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九三閱兵:一場從陸權國家到海上強權的擴張預演

九三閱兵展示多款新型武器,透露中國從陸權轉向海上強權的戰略走向。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九三閱兵期間,「東風-5C」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亮相。攝:Sheng Jiapeng/VCG via Getty Images

中國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日上,舉行了大閱兵,本次閱兵為中共建政以來第19次閱兵,也是習近平2012年上任以來第三次在天安門廣場閱兵,閱兵中展示多款尖端武器,引起全世界的矚目。而新型軍事裝備的發展,往往反應的是背後的戰略觀,此次的大閱兵,透露出中國對未來的戰略思考,遠遠超越台海問題。

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上將(Admiral Dennis Blair),之前來台灣參加兵推活動時,就曾經表示中國的軍事發展,並非完全針對台灣,否則會呈現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此次展出的武器,不只突顯中國想從陸權國家走向海上強權的轉變,還描繪出發展的路線圖。近程的目標是確保周邊各個海域的安全,中程的目標是要突破第一島鏈,與美國在太平洋上分庭抗禮,最後一步則是成為世界強權,完成習近平口中的中華復興。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有很大的不安全感,畢竟第一島鏈上的所有國家,都是美國的軍事盟友。美國每年都與日、韓兩國,在日本海、黃海、東海等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聯合演習,距離中國的京津政治中樞,只有咫尺之遙。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東南沿海一帶,又受制於台灣,至今仍無法徹底控制台灣海峽。

而南海的周邊國家中,菲律賓與泰國也是美國盟邦,每年固定舉行聯合演習,越南與中國曾爆發戰爭,雖然近年來雙方的經貿關係活絡,但兩國的南海主權爭議仍未解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則是五國聯防組織(FPDA)的成員,今年還要與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HMS Prince of Wales)一起進行聯合演習。這些南海周邊國家平日雖然與中國關係不錯,但仍是潛在的威脅。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九三閱兵期間,(左起)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走在一起。攝:Alexander Kazakov/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從內陸反艦到遠洋打擊:解放軍的制海企圖

在這樣的思維下,海軍或制海相關的武器,就成為了此次大閱兵的重點。首先是型號繁多的大批反艦飛彈,主要分為陸基與海基發射兩種。以陸基的長程反艦飛彈為例,中國過去利用地對地彈道飛彈為載具,發展出一系列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希望以陸制海,確保周邊海域的安全。早在2020年時,中國就從內陸發射四枚反艦彈道飛彈,包括短程的東風-21D與中程的東風-26B,落入南海一帶海域,以反制美軍當時在南海周邊的軍事活動。而此次大閱兵,出現的是之前已曝光的東風-17與第一次亮相的東風-26D,合理推測,應該是改良過後的新型反艦彈道飛彈,性能比過去的東風-21D與東風-26B更優秀。

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最重要的關鍵,是高超音速彈頭的速度與精準度,速度越快越不容易被攔截,精準度越高,面對高速移動中的敵方船艦,就越有命中的機會。東風-17與東風-26D很可能改良了高超音速彈頭的彈道末端速度與尋標能力,讓這兩款武器變的更致命。

即使未來中國與美國爆發衝突,解放軍無法取得中國周邊海域的制海權,這些陸基的反艦彈道飛彈,也能讓美軍的水面艦艇,不敢輕易踏入第一島鏈內,因為從內陸發射的東風-17與東風-26D,足以摧毀任何靠近中國周邊海域的敵方目標。甚至能進一步反向封鎖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南海一帶的海域,確保解放軍的海、空軍可以在中國周邊海域內自由活動,這將形成極重要的作戰優勢。

確保航路的安全,是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因為中國極端仰賴海運,除了輸入原油與各式原物料,更是出口商品到世界各個國家的重要管道。而確保從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到南海的航路安全,除了可以調動北部、東部與南部戰區的海軍互相馳援外,更能維持戰時的生命線。

中國雖然常常揚言要全面封鎖台灣,但更害怕自己遭到美國與其盟邦的封鎖。特朗普(台譯川普)再度上台後,國際媒體曾報導,美國嘗試遊說麻六甲海峽周邊的國家,組成一支聯合艦隊,在必要時對中國進行禁運。雖然這個計畫因為其他國家態度消極而沒有下文,但對中國而言是不得不防的威脅。所以中國積極向南海與各個海域擴張,也是為了要保護自己的海上生命線。

要向海上擴張,水面艦艇與反艦飛彈就是最重要的武器,中國大規模造艦已不是新聞,在此次大閱兵中,中國也展出了大批的新型鷹擊系列反艦飛彈,包括鷹擊-15、鷹擊-17、鷹擊-19、鷹擊-20與鷹擊-21,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其中鷹擊-21外界已經比較瞭解,是一款由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發展而來的衍生型武器,目前確定擁有艦射型與空射型,之前分別由055型驅逐艦與轟-6試射成功,一樣配備了高超音速彈頭,射程高達1000至1500公里。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九三閱兵期間,鷹擊21反艦導彈裝載在軍車上。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與東風-17與東風-26D最大的不同,在於艦射版的鷹擊-21是由水面艦艇發射,射程再加上水面艦艇的航程,攻擊的範圍更遠,而由轟-6發射的空射版的鷹擊-21,機動性更高,再加上運油-20空中加油機已服役,也讓攻擊範圍大幅向外延伸。

至於鷹擊-15、鷹擊-17、鷹擊-19、鷹擊-20這4款飛彈,外界所知有限。若單從外型判斷,可能包括使用衝壓引擎(Ramjet)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或使用超音速衝壓引擎(Scramjet),將彈體加速到五倍音速以上的高超音速反艦飛彈;或以彈道飛彈為載具,酬載高超音速滑翔體(HGV)為彈頭的另一款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或從巡弋飛彈改良而來,在彈道末端利用火箭引擎加速的長程反艦巡弋飛彈。這些都是新一代反艦飛彈中常見的發展方向,多數國家因國防資源有限,只會選擇一種或兩種進行研發,但中國一口氣推出四種飛彈,再加上鷹擊-21,這背後的原因非常耐人尋味。

若照中國官方的說法,是因為空射型、潛射型與垂直飛彈發射器分別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選用不同的設計,但這其實很符合解放軍「兩條腿走路」與「小步快跑」的發展哲學。「兩條腿走路」是指同時採用不同的設計,避免其中一個失敗而影響整體發展,這在中國的軍事發展上,屢見不鮮。比如發展垂直飛彈發射器時,就引進了俄羅斯的系統,同時也仿製美式的設計,並不斷小規模量產服役,持續進行改良,最後由美式的設計勝出,卻又同時融合了一些俄羅斯系統的優點,自成一格。所以這麼多款反艦飛彈,最後可能不會全部服役,中國會選擇最成熟,最有效的設計,再大量生產。

2025年9月3日,北京,九三閱兵期間,YY-20A空中加油機和殲-20戰鬥機在空中飛行。圖:VCG via Getty Images

造艦計畫、防空升級與遠洋行動:中國海軍的擴張藍圖

除了攻擊性武器外,這次大閱兵還展出了許多新型的艦上防禦武器,包括非常吸睛的LY-1艦載防空雷射系統,雖然性能諸元仍然不明,但可參考國外的類似發展。這種艦載防空雷射系統對付無人機最為有效,特別是反制大量的蜂群式攻擊,遠比近迫式防禦系統還適合,因為雷射系統的射速與反應非常快,可以有效解決飽合式攻擊的威脅。

除此之外,中國海軍最廣泛裝備的海紅旗-9長程防空飛彈,這是中國仿自俄羅斯的S-300,再開發出來的艦射版防空系統,也在此次推出了改良型的海紅旗-9C。另一款仿自俄羅斯9K37的海紅旗-16中程防空飛彈,則展出了改良型的海紅旗-16C,說明中國仍在持續不斷地改良水面艦艇的長、中、短程防空系統。

綜合這些在大閱兵中展出的海軍武器系統來看,中國如此積極發展新型的反艦飛彈、艦載防空系統與射控系統,暗示大量造艦的情況,在短期內應該還不會結束,未來新下水的艦艇,將會配備這些新型武器。雖然這有一部份是要淘汏之前「小步快跑」策略下,還未成熟就先服役的一些艦艇。但整體來說,中國建立的海軍艦隊已遠遠超過防禦所需,也不是單純是為武力犯台做準備,而是要進一步向外擴張,否則不需要這麼龐大的海上軍力。在中國海軍的未來建軍藍圖裡,可能擁有最少四艘航空母艦,包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組成四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配屬三大戰區海軍,其中最早服役的遼寧號,應該會擔任訓練艦與機動補位的工作。

中國海軍向北方的擴張,包括與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一起進行戰鬥巡弋,並覬覦未來北極航道開通後,可從對馬海峽,經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再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最後直抵北大西洋,不再受制於麻六甲海峽與埃及的蘇黎士運河。而向東方的擴張最為明顯,之前遼寧號與山東號兩艘航空母艦,一起進入菲律賓海演訓,還突破第二島鏈,直接挑戰美國在太平洋的霸權。至於往南方的擴張,無疑會從南海的北端,一路向南發展,抵達南海的最南端,甚至會到麻六甲海峽。這一點南海周邊的國家不必懷疑,因為中國政府所主張的南海九段線,就涵蓋了整個南海,今天中國與菲律賓的衝突只是序曲,接下來也會發生在所有的南海周邊國家上,中國在柬埔寨取得雲壤軍港的使用權,就是踏出南下的第一步。

中國陸軍、空軍與火箭軍的發展,也都是為了這個擴張目標而服務。陸軍除了配備主動式防禦系統(APS)的99B主力戰車,與砲、彈合一的無人機反制系統外,並無亮點,已非主角。外界所關注的是殲-35匿蹤戰機,這將成為福建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並搭配電磁彈射系統,讓中國擁有僅次於美國的遠洋航空作戰能力。殲-20則與殲-20A與殲-20S一起出現,殲-20A最大的特徵是黑色的外表塗裝,說明外部的匿蹤塗料技術已有所突破。殲-20S是雙座型,一般來說雙座戰機多半用於對地攻擊或制海任務,多一名飛行員,可分攤較繁重的攻擊任務。這代表殲-20機隊已能編成全匿蹤的打擊組合,從單純的空中防禦,轉變成對外打擊利器,將會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周邊海域。

至於此次出現的殲-16D,是殲-16戰鬥轟炸機的電戰機構型,類似美國海軍的咆哮者EA-18G電戰機,除了在戰時進行電戰干擾,掩護作戰部隊外,平日也用於反制美軍的偵察機與反潛機,已多次出現在台海與南海。事實上,在中國周邊海域的情報戰,早已如火如荼地上演。美軍的偵察機或反潛機,幾乎每天都從日本本土、琉球或關島起飛,到東海、台海與南海偵巡。中國戰機會不斷闖入台灣的西南方空域,有一部份原因就是要攔截監控這些美國軍機。解放軍的大型無人機,如無偵-9或無偵-10,更早就部署到廣東與海南島的基地,不斷飛入南海情蒐。還有不少南海周邊國家,包括最南邊的印尼在內,都曾發現過疑似中國的無人潛艇,在領海周邊活動。

蒐集空域與水文的情報,當然是為以後的行動做準備。在此次大閱兵中除了展出多款無人機與無人艇,還曝光了更大型的AJX002無人潛艇,長度在18公尺以上,遠遠超過之前的無人潛艇。這代表AJX002的潛航距離可能更遠,更適合在深海中操作,未來如果AJX002出現在印度洋或太平洋上,也不用意外。中國將周邊海域內海化的目標,絕對不只台灣海峽,從中國的軍力發展來看,未來將黃海、東海、南海都納入中國的勢力範圍,才是整個戰略目標的全貌。以中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就足以靠威嚇,將美國的勢力逐出西太平洋,並讓周邊國家改變親美的立場,重建整個地區的新秩序。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九三閱兵上,「LY-1」艦載防空雷射系統。攝:Zhao Wenyu/VCG via Getty Images

核三位一體:中國威嚇手段的最後保險

而這種威嚇手段的最後一道保險,當然是核武能力,此次中國也展現出建構核武三位一體的企圖心。

首先,巨浪三型是新一代的潛射彈道飛彈,除射程更遠,還能搭載多枚核彈頭,將全面配備在新型的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上。其次,在陸基的洲際彈道飛彈方面,則展出了仍在使用液態燃料的東風-5C洲際彈道飛彈,但應該改善了過去使用液態燃料的一些問題,讓東風-5C的妥善率更高。同時改良型的東風-31BJ,很可能配備了新型的高超音速彈頭,至於最新曝光的東風-61,則匯集了中國最先進的洲際彈道飛彈技術,推測最大射程超過兩萬公里,並採用更穩定也更有效率的固態燃料,能搭載多枚核彈頭,擁有進入末端彈道時的閃避能力,使其更難以攔截。

最後,此次展出的驚雷-1空射型遠程飛彈,仍是由殲-6N掛載。驚雷-1可配備核彈頭,說明中國的空射型戰術核武有了新發展,可能是為轟-20匿蹤轟炸機所開發的新武器。然而傳聞已久的轟-20並未在這次大閱兵中現身,相較於美國已經從第一代的B-2匿蹤轟炸機,發展到第二代的B-21,中國的轟-20卻遲遲沒有公開,應該還有技術難題未解決,這是中國核武威嚇能力中較弱的部份。

此外,解放軍的戰略支援部隊,編成幾年後就被拆分,在此次大閱兵中,以打散的軍事航天、網路空間、信息支援部隊現身。這些兵種的作戰方式本就隱密,加上中國高度保密,外界實在很難從現有資訊,推估這方面的發展情況。但戰略支援部隊在短期內解散,說明確實遇到了一點問題。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九三閱兵期間,士兵列隊前進。攝: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整體來說,中國此次的大閱兵的確展現了解放軍近年來的發展成果。知名作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曾將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形容成百年馬拉松,習近平則說,他非常有耐心,中國也非常有耐心,不會在特朗普任內武力犯台,這樣的說法其實很符合中國的戰略觀,其長遠的戰略目標遠在台海問題之上。

中國正努力從一個陸權國家,轉變成一個海上強權,只要能依序完成短、中、長期的戰略目標,台灣自然會簽署城下之盟,周邊各國都會臣服於中國定下的國際新秩序,這才是習近口中的中華復興。中國藉由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名,進行了一場擴張稱霸的預演,是歷史的最大諷刺。國際社會若是認為,中國的野心是天高皇帝遠,那一定會重蹈80年前的覆轍。

評論區 2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文章早就反复重申观点了:从军力发展方向看,中国的目标不只是防御自身,而是要扩张称霸。这种情况下警惕国际社会避免“重蹈80年前的覆辙”有什么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避免沦为殖民地,请问现在还有什么国家有能力对中国这么做?如果只是防范这个,中国的军力早就够用了

  2. “国际社会若是认为,中国的野心是天高皇帝远,那一定会重蹈80年前的覆辙。”

    什么叫做重蹈覆辙???中国就该被欺负被外国瓜分沦为殖民地?端传媒真应该好好审一下稿,你可以批评中国,但别总有莫名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