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台灣台中市有一名7歲男童在學習柔道時,遭教練及學長重連續摔地多次,導致現場嘔吐、昏迷性命垂危,影片流出後,引起台灣社會廣大關注。男童至今尚未甦醒,台灣檢察官正在釐清現場相關人等刑責。今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作者對此提出個人觀察與見解。
台灣衛福部2020年兒少保護受虐(簡稱兒虐)人數,共計有12610人,在這個一天到晚吵少子化議題的國家,每天有34宗兒虐案發生。而且這是非常簡約的計算方式,因為兒少受虐往往不會只發生一次,多數個案都會遭受長時間的虐待。
虐待兒童者也不只限於父母(或監護人),受委託照顧及管教兒童的人,例如保母、親戚、教師、教練,都可能是施虐者。4月21日,一名7歲男孩在90分鐘的柔道課程中,因被教練重摔27次而腦死(編按:現仍尚未清醒)。該教練涉及過失重傷害罪。
連結到近年台灣頗重視的有關身體自主權的討論,有人提出要好好教育孩子表達「不要」,還有出版社順勢以教孩子保護自己為議題打書。以上我都贊同,因為清楚知道自己要、不要、想、不想,真的很重要。問題是,以此案為例,當一個孩子一直說不要,而且是哭著說不要時,為何還是沒有用?若大人對孩子的充分表達置若罔聞,孩子真的有能力保護自己嗎?
權威教養與虐待,一線之隔
七歲的孩子一直說不要,卻沒有人讓他離開柔道場。
說了也沒用,是童年最悲哀的事,就算孩子鼓起勇氣說了、父母也支持且願意向老師反應,也還會有一大堆成人告訴你,連這都撐不下去,以後當兵怎麼辦?把不合理的要求當成磨練,這樣的大人更多只是在一廂情願。
值得注意的是,柔道事件事發時是有其他成人在場的,比如孩子的舅舅就在舉著手機拍攝。但在場沒有人願意質疑、反抗教練不合理的行為,直到悲劇發生。眾人都被「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綁住,就算今天死了一個孩子,還有一堆家長忙著在群組留言謝謝教練。但是,不合理的要求不是磨練,而是虐待,是欺負,是沒有與時俱進的大人想不出更好的策略或教育方法時的藉口。
孩子要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意願很重要沒錯,但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學會聽到小孩說不要,而且知道,小孩說不要就是不要。當他聽到小孩說不要時,不會覺得「又來了、不要裝了」,從來不肯尊重小孩對自己的判斷,覺得小孩在說謊、在找藉口、在偷懶。成人需要改變威脅與強迫的習慣,讓自己懂得觀察狀況、提問、了解小孩為什麼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要求,然後依照孩子的特性與想法,協調出一個讓小孩「要」的做法。(我指的不包括惡意的虐待傷害)
輔大社會系副教授石易平在事件發生後,馬上寫下了幾句話作為提醒:
「當孩子說不要,請尊重他。
當孩子沒有說不要,請觀察他的感受。
請尊重他無論有沒有說出來的意願。
這是大人的義務。守護孩子的義務。」
易平所說的,也是性別教育講師周雅淳屢次呼籲的,「要求兒童自我保護說」是沒用的,不要說學齡前的孩子,就算是國小、國中生,他們哪有可能保護自己,兒少處於社會弱勢的位置,他在家庭裡受虐還是必須回家才有飯吃,他不能拒絕上學即便老師違法體罰,他在體育場上也跑不掉。在虐待者眼中,他們都可能只是一個依附品,而沒有被當成一個必須被尊重的權力意識主體。
成人與孩子之間,權力不平衡
這讓我也想到自己同樣七歲的孩子,剛入小學時,九月還是非常熱,體育老師安排在接近正午的課程跑操場好幾圈,孩子回家後畫圖給我看,老師站在樹蔭下,班上二十八個孩子繞著操場跑,沒有人敢拒絕。
2019年,高雄市一所國小社會科教師,要求考不好的學生自打耳光,規定「錯一題打十下」且要「打出聲音來」,一班二十五名學生有二十二人受罰。為什麼孩子會乖乖照做這些不合理的要求?
我試著問七歲兒子,如果在學校老師對他提出了非常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跑操場十圈、全班一起罵某個沒交作業的同學,或是整天都不準上廁所,他會怎麼辦?平常在家裡把不要掛在嘴上,在公園或公開場合被陌生人碰觸會反射性躲開的他,竟然一時無言,想了幾秒鐘,才搖頭說他不敢拒絕老師。
如果人有滑坡說,難道孩子挑食、不想念書、要買玩具、玩手機,大哭大鬧就要順他們的意?我只能回答,你也對自己的孩子太不熟悉了,難道你無法判斷孩子的反應究竟是否真的身處危險?或者你根本把成人權威使用得很快活,想到要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尊重就覺得麻煩?作為家長,我們本來就有義務對孩子的要與不要都更加敏感一點,更用心保護孩子的身心安全。
不管是在家庭、學校、體育練習場或是其他環境,成人與兒童間的權力不對等,讓孩子很難把不要說出口,即便造成了明顯的傷害,成人也可以說「平常人都很好、只是情緒失控」、「他很用心、只是這次不小心」、「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手段不對」。所以當我們一再要求孩子要保護自己、勇敢說不,就等於把所有責任丟給孩子,「是我沒有好好保護自己、是我沒有說出口、是我讓他摸我」,可是責任在施暴、虐待、侵害孩子的那個成人啊!就算孩子什麼都不敢說,難道成人沒有觀察能力、沒有判斷現場的敏銳度、沒有保護兒童的義務,去停止不合理的對待、停下不適當的要求、承認自己的錯誤?
社會對男孩的特別規訓
雖然說成人忽視兒童的自主權,是不分性別的,但我要特別談一下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被逼著去面對這樣的壓迫。我們的社會賦予了男生一個必須無感無痛的社會性別形象,從小不能哭、不能膽小害怕、身體無法負荷運動強度、不能拒絕同儕做一些聽起來就很蠢的事。甚至,他們拒絕以後,會得到「這樣就受不了、以後當兵(台灣成年男子需服義務兵役)怎麼辦?」的嘲弄與批評。
這個社會缺乏男孩的情感教育,卻對男孩期待很多,希望他們性格堅毅、擅長忍耐與堅持。但對於他們的「同理心」方面能力又不抱期待,當他們無法不尊重或不關心他人時,又以「男孩本來就比較不成熟」,默許他們同理心薄弱。在男孩的成長過程裡,逃避施暴的同學是懦弱的,太過膽小退縮,會被認為「本身也有問題」。漸漸地,我們的男孩變得不敢說不要,或是相信說了不要也不會被接納。
我不知道,今天如果是一個女孩子在道場裡哭到崩潰下跪,教練會怎麼做,其他家長會不會動了惻隱之心,陪伴的家人會不會狠下心結束課程。也許男性讀者可以多談談這件事。這個社會,非常需要男性說出自己的經驗與憤怒,你們可以不用這樣長大,以為自己不夠強勢就不該擁有自主權。
我這麼說,絕對不是刻意忽略女性的不要,而是想提醒。我們的孩子不分性別都受到了各種程度的壓迫與剝奪自主權。
如果台灣看待兒童教養與成長的觀點無法從「這樣應該還好吧、我們以前不就是這樣長大的」,改變成「不應該再這樣下去了」。那麼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惺惺作態討論少子化議題。如果這個國家的人在乎的只是生子的數字,而不是每天34則虐兒通報案,那我會想,是不是孩子少一點,受虐的孩子數量可能有機會少一點。然後政府、兒童的主要照顧者、生活相關者如老師、教練、保母,就會真正把孩子當成國家重要資產,而不是覺得「啊,怎麼會這樣就死了。」
既然有那麼多人因為這則新聞憤怒,因為那段影片孩子的哭喊而感到心痛,那麼未來當兒童說不要時,請認真看待,然後以正面的方式引導孩子前進或面對挑戰。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懂得自我保護、表達自主意願,一邊又採取權威教養,日常生活忽視孩子的自主權,認為孩子不懂自己的感覺、搞錯自己的感受,叫他穿外套就要穿、跟他說現在的喜歡只是一種錯覺,一直教導孩子否定自己的感受,然後直到發生了無法彌補的意外時,才訝異地問;「為什麼你不跑、不求救、要接受這些不合理的事?要被別人傷害?」孩子不懂得躲避傷害,是成人的責任,是這個社會的問題,教孩子自我保護,不代表成人可以推卸責任。
請讓我們以各種努力,讓孩子知道,若有成人無視自己的「不要」時,他不用等待對方放過自己,不用勉強自己的不舒服和其他人做一樣的事,就算大家都說「這很正常」,但他可以覺得「不正常」,他不管是大吵大鬧或是放棄逃跑,都不會讓誰感到困擾。
我想這樣的孩子,會有機會長成聽得懂「不要」的大人。
保护孩子!
這篇文章太棒了,真希望每個成年人都讀到這篇文章。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