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特首林鄭月娥3月9日起聯同政府部門高層親自主持例行記者會交代抗疫工作,形容Omicron傳播力「觸目驚心」,宣布聯同醫管局採取多項新措施,包括把伊利沙伯醫院改為「定點醫院」,將公立醫院一半病床改為接收確診者,及在部分安老院舍及殘疾人士院舍實施「閉環管理」等,表示只要社會齊心協力,「相信必定可打贏抗疫戰」。
當局因應疫情發展持續調整政策,包括多次修訂檢測及呈報流程,但對市民而言,朝令夕改有時讓人無所適從;而本來勢在必行的全民檢測,近日官員頻頻改口風,一時盛傳將配合禁足措施,坊間紛紛搶購日用品及藥物;一時改稱方案尚待細化,在未有充足人力物資配合下,全民檢測並非優先工作。
民間瀰漫一片焦慮情緒,蘭桂坊集團主席、選委會選委盛智文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亦批評,政府抗疫政策欠清晰方向,引起市民恐慌。端傳媒嘗試整理連日來政府當局、醫療專家及各持份者說法,爬梳相關政策文件及數據,嘗試釐清基本事實資訊,及綜合時下討論的各方說法,解答讀者關注的切身問題。
問一︰香港公立醫院目前缺多少床位?私家醫院可接收COVID-19患者嗎?
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本港各隔離設施原有隔離病床約3600張,分別位於各公立醫院的1200張一線隔離病床,約600張普通病房改裝後提供的二線隔離病床,及北大嶼山醫院感染控制中心及亞洲博覽館合共1800張。
近日網上繼續流傳公立醫院帆布床擠得水洩不通的相片。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在3月4日疫情記者會上確認,目前全港隔離病床用量已「遠遠超過飽和」。截至3月8日午夜前,全港公立醫院內科住院病床使用率已達93%,伊麗沙伯醫院、將軍澳醫院、明愛醫院、瑪嘉烈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病床使用率已超過100%;其中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病床使用率更達130%。
香港大學醫學院發布的第五波疫情發展模擬模型於2月10日最初估算,疫情高峰每日感染人數可達2.8萬人,每日15至20名患者死亡;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當時在記者會上指,各公立醫院一線及二線隔離病床共約2000張,假設每名病人住院5日,即每日只有400張病床流轉,根據當時模型估算,疫情高峰每日會有468名新症病人需要入院治療,加上實際操作上病床清潔、流轉需時,佔用率達七成至七成半已等同飽和,疫情高峰時,公立醫院病床必然不勝負荷,「(後果)是不堪設想」。
而值得留意,港大醫學院於2月28日修訂第五波疫情發展模擬模型的估算,3月中疫情達最高峰,每日需要入院人數高達2400至2700人,換言之較2月初的估算更遠遠超出公立醫院病床負荷。
時至3月5日及3月7日,港大醫學院再次修訂估算,指出至5月1日,推算死亡人數達5008人;當務之急為減低重症入院及死亡,建議政府大規模增加急症內科病床數目、及早為高風險確診者處方COVID-19口服藥物、加快為安老院長者接種疫苗、考慮進一步修緊防疫措施如14日禁足令等。
特首林鄭月娥3月9日宣布,為擴大醫院治療能力,醫管局將安排公立醫院一般病床改為接收COVID-19患者,共涉9000張病床,私家醫院會協助接收部分醫管局病人。
李立業指,為進一步加強接收病人能力,醫院管理局正繼續於部分普通病房加裝抽氣扇、風扇等,以加大病房換氣量;有關措施將能大幅增加醫院病床數目,紓緩公立醫院病床壓力,特別會為來自院舍、需要醫療人員照顧的病人優先提供病床。
政府現時仍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為政策原則。據政府3月7日最後更新的「為尚待移送入院或隔離設施的安排」分配準則,由於醫院無法接收所有感染個案,風險較高或病情嚴重的患者會被優先移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其他感染人士則會按序移送往社區隔離設施。
食物及衞生局2月23日於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提到,為接收監測陽性但無病徵或徵狀輕微人士,政府正增建社區隔離設施,包括2月內預期於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未入伙的3座公共屋邨和社區隔離酒店提供合共1.2萬個隔離單位,及預計於3月內另增加主要來自社區隔離酒店和啟德郵輪碼頭改裝的逾1.6萬個單位。
除上述設施外,香港正在中央政府「援建」下,直接指定中國海外集團旗下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及中建科工集團承建共9座社區隔離設施及1座應急醫院,估計一共提供5萬個床位。其中首個落成的青衣社區隔離設施已於3月1日啟用,提供額外3900個床位,保安局3月6日發出新聞稿指,青衣中心內已入住約800名隔離人士。
港府稱,相關設施會於3月開始陸續建成。政務司司長李家超3月6日發表網誌,稱相信增加隔離設施並配合大規模檢測,香港有能力扭轉疫情趨勢,「達致清零」。
近日有討論指,香港未有善用香港13間私家醫院共約2000張床位資源接收確診者,甚至近日政協委員引述副總理韓正主動談及私家醫院不接收病人「有違白衣使命」。林鄭月娥3月9日見記者時透露,政府已向私家醫院提出請求,包括提供病床、協助營運社區隔離設施及暫託設施、繼續提供門診服務,及增加網上及視頻診症服務。
曾經有私家醫院表示,由於缺乏負壓病房等隔離設施,接收確診患者會增加院內傳播風險。不過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只需要增加抽氣扇,及安排醫護人員佩戴 N95口罩及身穿保護衣物,相信私家醫院亦能接收確診病人,呼籲公私營醫院合作。
據《明報》整合,現時養和醫院、港怡醫院、香港及荃灣港安醫院、明德國際醫院、聖保祿醫院、浸會醫院、寶血醫院、聖德肋撒醫院、仁安醫院及中文大學醫院共11間私家醫院,均有接收由公立醫院轉介的非COVID-19患者,部分協助提供非緊急手術及洗腎等服務。其中養和醫院、港怡醫院、荃灣港安醫院門診會向COVID-19輕症患者、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者提供治療。
問二︰死亡個案與疫苗接種史有何關聯?香港死亡率是否較其他地區高?
第五波疫情截至3月9日,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共錄得25991宗核酸陽性檢測個案,及32766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單日195人不治,疫情至今累計死亡個案2896宗。
根據截至3月8日的最新數據,第五波疫情患者的死亡率暫為0.48%。衞生防護中心3月4日數據顯示,若按已接種疫苗與否劃分,第五波疫情首1153名死者當中,超過九成(92%)死者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只有8%死亡個案已接種兩劑疫苗。
就整體死亡個案數據而言,若按年齡組別劃分,至3月8日為止80歲或以上感染個案平均死亡率最高,有8.53%;70歲至79歲組別患者的死亡率有1.27%,其餘年齡組別死亡率由0.01%至0.25%不等。其中80歲或以上、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患者死亡率更高達10.9%,較同一年齡組別、已完成接種疫苗患者的死亡率2.27%高出超過4倍。
《彭博》(Bloomberg)3月1日曾報導,利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彙整數據計算所得,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下的死亡率,是在已發展地區之中最高的地區之一,在2月底,平均每100萬人就有8人死亡,逼近美國1月底最高峰時的每100萬人有近9人死亡。《財富》(Fortune)報導指,相比不同地區在2月底的10日平均死亡數字,美國死亡率為100萬人之中有4.5人;新加坡則為100萬人之中有1.4人。多家外媒報導均歸咎於香港人口、尤其是長者的低疫苗接種率。
不過,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接受《明報》訪問時指出,爆疫初期的死亡數字通常較高,其他地區高危群組的死亡高峰亦在之前的疫情出現過;而各地人口結構和感染率不同,且香港有大批以快速抗原測試驗出陽性結果的市民尚未能呈報,故以近日每百萬人口死亡數字計算或不準確。此外,他認為死亡率亦應按年齡、打針情況劃分。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亦表示,計算死亡率應將時間拉闊,才看到更宏觀情況;而不同地方死亡率受不同因素影響,稱不少地區的院舍不像香港般擠迫,且香港人較長壽,這些因素亦對死亡率有影響。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3月5日在記者會上呼籲,數據反映接種疫苗有助預防因COVID-19病歿,呼籲市民特別是兒童及長者盡快接種疫苗。
根據政府數字,截至3月9日,本港11歲以上人口當中,90.6%已接種第一劑疫苗,78.9%已接種第二劑,而已接種第三劑疫苗有約211萬人。
自港府於2021年2月推行疫苗接種計劃,可供市民接種的新冠病毒疫苗共有兩款,分別為克爾來福(科興)及復必泰疫苗。根據政府數據,截至3月9日,有逾207萬人已接種2劑科興疫苗;逾325萬人已接種2劑復必泰疫苗。第3劑疫苗方面,數據顯示有逾74.9萬人第3劑疫苗選擇接種科興,逾136.5萬人接種復必泰。
由於當局容許市民接種第3劑時可選擇與前兩劑不同的疫苗(俗稱「溝針」),加上當局未有提供數據,故無法得知接種不同組合疫苗的確實人數。
港大醫學院與中文大學醫學院去年底一項聯合研究發現,不論首2劑疫苗是接種復必泰還是科興的市民,第3劑疫苗接種復必泰疫苗後,抗體水平均足以抵抗Omicron變異株,其中以接種3針復必泰保護效果最為顯著;如果第3劑是接種科興疫苗,則抗體水平不足以抵抗Omicron。
英國牛津大學今年1月發表與巴西衞生部合作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2劑科興疫苗針對感染 Omicron及重症的保護力,在接種完第2針後半年會下降至只有分別34%及73%效力,但如果第3針「溝針」接種復必泰,即預防感染及重症能力均可提高至九成以上,故建議市民特別是長者第3針選擇復必泰疫苗。
香港聯合科學委員會聯通專家顧問團亦「強烈建議」市民選擇復必泰作為第3劑疫苗。
問三︰坊間的快速抗原檢測套裝,哪些才是獲政府認可?市民如何識辨?
政府2月底宣布,將以市民自行進行快速抗原測試以取代部分圍封強檢。衞生署於3月7日推出網上登記系統,供市民自行登記陽性結果,以作安排隔離、治療及其他後續跟進,毋須經政府核酸檢測確認。
不過結果要獲系統承認,市民必須使用獲政府認可品牌的快速測試產品。政府早期宣布接受已獲4個相關機構認可的快速抗原測試產品,若市民使用的快速抗原測試產品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歐盟2019冠狀病毒病抗原檢測試通用清單、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或本港衞生署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其中一方認可,即可作為自行檢測後申報用途,包括之後於網上系統登記。
根據政府網站載列名單,截至3月6日,獲香港衞生署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認可的快速抗原測試一共有8款;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有68款;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發出認可的有45款;歐盟認證的通用名單最長,共有逾200款可快速測試包獲認可。
此外,政府會向高風險及特定群組,即例如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及員工、醫護人員、家居檢疫人士、居住於指定傳染風險較高區域的人士等,及正進行「居安抗疫」人士,即經評估後被視為合適在居家檢疫的密切接觸者及密切接觸者同住家人,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政府派發的抗原測試包,包括9個品牌,包括AESKU、BGI YHLO、丹娜生物、和信、熱景生物、妥析、金沃夫、Panbio 及萬孚。
不過,連日有正在居家隔離的確診者透過政黨及傳媒反映,當局未有及時為他們提供支援;亦有人表示自行檢測呈陽性多日後,才獲發衞生署快速測試包,安排混亂。
《有線新聞》日前報導,部分未獲認證產品,病毒檢測靈敏度不足,影響測試結果。
而即使查閱政府網站的載列名單,有時亦不等於找到答案。例如《明報》報導,政府派發的YHLO品牌「Gline-2019-nCoV Ag」快測包,在歐盟搜尋網站顯示兩款名字一樣但採樣方式不同的產品;而政府派發的鼻腔拭子版本,並不在歐盟通用名單。該快測包的生產公司深圳市亞輝龍生物科技股份,回覆查詢時則稱在港售賣的試劑只有一款,並稱該專業使用版本在歐盟通用名單上。
市面上快速抗原測試套裝林林總總,消委會於3月9日推出網上搜尋器,市民可在消委會網站輸入產品關鍵字,例如製造商或產品名稱,以核對某快速抗原測試產品是否符合當局認可名單。消委會又提到,單單是產品上印有CE標誌,不代表產品已通過歐洲當局測試品質,呼籲市民留意CE標誌旁有沒有一組4位數字,相關數字通常是公告機構編號,確保產品設計及包裝適合消費者使用。
問四︰最新的快測陽性結果申報平台是如何運作?
衞生防護中心3月7日宣布正式啟用網上申報系統,供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的市民自行申報結果。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若市民快速測試陽性,應該在檢測當日或翌日上網申報,成功申報後,可上載快速測試結果照片、身份證等資料。完成上載後,衞生防護中心會透過連結發出隔離令,市民可憑隔離令獲後續跟進安排,包括獲安排入院、社區治療或入住隔離設施。
有申報者指,即使申報已打2針,系統仍要求隔離14日。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已接種至少2劑疫苗的感染人士及密切接觸者,如果在檢測陽性、或開始家居檢疫後第6及第7天快速測試,並連續兩天取得陰性結果,即可結束隔離;如果未接種2劑疫苗,則需繼續進行14日隔離醫學監察。當局指,相關提早完成隔離的安排,同樣適用於經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的市民。
申報網頁顯示,申報者除需要填寫個人資料、聯絡電話、已接種疫苗劑數、快速抗原測試日期等資料,還需要提供家居狀況,例如是否多人同住、是否居住於劏房、板間房等、有沒有自我照顧能力或是否照顧者等,及申報自己有沒有高風險因素例如懷孕。
徐樂堅指出,資料有助政府進一步分流個案,並安排有需要人士優先入住社區隔離設施;醫管局亦會盡快與高風險感染者聯絡,以分流提供醫學支援。他又指,市民申報陽性結果後,當局會盡快安排上門派發電子手環及抗疫物資包,但由於預期初期有大量人士申報,預期派發物資時間將較長。
網上申報系統有追溯期,由2月26日至3月5日期間自行檢測陽性的市民,可於3月14日前在申報網頁補交資料,成功登記後會獲發由陽性當日起計的隔離令或檢疫令以作證明之用。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即使是已康復的市民亦應積極申報,以協助當局掌握疫情趨勢。
在平台推出後幾小時,有網民指排隊輪候申報的人數甚多,甚至高峰時有10多萬人正排隊申報。不過端傳媒測試時,系統運作大致暢順,輪候時間不長,等候1分鐘至數分鐘即可登入頁面。
問五︰最新的居家隔離指引是甚麼?如何減輕病徵的不適?
3月9日的最新衞生防護中心指引,醫院會優先處理風險較高或病情嚴重患者,其餘感染人士會按序移送往社區隔離設施。衞生防護中心建議,沒有病徵或徵狀輕微之患者,在等候移送往社區隔離設施期間,需留在家中自我隔離,每天量度體溫兩次及留意身體狀況,盡量打開窗戶以保持空氣流通。如有輕微病徵,可預約到醫管局「指定診所」求診。
如果出現嚴重徵狀,例如發燒超過攝氏38.5度並持續多餘兩天,體溫低於攝氏35度、抽搐、呼吸困難或氣促、失語或不能行動、不能甦醒或不能保持清醒、胸部或腹部疼痛、頭暈或意識混亂或精神狀態明顯轉變、虛弱或腳步不穩、孕婦胎兒活動減少或停止,持續不能飲食或腹瀉嘔吐多餘兩天,患者應直接前往急症室。
衞生防護中心指引指,患者如在檢測呈陽性後14天,檢測結果呈陰性,即會被視為已經康復,可外出及如常生活,不會再獲安排入院。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於3月3日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政府目前政策,仍以盡量安排檢測呈陽性市民入住隔離設施為目標。
民政事務總署於2月起設立24小時電話熱線(1833 019),為需進行家居檢疫的密切接觸者及密切接觸者同住家人提供支援及協助。但不少患者曾指出未能接通熱線。
由於大部分輕症個案未獲安排入院治療,不少市民選擇服用成藥以減輕病徵,甚至出現部分牌子藥物搶購潮。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3月3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如果徵狀輕微,市民可選購成藥處理,惟應赴有「Rx」標誌、即表示有註冊藥劑師當值的藥房購買,以便即場徵詢藥劑師建議。
崔俊明指,撲熱息痛及布洛芬均為毋須醫生處方的退燒藥物,布洛芬具有消炎效用,兩者可同時服用以加強退燒效果,惟不建議長期一同服用,「布洛芬」亦不適合餵哺母乳之女士服用。市民亦可購買咳藥水以減輕咳嗽徵狀,惟需分辨是痰咳還是乾咳,市民可徵詢駐藥房的藥劑師。崔俊明又指,不建議家長自行購買成藥供6歲以下兒童服用,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坊間同時流傳以服食中成藥減輕病情。商務及經濟發展局3月2日表示,香港共接收45萬盒國家捐贈的中成藥,以應對疫情,港府透過相關部門及社團向市民派發,並分發給醫院管理局轄下中醫診所及隔離設施。不過食物及衞生局提醒,因應不同人體質、病因及病情,適合使用的中成藥有所不同,服藥前應先徵詢中醫師專業意見。
崔俊明建議,如果只是有輕微發燒等病徵,市民可先嘗試以多喝水、沖暖水涼、以冷毛巾敷頭等方法降溫,多休息,方法無效才服藥,毋須恐慌搶購藥物。
問六︰香港將何時進行全民強檢?屆時會否禁足?有甚麼爭議?
近日多個親建制媒體盛傳,指政府將於3月底至4月初,進行為期9天的全民強制檢測。
不過《明報》3月8日首先引述「了解中央想法的知情人士」消息,指中央先後提及香港當前任務是減重症及死亡,「預料推行全民強檢工作先停一停」;報導引述資深建制指,強檢並非中央要求,「假如此刻推行是藥石亂投」。《南華早報》引述消息指,強檢或延遲至4月進行。
林鄭月娥3月9日回應記者追問是否仍計劃於3月內進行全民強檢,表示全民檢測仍然是港府規劃中的工作,但並非優先,強檢時機上必須考慮人手、地點、資源準確到位等因素,強調「不會因為曾經講過一個日子、或一句說話,就忽視現實。」不過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此刻不會完全排除於3月進行強檢,但會在詳情敲定後儘早公佈。
專家亦曾對全民檢測時機及可行性表示保留。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講座教授許樹昌3月5日接受訪問時表示,就何時推行全民檢測,參考內地經驗,最理想是在疫情初期進行,但現時第五波疫情已爆發,應等待確診數字回落,不會在疫情高峰期進行。許樹昌認為,全民檢測應配合「一定程度的居家令」,加上足夠的隔離設施,配合以達致「清零」目標,相信政府需考慮多項因素,以落實進行全民檢測日期。
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亦認為全民檢測效果作用成疑,指本港隔離設施不足,加上如果沒有足夠配套,香港難以做到完全禁足,有機會無法遏止第五波疫情,甚至很快再出現第六波。
雖然檢測計劃尚未有確實日期,不過食物及衞生局長陳肇始上月底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為減少人員流動以發揮檢測最佳效用,不排除檢測期間實施禁足;行政長官林鄭月娥3月2日見記者時表示,考慮到經濟及市民日常生活等需要,不過全城禁足或封城是「一定不會做」,但會研究如何大幅壓縮人流,以配合檢測達致「清零」目標。
有機會禁足的消息傳出,市面上連日出現搶購潮,市民爭相購買食品及生活用品,不少超級市場貨架被搶購一空。社會上對禁足或封城措施意見紛紜,有市民憂慮禁足影響工作或張羅生活物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3月1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政府目前仍在商討檢測計劃細節,但強調「禁足」不等同市民完全不能外出,指從勞福角度而言,提供居家支援予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員工必須上班,居於院舍的人士亦需員工繼續照顧。
多名立法會議員曾就全民檢測期間禁足安排提出各種方案。醫學界議員林哲玄提出,政府應考慮全民禁足10至12天配合全民檢測,以待完全過了病毒潛伏期,之後再做一次全民檢測,找出染疫人士,相信有效截斷社區傳播鏈。
經民聯議員、立法會「與預防及控制疾病相關的附屬法例小組委員會」主席梁美芬促請政府盡快進行全民檢測,並建議以18區為藍本,按區域風險分為全禁足的「紅區」及半禁足的「黃區」,「紅區」等同圍封強檢,由政府派發膳食及生活必需品;「黃區」則容許每戶派代表輪流採購食物及用品,及限制只有特定店鋪才可以開門營業。梁美芬又批評港府抗疫不力,建議動用《緊急法》豁免內地醫護來港審批程序,及「動用《港區國安法》」直接由中央主導抗疫政策。
3月初,5名民建聯議員張國鈞、葛珮帆、林琳、郭玲麗及陳仲尼,曾上傳影片呼籲實施禁足令,以配合全民檢測盡快控制疫情。不過市民對全民強檢的批評聲音此起彼落,而當延遲強檢時間表消息傳出後,多名民建聯議員在3月8日於網上直播,稱應等待合適時機進行全民檢測,尊重專家決定,當前應以「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率」為最重要目標。
方艙醫院真神奇 治病救人交五億
看到愛國者治港和香港有國安法由亂轉治的宣傳,再對照這次應對疫情。
對此,香港人第一感覺是滑稽,第二感覺是悲哀。
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到目前為止的表現:爭相舔中共鞋底,逼港府一起舔鞋底,比誰舔鞋底最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