫護人員對一切傾向沉默,這源於被秋後算帳的擔憂,「還記得醫護罷工(要求封關)嗎?社會會污名你,道德綁架你。」

2023年1月5日,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召開記者會交代香港與中國的通關安排。
2023年1月5日,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召開記者會交代香港與中國的通關安排。

護士N記得疫情開初,醫護同事很齊心,後來同事陸續轉行、或因為簽證終於辦妥而移民,「青黃不接很嚴重,盡做吧,士氣不太好,都在叫救命。」

作為前線人員,N目前仍然不清楚通關後,急症室將如何應對。「疫情會有怎樣程度的爆發?我們又會有多少醫護生病?病人已經是未知數,不知道會不會來公立醫院,日後會否有病毒變種的情況?」N說,「好矛盾,我想開關,但覺得會令醫療系統崩潰;香港經濟不好,不肯開關又很『防疫撚』(對執着防疫限制的人士的眨稱)。」

自求多福

最近,Kate收到香港某所藥房傳來的訊息,說未能提供她下單購買的口罩數量,請她更新訂單。「我覺得我開始要囤口罩了。」

2022年下半年,香港市民感染Covid-19的數字雖然不時攀升,但公眾對疫症的認識加深,相較第五波疫情時期懂得應對和自理。正是這個時刻,政府突如其來的放寬防疫政策,碰上大陸爆發疫症後的通關安排,讓Kate感到不安。

大陸在後封控抗議潮後解封、爆疫,她認為自己不了解大陸情況,也無法相信當地媒體報導的確診數字,「我覺得很弔詭。在香港,防疫政策一直嚴謹,卻平白無故放寬,在我看來是跟隨大陸政策。我真的不太明白,為什麼這個時候放寬呢?香港好多人感染、大陸也是,(放寬理由)無跡可尋。那麼我唯有自救。」

2020年疫情爆發,街頭運動戛然中止,香港人旋即被捲入疫情防控的漩渦。Kate覺得這3年間,香港人找到一種生存方式,「從最初的混亂,像餐廳完全不知道該訂多少貨,經過一年半載找到合適的節奏,雖然情況很差,但你始終適應了,有應對的計劃。」

如今,她預感城市會再度迎來變化。「會沒有以前那一種平靜吧,大家知道這件事一定會發生,小確幸完結了。」

在藥行工作的梁海強,對於1月通關後的感染狀況也有憂慮。他感覺到之前街坊的心情相對放鬆和愉快,現在轉趨緊張,從有餘裕多談幾句,變成找不到藥就趕往別處搜刮。「擔心的、迷惘的,大陸人來港是否可以刺激消費?通關檢疫、防疫政策是怎樣的?不太清楚。」他說,「開關,有點驚。」

不只是市民在搶藥,商家也在搶藥。梁海強傳訊息給批發商,批發商說不知何時有「大貨」——數量較多及穩定的藥物貨源。他在其中,有種不知怎辦、只得硬着頭皮的感覺。「靜觀其變吧,可以怎樣呢?」

Max近日在家中找到公立醫院2022年處方給父母的止痛藥,猜想應該可以暫時應付他們的長期病痛症。「我預計確診數字再倍增吧,政府態度180度轉變,要我們面對病毒,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都是自求多福。政府不怕,現在到我們怕,之前情況是反過來的。政府不是客觀上不怕,而好像是政治考慮上要表現出不怕。」

其實Max並不擔心自己,畢竟仍年輕,他最擔心外出工作的父母。他的爸爸從事裝修,媽媽在街市賣海味,他又怕一些年老朋友很難買到藥物,或者打電話問診。

疫情下頒發的限聚令、安心出行、隔離令、檢疫令和疫苗通行證,一度衍生出新的生活條件,長者和體弱者若未能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進出指定處所有很多限制;接種疫苗劑量不符政府規定的市民亦無法在餐廳堂食。12月,防疫措施大多都已經撤銷,剩下口罩令,和學童上學前每天做快速測試的要求等等仍然維持。

有段時間,Max因為沒接種3針疫苗而無法堂食,「那時才發覺原來那麼簡單的生存需要,都不容易被滿足。女朋友沒打針,我們這年沒有去餐廳、戲院,不知怎樣捱得過。現在取消疫苗通行證,你會疑感之前的嚴密是為了什麼,清零嗎?又不是。我最大的感受是,政策跟疫情沒有直接關係。」

2023年1月4日,香港,銅鑼灣購物區的藥房。
2023年1月4日,香港,銅鑼灣購物區的藥房。

香港放寬防疫政策,碰上與大陸通關,他心情複雜。他認為香港之前的防疫政策過嚴,只是因為大陸解封,突然急轉彎。在大陸爆疫的節點通關,除了讓他擔心香港的物資短缺、疫情反覆之外,也意味着將要重新面對中港兩地居民恢復往常交流的城市生活。

「不是我不想放寬,但覺得很兒戲,這不是科學的做法,是政治的做法。」對於通關,他有種精神上的窒息感。他的媽媽賣海味,很想恢復大陸遊客來港購物的消費氣氛,「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事實,要賺錢。但生活上很多細微影響,很容易被忽視。」

他說,「Break終於要完結了。」

(尊重受訪者意願,Kate、子文、N、K均為化名。)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不知道該不該慶幸這些搶藥的人非普拿疼不可,讓市井小民至少還有同成分的它牌藥可買。

  2. 大陸疫情大爆發,香港就通關。
    為了表忠,市民性命算什麼。

  3. Kate的網購帳單上,印有1376粒止痛藥和感冒藥的明細。12月下旬,她在日本網站掃貨,連運費花近2500港元添置止痛藥。「1376粒藥,分給自己和4個家人,275粒,每人每天吃8粒,也足夠34日。」就是這種自私、paranoid的人+中共毫無準備導致缺藥。我實在不理解這家人是有什麼問題需要準備每人8粒的止痛藥,連吃34日?在很多人急缺藥的時候純粹為了自己這麼大規模的囤藥。不是身體有病,是腦子有病。

  4. 李家超作為傀儡只會緊跟北京指示,如果說香港在林鄭治下有五年命,在李家超治下則僅餘三年命了。

  5. 中國自己作為撲熱息痛全球最大生產國,在放鬆管制之前居然沒有提高產量還在那裡建方艙;這就是「勁往一處使」的毛病,什麼叫掛一漏萬,藥物生產這種數到二就會提起的點都能漏了。政府不負責任國民只能自求多福,這是國內人的生活,香港只不過是受「溢出效應」影響之一而已。

  6. 中共治下,不論是中國人抑或香港人,人命都是沒意思的,連數字也稱不上,因為死亡率也不許紀錄和報導的。大家都是韮菜,但我唯一希望是那些急著送關往返兩地的人,統統染疫重症,或有親友嗚呼,讓他們承受這些共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