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改革黨的一刀切反永居論述,BNO移民港人應如何解讀?

通過這個被評為「不切實際」的提案,改革黨再度確認了自己「控管移民第一品牌」的形象。
2025年9月22日:英國改革黨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 在倫敦舉行的該黨每週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如果改革黨贏得選舉,將對移民政策進行重大改革。攝:Peter Nicholls/Getty Images

不論是來自香港、烏克蘭還是其他國家,一個人在英國工作、居住、繳稅多久之後,才有權利相信自己不會被趕走,不需要額外申請什麼、不用擔心自己哪次申請無法過關,從此能在英國展開新生活?

依照英國政治明星法拉吉(Nigel Farage;港譯法拉奇)日前宣布的新政策,如果他能當上首相,答案可能是「永遠沒辦法」──而目前,他所領導的英國改革黨(Reform UK)在民調位居第一,普遍被認為確實有可能贏下執政權。

在法拉吉的論述中,香港、烏克蘭移民皆屬於失控的「Boris Wave」

在英國,「無限期居留許可」(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常簡稱ILR)是移民申請永久居留權、之後進一步取得公民權的最主要管道。依照目前的規定,移民在五年後可以申請ILR身分,藉此取得居住、工作等的永久權利。如果有意取得公民身分,在成功取得ILR一年之後也可以提出申請公民權。

「在接下來幾年,將有80萬人有資格取得ILR」,法拉吉在9月22日的記者會上說,「而我們召開這場記者會就是要表明,他們任何人都不能夠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法拉吉這番話的語境是在答覆記者提問,當時記者的問題正追問關於來自香港和烏克蘭的移民,改革黨的政策是否將適用於他們所有人──因按照原先規定,在2020年之後赴英居住的香港和烏克蘭移民中,其中有一大批將於近期取得申請資格。

2022年8月30日,英國西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鎮,一個為烏克蘭難民提供的英語課程地點。英國政府的「為烏克蘭難民提供住所」計畫旨在幫助英國家庭收容逃離戰火的烏克蘭難民,但由於生活成本迅速上漲以及政府提供的支援不足,該計畫在實施後六個月面臨考驗。攝:Andy Soloman/UCG/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在記者會後兩日,法拉吉看似改口,在廣播電台LBC上回答提問,表示香港和烏克蘭移民不該被相提並論,因為「他們來的原因不一樣」,這也引起多間香港、華語媒體報導,認為香港人將被豁免。但其實,此一回答是關於他對移民來英國領取福利的指控。當時他表示「我們不會再繼續支付你的福利,你最好回到自己的國家吧」。所以在記者會上,他只是澄清自己的指控並非關於香港、烏克蘭人,但倘若ILR制度取消,香港、烏克蘭移民當然也無從藉之申請永久居留,基本政策沒有改變。也因此,絕大多數英國媒體在報導中根本並未提及此一「改口」,對當日電台採訪確實有多篇相關報導與評論,但主要圍繞在法拉吉加碼指控東歐移民來英國後「吃天鵝」。

事實上,甚至可以說法拉吉最希望大眾關注的就是2020年後遷移至英國的這群移民。即使法拉吉本人對香港、烏克蘭移民本身並未明確表達特別的偏見,又即使這群人入境、申請居留都完全符合現有法規,但在改革黨的論述中,這群人也同樣體現了「移民失控」問題。法拉吉將這一大批約翰遜(Boris Johnson)任內新規則下允許入境的移民,稱為「Boris Wave」,也就是由約翰遜帶來的「移民浪潮」,主要成員包含香港、烏克蘭移民,以及英國自阿富汗撤軍後受保護的人口(比如曾經協助英國政府、待在阿富汗因而可能遭到塔利班政府迫害的人),和疫情後期重新能夠來到英國的學生和勞工──從移民政策的觀點來說,這波浪潮的起因大部分反映的是當時情勢下的特殊一次性因素,而非長期現象。

即使如此,法拉吉仍說,這場記者會的目的同時是要讓人們對這樣的Boris Wave「警醒起來」,指控約翰遜在脫歐之後反而開放更多移民,是「當代對於選民信任的最大背叛」。而所謂Boris Wave是個相對新穎的用詞,源於網路上的反移民社群;在該社群中,該詞彙近期常被用以蔑稱他們眼中較為愚笨、無法融入英國社會的新移民。對於法拉吉而言,明確指控一度深受脫歐派擁戴的約翰遜導致失控,也有做出市場區隔的功效,試圖讓約翰遜不僅成為過去無所作為的政治人物之一,甚至成為這群舊政治人物的代表。

法拉吉的政策如果落實,意味著這群人全都必須每五年就重新申請一次簽證,且薪資、語言等條件要求都更加嚴厲。改革黨於記者會上並未明確提出新的條件為何,但黨務主管向友好媒體透露,英語能力可能要從原先的B1(日常、旅遊使用)提升至C1(流暢表達想法),薪資門檻可能從現時規定的年薪4萬餘英鎊,提高到年薪6萬英鎊以上;相較之下,當前英國勞動人口的平均年薪則仍不足4萬。

這對香港移民又可能有額外的影響:香港法律規定,必須「永久性地離開香港」才能提早領取「強制性公積金」(通常簡稱強積金 MPF,即從薪金強制提撥的勞工退休金),且並不承認BNO簽證。因此,倘若取消ILR,將意味著香港移民失去領取強積金的重要管道,恐須自行取得英國公民身分之後才能領取。而在過去一些案例中,亦有民主派人士流亡海外後仍未及領款,強積金帳戶即已遭到政府凍結。

2021年12月6日,英國倫敦,港人團體舉行靜坐集會,支持英國國籍及移民法案中關於英國海外國民護照(BNO)簽證的修訂條款,該條款允許BNO持有人及其直系後代以獨立身份持有特殊簽證前往英國定居。攝:Hesther Ng/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溯及既往,涵蓋在英國合法取得永居權數十年的移民

甚至更具爭議性的是,由於改革黨的政策不只將關閉ILR申請,更主張要予以徹底廢除,所以等於溯及既往──之前所有已經取得ILR資格、可能已在英國居住數十年的居民也將突然開始需要重新接受審核。而薪資水準並未達標、或者簽證最終未獲更新的移民則必須離境,必要時更可能遭抓捕、遣返。

面臨記者詢問這是否將包含已經合法工作數十年、甚至已經年屆退休年齡的移民,又將如何影響他們領取國家退休金的權益,改革黨並未給出確切答覆。記者會三天後,由保守黨倒戈改革黨的國會議員Danny Kruger接受BBC訪問,則改口表示將「邀請退休人士申請另一種新的身分,以反映他們是貨真價實的社群成員」,等同又宣布將創立專屬退休人士的新身分,其餘內容則依舊不明。

至於被問到新政策是否意味著許多家庭將被拆散,比如夫妻一方是英國公民、另一方則是原先已經取得ILR多年的移民,黨務主管、普遍被認為是法拉吉實質副手的Zia Yusuf則回答:「所以我們才要提前告知人們,這件事情即將發生。」

此一面向也是普遍認為較無黨派立場的報紙The i Paper報導此一政策時所使用的頭版標題:「法拉吉新的移民遣返計畫將拆散住在英國的家庭。」

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之間的界線本來就隨時可能被政府重新定義,今天的合法途徑明天就可能不復存在。即使如此,改革黨的政策如果得以實施,等於要回頭驅逐早已取得永久居留權的人們,且人數可能上看數十萬,在英國史上依然是前所未見。

多位評論人都同樣提出一個先例:所有前大英帝國的臣民一度都可以到英國合法永久定居,不須另外申請任何文件,而英國政府於戰後更積極鼓勵來自西加勒比海的黑人搬到英國,填補勞動缺口。此一管道後來遭到關閉,而到2018年媒體卻發現,在當時政府收緊移民、加強查緝的「敵意環境」政令下,竟導致這批移民也被錯誤針對,超過80位移民被遣返,更多人被解雇、被禁止入境,也無法獲得他們所急需、且依法有權享有的醫療照顧。當時,這普遍被視為嚴重的「醜聞」,當時的內政大臣也因本案下台負責。

而法拉吉的政策,卻意味著有數十萬類似狀況的移民可能被驅離:這些人早已合法取得居留權,在英國勞動半生。「過去會被當成醜聞的事,現在卻成為政策的核心」,老牌左翼媒體《New Statesman》的政治記者如此評論

2025年8月2日,英國倫敦,一些移民者從巴比肯希斯爾酒店的窗戶向外揮手,做出和平手勢。此時,飯店外聚集著各種各樣的反移民組織示威者。攝:Dan Kitwood/Getty Images

半天之內,改革黨「澄清」無法拒絕歐盟移民申請福利

不論如何,根據改革黨的說法,此一政策是要就源杜絕「任何在國外出生」的人們在英國申請社會福利──然而,在宣布政策後不到12小時,改革黨就必須「澄清」,此一政策將無法包含已在英國取得居留資格的歐盟公民,因為當年的脫歐協議已經明文保障他們的永久居留權和取得社會福利的權利。

在記者會上,法拉吉主張之所以必須這麼做,是因為英國不能再做「全世界的食物銀行(food bank,指為貧窮人口提供食物的慈善設施)」,亦即不能再容許移民們佔用英國的社會福利資源。不過,該黨所提出的解方並非單純收緊社會福利資格,而是要讓所有移民失去申請永久居留的權利,不論他們是否就業、或者是否申請社會福利,且既有的永久居留也被剝奪。

法拉吉宣稱多數移民都仰賴福利,但當普遍被認為親右翼、較同情反移民觀點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記者請法拉吉提出佐證時,法拉吉僅表示接下來將有資格申請ILR的這數十萬人「有超過一半……現在沒有工作、一直沒有工作、且很有可能永遠不會工作」,對此「我們堅定相信、且有研究支持」。截至交稿前,改革黨尚未提出佐證的資料,足以支撐此一宣稱。

不論如何,重點是如今77萬來自歐盟的居民確定不會被排除在社會福利政策外,除非是不受《歐盟退出協議》保障的歐盟公民。除此之外,只剩下來自非歐盟國家(包含香港及烏克蘭)的21萬,前者的人數是後者的三倍以上。若從全體社福申請人數的角度來看,前者佔比已不足10%,而後者更是不到3%。

無怪,立場普遍被認為傾向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在當日滾動更新的即時新聞網頁上,負責的記者也以陳述事實的語調說:「這個縮減真大。」

而這也已經不是改革黨近日首次先拋出高度爭議的移民政策,接著急速「澄清」、予以縮減。在本月初,法拉吉也宣稱自己只要擔任首相,就能夠在「上任兩週內」阻止難民申請者非法以小船跨越英吉利海峽。但在不到兩天之後,法拉吉就「澄清」他得先通過法律,由國會授權他大規模遣返移民,所以指的是「通過該法案兩週內」──至於法案何時可以通過?他的答案則是「儘快」。

另外,在上個月月底,改革黨宣稱將能在五年內遣返60萬非法移民。當被問到這是否將包含孩童和女性之後,該黨負責政策的主管先是回答將在第二階段處理,但三天後,法拉吉又澄清「根本沒有討論到」遣返孩童及女性問題。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遣送非法移民最大的瓶頸,歷來都是「要送去哪些國家?對方願意接收那麼多人嗎?」,比如保守黨時期試圖「嚇阻」非法移民的盧旺達計畫,後來被法院裁定違法。但即使該政策能夠實施,依照兩國政府的協議,預計能夠被遣送至盧旺達的人數也不過數百人。這點也並非修法即能解決。

2024年7月4日,英國改革黨黨魁兼創辦人法拉奇(Nigel Farage)在濱海克拉克頓的大選當天吃雪糕。攝:Clodagh Kilcoyne/Reuters/達志影像

用顯眼的政策推動議程,反覆確立「控管移民第一品牌」的形象

但是,這些接連的「澄清」真的是失誤嗎?還是改革黨政治策略下的必然?

可想而知,執政的工黨政府立刻攻擊改革黨此一政策並不實際。舉例而言,財政大臣Rachel Reeves就回應這只是「單純的把戲」﹑「在現實中並無基礎,數字馬上就站不住腳」。首相辦公室發言人的回應也相同:「不切實際,無法運作,缺乏財源。」他們尤其集中火力,攻擊改革黨宣稱能為國庫減省超過2億英鎊的說法。

但改革黨內部人士向友好媒體表示,他們其實非常「樂見」爭議圍繞著金額、數字打轉:改革黨再度顯得像最敢行動、最願意有所作為的政黨,而政府彷彿只會說「數字沒那麼高」。的確,工黨政府其實已經在徵詢要如何收緊ILR,比如可能讓五年的申請年限倍增為十年,但比起這些可能的微調,改革黨又再度確認自己「控管移民第一品牌」的形象。

所以,在英國兩位資深政治記者共同主持、在圈內廣受收聽的每日早晨政治新聞分析podcast上,主持人之一、Politico的執行總編Anne McElvoy就說:即使她必須指出這個政策提案有明顯的漏洞,「但可以說,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正是改革黨希望我們做的事情──現在我們都在討論他們的政策,即使現在距離選舉還這麼遠。」

另一位主持人、Sky的政治組副主編Sam Coates也同意這樣的說法,並指出這正是法拉吉縱橫政壇多年的慣用招數:「他像跳蛙一樣跳到其他政黨前面,提一些聽起來較具體的計畫,修辭也相對強烈。他就把旗子立在那裏,看看其他政黨是否要追趕上來。」

藉著一次又一次引人注目的宣傳,法拉吉能夠持續引導政治議程,讓「移民管控」這個對他有利的議題持續盤據政治新聞頭版,並且樹立自己最敢於行動的形象。

英國移民政治的根本矛盾:「數字」失控了,但「人」可以留下

不過,也有評論者認為法拉吉這次恐怕撈過界了:英國不是美國,要宣揚「移民失控」是一回事,但要大量遣返已經在此紮根的移民又是另一回事,英國民眾未必支持後者。

過去的社會調查就早已顯示,即使問的是「社會福利」而非「居留權」,也只有約3%的極少數民眾認為,在英國工作、繳稅的移民「永遠」不能取得和英國公民一樣的社會福利──也就是說,法拉吉的政策提案支持率很可能只有3%。相反地,壓倒性多數(84%)都認為五年以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該足夠。事實上,就連對移民態度負面的民眾,也有三分之二的絕大多數認為五年的等待期已經足夠長。

這反映了英國移民政治的根本議題,是文化論述與實際政策之間的矛盾:民眾普遍相信移民「失控」。但除了少數極右翼之外,大眾又未必真的反移民。

最明顯的案例是,「非法移民」顯然是此一「失控」敘事的最核心元素,也是所有民眾認為最大的問題所在。民調顯示半數民眾誤以為非法移民多於合法移民,但即使根據最高估計,非法移民亦只佔全體移民的10%左右,甚至還有可能不及5%,至於近幾年來最棘手的「以小船非法跨越英吉利海峽」,在整體移民數據中更不過是個零頭。

人們普遍相信移民失控,各黨宣示「會積極控管」、乃至限縮整體移民「數字」作為成為政治攻防焦點,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多非法移民可以控管。在2015年的選戰中,工黨的選戰媒體活動用一塊石碑承諾將「會重新控制移民數量」,而保守黨更宣稱自己執政能讓「年度淨移民數字縮減到十萬以下」,即突然縮減數十倍。這些標語都是此一「失控」想像之下的產物。而在脫歐公投期間,法拉吉所推出的知名海報上,顯示一群(非白人)歐盟移民排隊入境,搭配的文字是「失控點」(breaking point),這也能佐證,此一「失控」想像所包含的人群經常相當浮動,人們對其未必有清晰的想像。

所以,當落實在實際政策時,這也帶來一種矛盾:人們認為當然必須壓低數字,但其實並不真的熱中把很多現實中有血有肉的移民排除在外,遑論驅趕出去──在政策上,今天合法的移民,明天也可能淪為非法;類似地,在政治上,一群人可能是同時是主流社會願意歡迎的「好移民」,卻又是在主流討論中「失控數據」的主要組成部分。

一則在政策圈經常被引用的數據就指出,雖然多數英國人認為移民控管應該更嚴格,但當被問到有幾個實際上的大宗移民分類時,人們卻未必真的不歡迎:只有16%的民眾認為應該讓貨車司機更難移居英國,農業工作者13%,教師13%,高齡者看護12%,科學家10%,公共醫療體系雇員10%,認為需要加嚴的都極其少數,但這些類別正是移民的大宗。

今年上半年民調機構YouGov的調查也呈現出類似的圖像:只有極少數人、約10%的民眾認為需要驅離外國學生、高齡者看護、水管工、護理師、醫生。事實上,就連回答支持「大幅要求現有移民離境」的民眾中,通常也只有20%至30%認為需要驅離這些工種的工人。這項調查並未特別詢問民眾對移英港人的意見,但針對「烏克蘭難民」,只有11%的極少數民眾認為需要減少移民數量,甚至連認為需要大規模驅離移民的民眾當中,也只有27%認同要縮減。

總而言之,英國民眾認為移民失控、人數必須降低,但只要看到具體的入境目的,英國民眾反倒又可以接受這些人在英國開展新生活,對社會做出貢獻。

2025年8月24日,英國諾維奇,反對移民收容所的示威者手持標語,要求關閉所有非法移民收容所,並突破了警察的封鎖線。攝:Martin Pope/Getty Images

所以,《New Statesman》的資深政治記者Ben Walker才分析:「法拉吉把辯論從『數字』轉移到『人』的身上,但這是他的失誤。」人們對於「湧入90萬移民」的具體意涵並無概念,談論抽象的、但聽起來總是過大的數字對改革黨有利,談論具體的移民們則不見得──尤其因為多數英國人都在生活中認識會被此一政策影響的人。

「如果是旨在抗議的政黨,這種政策確實是製造噪音的好工具,但對於一個可能執政的政黨而言則不盡然。長期而言,這可能會使得改革黨在拓展支持時遇到天花板。改革黨沉醉於自己的成功,這卻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誤判。」

然而,面對法拉吉眩人耳目的反移民宣示,在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的領導之下,工黨政府至今依然態度謹慎,不敢直攖其鋒,至今對法拉吉最大的批評依然是其主張「不切實際」,即偏向政策執行面的問題,而非針對政策本身是否合理──由是觀之,攻防的重點依然是「數字」而非「人」。這樣的論述策略未來是否可能改變?黨內政敵和其他政黨又會如何參與這場辯論?這將是未來分析工黨政府反攻策略、乃至英國移民政治新階段的關鍵看點。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