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 25 萬元和月薪 3 萬元之間,除了社會階層不同之外,煩惱卻是相同的。」 10 月 4 日,新媒體公司「一件襯衫」的創辦人黃山料在Facebook上的一則貼文,掀起網友熱烈討論。「一件襯衫」以人物專訪影片著名,在 Facebook 上擁有 53 萬追蹤者,每則影片動輒千人分享,點讚數上萬;而這篇引發熱議的貼文,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七千多次分享,話題仍熱度不衰。
黃山料在文中以「月薪 25 萬」(本文單位皆為台幣,折合港幣約 6.7 萬餘元 / 美元 8700 餘元)、「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的 31 歲鄰居」為例,細數高薪者最引以為傲的「奢侈」,包括「喝星巴克 150 元不眨眼」、「出門只搭計程車」、「懶得做家事就請打掃阿姨」、「麥當勞薯條加大,只吃一半就丟掉」、「10 元硬幣掉到地上不用撿」等等。他認為,無論高薪或低薪「一樣存錢並嫌錢不夠用」、「同樣得面對工作的乏味、對職場的種種不耐煩」,並總結月領高薪「只能稱得上『舒服』,卻無法讓人感受精神靈魂層次的『快樂』」。
觀察議題傳播路徑,在黃山料於 10 月 4 日貼出文章後,並未馬上爆紅。在大約一週後,也就是 10 月 13 日,由網紅鬼才阿水、Joe\”s investment、劉傑中、廣告小妹開始熱烈討論後,相關話題才在台灣網路上炸開;14 日,知名職場作家洪雪珍、台灣 「podcast 三本柱(意指前三大)」之一的股癌加入戰局,將話題推向新高峰。
對此,有人留言「知足才能快樂」表示贊同,但也有許多人留言反諷「有錢不一定快樂,但沒錢一定不快樂」、「等你家人生病一個月醫藥費需要 4 萬以上,你就知道有沒有差別了」。此外,在這波熱潮中,還有許多網友搞笑發想各種「月薪25萬的奢侈」,如「薯條掉地上不再撿起來吃」、「吃優格不舔上蓋」、「UNIQLO 和 GU 都直接買原價,拿了就結帳」。
無論批評或贊同,這則貼文無疑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因為薪水與生活,正是台灣年輕人的「痛點」。端傳媒使用 Qsearch 工具分析後,發現探討「25萬與3萬」爭議的貼文,最常提及的關鍵字,除了人名之外,正是「月收入」,也恰巧證明了這點。
在台灣,一份麥當勞薯條加大不過 55 元新台幣,星巴克一杯 150 元雖然偏貴,但也稱不上是難以負擔的高級商品。網路上這些饒富創意的「窮酸的奢侈」,恰好反映了台灣長年低薪的困境,以及主要低薪族群──20 至 30 多歲年輕人──既無奈又充滿「厭世感」的自嘲。
平均數與中位數的距離:當少數月領高薪、3 萬低薪族仍佔多數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18 年的統計,每人每月總薪資、也就是受雇者月薪的「平均數」為 5.2 萬新台幣;同年,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的「中位數」為月薪 4.1 萬元左右。一年下來,全年總薪資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相差至少 13 萬元新台幣。
「平均數」和「中位數」之間的差距,意味著什麼?
平均數的計算方式,是將所有人的每月總薪資相加除以人數;而中位數,則是將所有人的薪資按高低排列後,取最中間的值。假設有 5 個人月薪分別為 2.5 萬、3 萬、3 萬、4 萬、25 萬元新台幣,其平均數受到極端值影響,會拉高至 7.5 萬元新台幣;反之,中位數不受極端值影響,且顯示出有一半的人薪水少於或等於中位數 3 萬。
平均數遠高於中位數,意味著高薪群體的薪水足以把平均月薪大幅拉高,但多數人的月薪仍然偏低。
若檢視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的分布,就更清楚了:分布曲線的高峰落在第 2 十分位數 32.6 萬到中位數 49 萬之間;也就是說,月薪介於 2.7 萬至 4.1 萬元新台幣的受雇者,是人數最多的一群。
此外,若深入檢視薪資數據,會發現 29 歲以下年輕人,正是長年月薪徘徊在 3 萬上下的低薪族群。
台灣的千禧世代(1980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出生者)是第一個在解嚴後開始受教育的世代。他們就在戒嚴後多元開放的政治社會環境,歷經多次教育改革,並在資訊爆炸的 21 世紀頭十年長大成人。
2001年教育部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時,他們就是第一代在學校接受「生涯發展教育」的學生。有別於父母世代在職涯選擇方面大多不問興趣、只看工作是否好找,千禧世代在中、小學階段,就被鼓勵探索興趣、規劃升學和職涯。
傳統觀念裡「能賺錢、有出息」的主流成功敘事依然難以撼動,但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繽紛駁雜的資訊與故事,已然使這群台灣年輕人對於工作與人生有了更多想像力──比起過去的世代,有更多人希望「工作不只是為了錢,還要有意義」。
然而當他們畢業、投入職場,卻正逢台灣薪資停滯、房價所得比創下史上新高。
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為緩解大專畢業生的高失業率,教育部在隔年推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企業每雇用一位大專畢業生為實習生,就能獲得每月 2.2 萬元的薪資補助。想不到,有許多企業因此只將起薪定在 2.2 萬,影響了之後幾年就業市場薪資水準,此政策因此被諷刺稱為「 22K 方案」。
也是在 2008 年開始,房價所得比開始大幅度上漲。2008 年第四季,全國房價所得比(中位數房價/家戶年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 5.87 倍;到了2015年第一季,全國房價所得比來到 8.46 倍,新北市 13.06 倍,而台北市則高達 16.16 倍。
雖然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薪資中位數資料,最早僅能追溯到 2012 年(正好是 1990 年後世代大專畢業、進入職場的第一年),不過這幾年的資料,也足以看出近幾年青年低薪的情形。
2012 年至 2018 年,未滿 25 歲受雇員工的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從 28.6 萬元微幅爬升至 33.7 萬元新台幣;25 到 29 歲的群體,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則從 41.2 萬元些微增加到 46.2 萬元新台幣。
根據勞動部定義,薪資是經常性薪資(底薪及按月發放的津貼或獎金)加上非經常性薪資(加班費、年節禮金、年終獎金等等)。
換句話說,即使算進加班費、年節禮金、年終獎金等非常態性收入,仍有一半的 25 歲以下年輕人,月領剛好或少於 2.8 萬元的薪水;25 至 29 歲,有一半月領等於或少於 3.7 萬元。而且這樣的薪資,還是幾年來逐漸爬升的結果。
用月薪 2.8 萬至 3.7 萬元新台幣生活,是怎樣的概念?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2019 年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為 22,881 元新台幣,房租和物價最高的台北市更是突破 3 萬元。
另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2015 年台北市租屋者每個月的房屋租金,大多落在 1 萬至 2 萬元之間,2 萬元以上的租戶更佔了三分之一。若月領 3 萬元,每個月至少得花三分之一以上的薪水繳房租。這樣的負擔,對於剛從學校畢業、起薪偏低的職場新鮮人尤其沉重;如果有助學貸款必須償還,即使賺到月薪 4 萬元,也可能成為手頭拮据的「月光族」,難以再承擔額外開銷或意外風險。
根據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與 Angus Deaton 於 2010 年的研究,高薪能買到生活滿意度與有限的快樂,而低薪則會使生活滿意度和情緒健康雙雙低落。研究把「主觀幸福」細分為「生活滿意度」(life evaluation)和「情緒健康」(emotional well-being);當收入增加時,生活滿意度和情緒健康都會提升,但是當年薪超過 7.5 萬美金時,情緒健康就不再進一步改善。此外,面臨罹病、離婚、孤獨等不幸經驗時,低收入會加劇情緒上的痛苦。
就結論而言,月領高薪確實無法買到精神上的快樂,但長期低薪卻可能面臨生活和情緒上的多重煩惱。
誰是月薪 25 萬的 31 歲鄰居?台灣多數青年遙不可及的夢想
那麼,讓網友又羨慕又嫉妒,每月賺進 25 萬元的「高薪有錢人」又有多少?
答案是,月薪 25 萬、年薪 300 萬為「爆表」極端值,行政院主計處的薪資平臺既顯示不出來(年薪 180 萬以上受限於頁面無法顯示),也沒有提供薪資中位數的具體數據。
從主計處提供的資料來看,第 9 十分位數為 114.9 萬元,也就是前 10% 高薪的一組受雇者,全年總薪資都在 114.9 萬元以上;此外,曲線的最右側,也就是年薪 180 萬元者,數量遠低於 1%。由這些線索判斷,月領 25 萬、年薪 300 萬元新台幣者,不只低於 1%,且要能在 31 歲達到這樣的高薪,就更加罕見了。
許多千禧世代年輕人一路循著讀書、升學的「正途」努力,畢業進入職場後,每個月卻只能領和生活開銷不成比例的低薪。薪資長期停滯且低迷,就算從事的是原本嚮往且有興趣的工作,身心也可能被日復一日的低薪勞動消磨殆盡。
或許對大多數的台灣人而言,月薪 25 萬元的煩惱真的太過遙遠,因為每天一睜眼醒來,月薪 3 萬元的生活就迫在眉睫。
(數據說明:台灣部分政府統計資料即未列入金門、馬祖)
(端傳媒記者陳莉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樓上,以世界尺度來說,台灣貧富差距不算大,粗糙一點來說,總體而言是「均貧」吧!
台湾的贫富差距如何?
端的圖表真的好棒
得了吧,看看大陆的三和青年。够幸福了你们
「月薪3萬和月薪25萬的人煩惱相同」 真的是為了雞湯而雞湯
标签:全球绝望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