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襲,湖北及全球案例每日飆高,這種新病毒到底是怎麼傳播的?除了目前較為確切的飛沫傳播、最新懷疑的氣溶膠傳播,患者的糞便也被分離出活的新型冠狀病毒。安坐家中,脫下口罩,環顧家中廁所、廚房的水管,你是否曾經擔心,病毒會從渠道中冒出來?
2月11日凌晨,香港青衣公屋長康邨康美樓爆出新冠肺炎個案,二人分別居於同一大廈同一座向的中層及低層單位,相隔10層,先後在12天之內發病確診,引發公眾對於廁所渠道傳播病毒的擔憂。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立即前往現場視察,隨後發現,低層住戶或因廁所渠道的排氣管被不正常改裝,不排除糞渠中的病毒或經空氣被抽入廁所,造成感染。
17年前,SARS病毒襲擊香港,位於九龍灣的淘大花園,同樣因排水系統而引發病毒在社區中傳播,導致全港1755名患者之中,有329人來自淘大花園,當中42人去世。政府其後調查發現,患者的糞便含有冠狀病毒,其存活時間相比依附物件表面更為長久,當SARS病人腹瀉後,帶病毒的排泄物進入聯通各家各戶的污水渠,而一種原本用於阻止細菌和病毒在水道回流的裝置卻沒有發揮作用,導致居民集體感染。
2月13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表示,從一例重症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糞便中已經分離出活的新型冠狀病毒,雖然該專家團隊表示無法完全確定排泄物這一途徑是否存在人與人之傳播,但這一信號仍值得警惕。在疫情陰霾之下,貫穿斗室的渠道水管使人惶恐。端傳媒訪問建築測量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希望深入淺出地圖解難題:排水系統的運作原理是什麼?當水渠無可避免要運送排泄物,設計上有什麼方法可以抵擋髒物?病毒會透過哪些關鍵位置來襲?
一幢大廈不同住戶共用一條污水渠
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前主席何鉅業介紹說,建築物的排水系統分為「雨水渠」和「污水渠」兩大系統。
其中,雨水渠主要用於排走未經人為污染、相對乾淨的雨水,又名「清水」,一般由天台垂直連結到地下渠道,很少連結到室內單位。而污水渠則負責排走兩種污水,分別是「廢水」(Water Waste)及「臭水」(Soil Waste),前者指使用過的食用水,如廚房和廁所內洗手盤、浴缸去水,水管較細,後者接駁坐廁的糞渠,俗稱「屎渠」,管道較粗。
何鉅業說,香港大多採用綜合式處理,廢水和臭水這兩種污水最終會接到同一條垂直污水渠,早年渠管建於室內,近年則設於室外,大廈上下樓層的單位一般會共用同一組污水渠。
換言之,同一幢大廈住戶的排泄物可藉由污水渠相通,若未有任何阻擋,臭氣、細菌和病毒便會透過一般廢水渠及糞渠的去水處回湧到家居室內。此排水模式同樣適用於商業或住宅大廈,而公共屋邨與私人樓宇的結構也沒有很大分別。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將廢水渠和糞渠分開設計,以減低風險?何鉅業表示,2003年SARS過後,業界一度採用雙管設計,但未幾又恢復綜合設計,主要因為新增多一條水管,擺位存在困難。他稱,兩渠流向一渠的設計亦有好處,因廢水的水量大,可以不時沖刷污水渠,避免排泄物積壓淤塞。
香港建築師關兆倫補充介紹,以公共屋邨為例,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污水渠多設於室內,後來置於室外,拉遠與住戶的距離,會減低風險。而假若要新增多一條獨立廢水喉管於大廈牆身,會增加設計難度,因為現時法例對於樓宇有採光與通風的要求,加上樓宇面積卻越來越細,每層單位數目增加,加喉管變相會減少開窗的位置,成本增大之餘,亦會減低樓盤之吸引力,故業內鮮有發展商會自發採用雙管設計。
魔鬼在細節:U形管和反虹吸管
現時的廢水渠與糞渠大多相通,那設計上可以如何避免排泄物的臭味、細菌和病毒等回流?一個俗稱「U形管」的小裝置,正是每一條污水渠必不可失的設備。
U形管的正名是「隔氣彎管」(Trap),屬排水管配件,內部儲水,於彎位形成水封(Water Seal),配件一般安裝於連接洗手盤、浴缸、坐廁等污水渠,分為樽形、U形、P形、S形等不同設計,但原理一致。
「水會積存在U形的喉管,形成水封,主要作用是防止臭氣回流,」何鉅業表示,U形管的設計原意是防臭,不過其用處在SARS便推展至阻擋帶有病毒的空氣和水花。
2003年,在香港淘大花園,當其中一戶居民感染SARS,其病毒便經由糞便等排泄物進入連結各家各戶的污水渠。而在另一個住戶的廁所內,因為U形管水量不足甚至乾涸,而同時開啟抽氣扇,廁所內形成負壓,污水渠中的病毒便被加速抽到這個住戶的廁所內,又一家傳一家,造成集體感染。另外,據當年參與調查的測量師發現,淘大花園約六成單位曾經將浴缸改為站立式的淋雨室,為了降低地台高度,將去水位的U形隔氣彎管移除了。
香港屋宇署曾在2003年6月向註冊建築專業人士發出作業備考,建議業界將洗手盆等污水引入地台去水的隔氣彎管,避免住戶因少用地台而導致U形管乾涸失效。但何鉅業慨嘆,指引只屬建議性質,未有強制推行,「是忘記了教訓」。
當然,現在不少香港市民都知道要定期往U形管注水,但何鉅業提醒不要注入熱水,因為在疫情時間,若渠內有病毒,熱水會產生霧化,病毒反而有機會揮發進入室內。
不過,U形管能否正常運作,除了水量是否充足之外,「反虹吸」的配件也尤其重要。
要了解反虹吸,就要先了解何謂「虹吸效應」。虹吸(Siphon)是一種流動力學的現象,簡單而言,是指液體會因壓力差距,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直到兩邊的大氣壓力相等。
何鉅業說,用水時亦會產生氣壓,故去水位的U形管附近會設有類似開關扭蓋的「反虹吸閥」裝置,用作平衡氣壓,避免水封流失。不過,坐廁的反虹吸設計則稍有不同:馬桶底部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個U形隔氣彎管,因應沖廁水量的氣壓較大,故需要在糞渠的出口位置,加設一條「反虹吸管」,又名排氣管,連接通風管(Vent Pipe)。
而通風管則是一條與污水渠並行、同樣貫穿大廈各單位的垂直管道,裡面只有空氣,作通風、平衡氣壓、阻擋糞渠的空氣及污水倒流之用,同時避免上層住戶沖廁後,會產生虹吸效應,抽走下層廁所的儲水。
近日香港長康邨的個案顯示,當上層住戶中有居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後,病毒或經排泄物進入污水渠和排氣管,而在下層住戶中,因有住戶曾改動坐廁,排氣管遭切斷,且未有密封,帶有病毒的空氣或經此滲漏。何鉅業其後曾到長康邨視察,認為渠道設計本來符合標準,而涉事單位的問題估計是人為改動不善所致。
面對複雜渠道,市民如何自查?
U形管和反虹吸管不可缺失,但普通市民如何確保家中已妥善安裝相關的裝備?水污管道看似設計複雜,又應該如何觀察有沒有回流和滲漏?
時隔17年,香港先爆發淘大花園社區傳播個案,後有長康邨排氣管疑洩漏一事,目前許多市民都關注地台的U形管有無注滿水,以及連接坐廁的排氣管有否密封等問題。然而,何鉅業提醒,防疫不僅僅限於這兩個地方。他強調,只要整個排污系統,包括廚房、廁所的去水位及渠身等位置有任何缺口,病毒便會有機會循此滲入,若發現沒有U形管或者它的功能已經失效,可以先密封該處,再找專業人士處理。
「臭味就是警號,」關兆倫說,因上述裝備主要用作防臭,若有臭味即代表已失效。目測也是另一途徑,若渠道的表面有鏽跡、水跡,甚至青苔,即代表已經有滲漏。他強調,「所有排水位也要留意」,如現時「無飯夫婦」或不會使用廚房鋅盤,有人不用家中的洗衣機,惟這些裝備皆設有U型管,若沒有注水,同告失效。
「馬桶也不可忽略,」他指出,在未有沖廁時,若馬桶內水位有異動,甚至出現氣泡,或水位過低,同樣代表糞渠內的空氣及排泄物有機會回湧。
望聞問切之外,關兆倫提供一個驗樓師測試U形管的做法:先關上廁所門窗,再密封室內的去水口,只剩下其中一個需要測試的位置,在該位置放上紙巾條,再啟動抽氣扇,若U形管的水封會發揮作用,阻擋空氣流動,紙巾條便不會晃動;若紙巾條因有空氣流動而晃動,可以先倒水至該去水口,再按上述步驟再測試一次,如仍有空氣流動,即代表該去水位未有設置U形管或已失效。他補充,專業人士一般會採用帶有螢光劑的水倒進排污系統作測試,再利用紫外光燈視察有否缺損的情況。
如何使用抽氣扇也是另一個要注意的關鍵細節。淘大花園案例顯示,在密封的廁所啟動抽氣扇,會造成負氣壓,加速將帶有病毒的水花、空氣抽進室內。關兆倫說,若因為避免此效應而不開抽氣扇,在衛生上說不過去,因在廁所的細菌病毒或會因氣流而倒流入屋內的其他位置,他建議毋須長期啟動抽氣扇,使用時也可保留門縫位置透氣。關又提醒,污水渠及通風管垂直由天台至地下設於大廈,居於頂層而又貼近此管道的住戶,應該減少開窗,避免吸入帶有病毒的空氣。
長康邨引發公眾關心香港公屋體系的水渠安全,然而,何鉅業及關兆倫認為,香港隨處可見的劏房風險更大。根據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近21萬人,居於9萬多個劏房單位內。何鉅業表示,劏房的渠道很多達不到標準接駁,管道少有斜水設計,與原來的排污渠的距離較離,容易淤塞,去水位不會設有U形隔氣彎管,坐廁也沒有反虹吸管接駁至原有的通風管,導致水封易流失,增加病毒散播風險。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日前公佈,今年1月29日至2月6日以電話訪問107名葵青區劏房或天台屋住戶,60%住戶擔心劏房居住環境易感染病毒;另有85%受訪者稱只有14日口罩存量,有32%表示會重用。
2003年,何鉅業曾跟著測量師學會的前輩加入調查組,協助找出淘大花園爆發疫情的源頭,反觀17年後再次爆發的病毒疫情。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公民的衛生防疫意識,「還是要看居民的意識,明不明白渠務安裝的風險。」
袁國勇是「微」生物系,「鍾」南山姓「鍾」,兩個錯字
有料
请问这种楼宇的管道装置大陆和香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蹲一个大陆版的吗~
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