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chriszzz,回應《鄧聿文: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何時才能終結?》
我對作者的理性分析持保留意見,我認為「動態清零」仍將持續,即便開放國門,這項政策對大陸民眾仍然將持續進行,即當下所謂的「常態化」。即使出現一定程度的放鬆,但我仍相信那將非常有限,最現實的便是,在疫苗接種率與有效性普遍不高的情況下,根據法律要求,民眾在24-72小時內必須進行一次的核酸檢測,基本沒有可能取消。更吊詭的是,耗費大量資源來實施的防疫行動,最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發達產業,加之與前沿技術,即人臉識別、AI、機器人的結合,我想這些業已形成的東西,是很難說離場就離場的。我們不妨著重強調一點,支撐一切行動背後的「邏輯」是個人神話的需要和選擇,經濟賬與社會損益表從來不是以後也不會是其施政考量的第一優先級,為了達到神化自身的目的,可以輕易放棄、操縱、阻礙許多作為人最基本所應當被珍視的東西。Think about Putin, nothing is impossible.
2. lixindiyi,回應《鄧聿文: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何時才能終結?》
即便不考慮政治上的算計(爲了展現制度優勢或是某人N個偉大),單純從技術上考慮放開的可操作性,也是不具備的。牆國現在的免疫水平和2020年初沒有什麼區別,完全沒有形成免疫屏障,現在放開一定會出現像喉舌所說的醫療擠兌、大量重症死亡,所以不可能在短期內放開。如果某人真要放開,也一定是等到牆國研發出特效藥或有效疫苗,或者實在頂不住進口疫苗和藥物,再花一段時間構建起免疫屏障後才會真的放開。
3. Bitterly_Swing426,回應《鄧聿文: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何時才能終結?》
在坊間將大清零運動視為習近平一人幻想的結果的時候(這當然是事實),經常無視走出清零同樣是極其痛苦的過程。這是中共體制決定了的。譬如穹頂之下後,中國先是矢口否認空污治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隨後制定了看似周詳卻毫無推進的計畫,最後變成剝奪農村地區取暖權的人間悲劇。這某種程度也解釋了為什麼結束清零必須在習近平登基後,因為登基前結束清零必然會帶來嚴重人倫危機衝擊共產黨執政合法性。
理論來說,解除清零應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間依舊離不開一系列NPI方式來flatten the curve,尤其是降低ICU壓力,但對於中國政治和醫療體制而言,尤其是在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地方政府而言,這都是極為困難的工作。
有的機會一旦失去就永遠失去,無論如何習近平必須為這個體制所造成的惡果負責。
4. Rimbaud0714,回應《《隱入塵煙》影評:凝視窮人的苦忍,但誰說我們有窮人?》
全片我最動容的片段是馬有鐵解下勞苦了一輩子的驢,放它自由的那一段,正是在那一刻,他才看到了自己悲哀的處境,他怒斥着驢,給它自由它也不懂,也就是對馬有鐵自己悲劇境地的自我指涉。被土地困住,被人壓迫,被剝削,但迷茫無法脫困。作爲一部院線電影,這也是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批判了。
5. fangpidedongsun,回應《《隱入塵煙》影評:凝視窮人的苦忍,但誰說我們有窮人?》
是的,隱入煙塵迴避了結構問題,用隱忍替代了反抗,結尾的死亡也過於刻意。即使如此,也讓大陸觀衆重逢了久違真實鄉村生活、用金色、光影和土地上的勞作構建了獨特的鄉土美學、最終還因爲沒鼓掌被打倒。沒反對,也沒鼓掌,已經是當下難得的公共表達了
6. fassyliu,回應《生不出男孩的小鎮女人:我後悔生二胎,更後悔嫁到這個家》
看到最後一部分描述女方家庭部分,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同情。她的處境不僅僅是她婆家和丈夫那邊造成的,她的家庭和這個社會才是將她推上這條不歸路的推手。如果她從小能被教育自愛,就不會因爲一個男人「老實」就覺得他是一個合適結婚的對象。如果在她沒結婚前,她的家庭能夠提供更多的幫助和關心,而不是在她吵架的時候什麼都不做只是罵她或者在和男方溝通後反過來說沒什麼大不了是你無理取鬧。原生家庭的這些看起來似乎是爲了她好,實際上卻一步一步地將她推開,讓她覺得嫁出去要比在家裏好,因爲家裏也沒有人真正在意她。於是她從一個魔窟逃到了另一個魔窟,她以爲老實的丈夫能爲她提供庇護,而事實不過是在結婚後「老實人」顯示出了原本的面目。
同時我看評論也感到悲哀,沒有人真正理解她的處境,怒其不爭的忽略了她從未被人告知過她擁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權利,她的一生都在pua中度過;更別提在這種文章下還得扯些中國人劣根性的冷漠評論。
7. AVJ,回應《謝達文:中國認同在台灣還有市場嗎?都是「台獨教育」惹的禍?》
需定義何為「黨國教育」何為「台獨教育」。這之間並非一刀切。實則,「漢賊不兩立」、「反共民主陣營」並未改變,只是名詞的使用方式改變了。教中國文學跟中國認同也並不能畫上等號,看日劇就知道,日本中學有教唐詩,日本人也很愛三國故事,我不認為他們有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
原住民的問題,不見得是國民黨一方面的拉力造成,我覺得民進黨也有推力。我有聽一個podcast叫作「親愛的漢人」,他們對於「台灣四百年」的這種敘事很有意見。在人們使用「台灣人」這三個字的時候,原住民不必然被考慮在其中,所以我並不意外原住民在回答「台灣人」的時候沒有「本省人」那麼容易。當然真正的原因還需要探討。
…
我認為這類研究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是,研究者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省籍」「族群」的分類方式,最後必然會得出認同和「省籍」「族群」相關的結論。但是其它影響認同的原因並沒機會被分析到,比如居住地在台灣北部南部或離島、以及本身是否有在中國大陸或其它國家的生活經驗。而且省籍的定義也不是很明確,過去通常是以父系論,這裡的外省第二代是否有包括母系外省人?外籍配偶或者陸配的子女算在哪個族群?17世紀移民的後代跟19世紀移民的後代是否是完全相同的族群?
8. gnihc,回應《謝達文:中國認同在台灣還有市場嗎?都是「台獨教育」惹的禍?》
量度中國認同,不能只看受眾一方,因為何謂「中國」、「中國人」本身就是一個變數。近十多年來,能相對客觀地定義「中國」的文化、歷史成份很大程度地被政治宣傳扭曲、淹蓋,而且定義的寬度在中共積極(且頗為成功地)搶奪話語權下越來越狹窄。二十年前,也許還有不少人可以天真地視「中國」為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母體,是家族的根源,是一個能超越政治、跨越歷史時空的概念。這種定義放諸當下的現實已是不切實際 — 不是它不再正確,而是它的重要性已被政治因素蓋過。到了今天,「中國」幾乎就等同於中共。
9. hannnnnn1,回應《像釀酒一樣造肉:我們距離肉食革命有多遠?》
在爲了道德而不吃動物肉這一點上,其實「植物肉」跟豆製品肉相比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工藝更加複雜而已。「植物肉」更大的意義在於開啓了將人工製造食材在正餐中廣泛代替傳統食材的方向。這種人工製品因其生產過程和「營養數值」更可控,所以更適合資本主義的要求,在將來可能會佔據食品市場底層生態位。動物肉、蔬菜可能變得更昂貴而遠離普通家庭的餐桌。另一方面,這種人工食材現在只是暫時「附身」在「肉」上。在未來,它們可以是「菜」,可以是「飯」,而且會發展出現在我們想不到的食物形態。
10. woaizhengylun,回應《西安U型鎖受害者的十年》
那一年,我家也是一輛卡羅拉,那時,只慶幸災厄未發生在我家庭。
十年過去,品嚐了更多的人間煙火和人事消磨,越來越爲自己當時的慶幸感到愧疚,與之相伴的,是每每想及U型鎖事件時,那種刺骨的恐懼和後怕。
回應2樓的,病毒變異到現在重症和死亡率已經很低很低,醫療衛生界都知道的事,新冠死的人還沒跳樓的多,但是沒人敢公開發生,連張文宏聲音都給滅了,還有誰能説,太悲哀了,一直覺得該行業聯名發生,可以沒有
说起「群体免疫」这个概念,还是疫情初期英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当时民愤极大,被骂得够呛。现在回想,这概念也没什么不对,不过是 wrong timing - 随着几波病毒变异,疫苗普及运动,到后来对疫苗观点的变化,欧洲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基本上实现了群体免疫,疫情在社会层面终结了。
国内确实是需要一个建立免疫屏障的过程。 马上放弃清零政策,从政治角度不可能,从实施角度也不大可能。这只能是端作者和读者群的美好愿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