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開放招生兩年多,台灣教育部統計,各大專院校共開出325個專班,目前共有來自18國、5000多名學生在台灣就讀該專班。端傳媒獨家掌握一份教育部於2018年進行的內部查核報告,查核對象包括全台共30所公私立大專院校、超過80個專班。根據這份報告,端傳媒整理、揭露八大亂象,並訪談專家、教育部人士,試圖釐清亂象背後的邏輯。端傳媒持續追蹤個案故事,若有學生、教師或教育人員願意受訪,請與端傳媒聯絡:editor@theinitium.com。
「為你量身打造專業技能培訓及企業實習,以台灣優質的技職教育與豐富的企業資源,實現你留學和海外就職的夢想!」這是台灣教育部近年打造「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喊出的招生宣傳口號。
口號背後的官方立場是這樣的:「為促進國際文教交流,宣揚我國高等技職教育,並配合新南向國家產業需求,教育部鼓勵技專校院擴大招收國際學生。」2016年,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總統大選期間提出「新南向政策」,主張若上任,將和東南亞各個國家建立更深厚、更多元的關係。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很快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編者按:新南向國家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紐西蘭與澳洲),從教育、經貿、科技、觀光等層面,企圖加強台灣與東南亞等國家交流。
2016年8月,時任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在「新南向政策教育論壇」中宣布,教育部預定編列新台幣10億元,用於增編新南向獎學金、鼓勵大專到東南亞交流。這項政策彷彿美麗糖衣,吸引大量東南亞、南亞學生來台就讀。截至目前,教育部共開出325個專班、核定1萬1710個名額,供大專院校招收新南向國家的學生。殘酷現實卻是:政策推行兩年後,在雙方語言隔閡、資訊不公開對等、校方沒有作足準備的情況下,屢屢爆發爭議。
今年3月,立委張廖萬堅召開記者會指出,育達科技大學在去年4月與9月間,透過仲介代辦「中華飛世文化教育發展協會」,招攬兩批人數約50名菲律賓學生來台。學生到了學校後,被迫簽署「工讀計畫協議書」,一旦學生拒絕工作安排,就得「自願退學」;學生若對外公開工作內容,還得賠償新台幣50萬元。張廖萬堅轉述,學生每天傍晚下課後,被安排到地磚工廠上班,每週工作五天、每天工時長達8到12小時,明顯違反外籍生一週工時不能超過20小時規定。
去年12月,立委柯志恩也曾指出,醒吾科技大學利用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政策招收印尼學生,結果學生每週只有週四週五上課,其餘時間被遊覽車載到工廠,每天工作10小時、包裝三萬片隱形眼鏡,學生累到沒有體力上課。與此同時,業者竟還得意宣稱外籍生比外籍勞工「好用」,柯志恩形容,新南向專班儼然成為黑心業者的「犯罪溫床」。
新南向專班學生的「台灣夢」,是如何變調的?究竟,當這群年僅17、18歲,懷抱著求學夢的東南亞學生,透過仲介和銀行貸款籌措旅費、學費來到台灣之後,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況如何?據教育部針對106學年度第二學期(2018年2月至7月)所做的「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查核報告」,端傳媒統整了八大亂象。
亂象ㄧ:師資專業與開設課程內容不符
根據這份查核報告,多筆資料顯示,校方安排的師資專長與開設課程明顯不符,其中又以華語文課程並未聘用具有華語文教學執照的老師最常見。例如,中國科技大學某教授為「企業管理博士」,研究領域專長為組織管理、財務分析,但卻開設「生活實用華語」;聖約翰科技大學聘請一名教授專長為「運動生理學和體適能」,開課名稱卻是「華語文訓練」。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明新科技大學以及萬能科技大學的專班,教師沒有教育部認可的華語文授課證照。
醒吾科技大學則出現一名教授的最高學歷為中文所博士班,卻開設「行銷物流概論」與「企業文化倫理」課程。校內另一名教授為工程科學博士,專長供應鏈管理與電子商務,開設必修課程卻是「應用英語」。而在聖約翰科技大學,一名教授明明是財務金融所博士,卻開授「台灣文化」課程;另外一名專長為管理科學的教授,卻負責開授「英文」課程。黎明技術學院則出現教授為國防科學研究所博士,開的必修課程卻是「視覺傳播英文」。
此外,僑光科技大學一名教授是應用力學所博士,研究領域為氣壓控制、機電整合,卻開了一門體育課。根據這份報告,當教育部負責訪視的督學詢問校方為何如此安排?得到的回覆卻是:「教授在專班開體育課的目的,是為了關心該班學生在台灣是否適應。」
亂象二:學生普遍透過仲介代辦入學
報告顯示,新南向學生在來台就學前,必須繳交1200到3500美元不等的代辦費。例如:聖約翰科技大學專班學生被收取3500美元代辦費、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代辦費為2500到3500美元、明新科技大學代辦費用約3100美元。不願具名的教育界人士透露,學生一旦無力全額支付,便會透過仲介公司向銀行貸款,來台就學後,再逐月償還這筆費用,平均每月分期付款約5500元到7500元不等台幣。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苑科技大學的資訊管理系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學生繳交的代辦費,甚至還因為性別出現顯著差異。根據訪視委員調查結果,女學生代辦費用介於1700元美金到1900元美元間,男性學生則介於3000到3300美元。至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落差?高苑科技大學主秘吳上立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解釋,專班學生代辦費用出現性別差異,主要是因為女學生主要來自南越、男學生來自北越,「因為(生源)地理位置不同,所以代辦費用行情也不同。」
立委洪慈庸辦公室主任楊青霞指出,學校透過仲介招生情況普遍存在,光是在這份報告中,30所接受調查的學校就有15校出現這種情形,佔了50%。這也顯示,即使教育部對外三申五令,禁止校方透過仲介招生,實際情況卻有如掩耳盜鈴,校方沒有能力自行招生、教育部更沒有妥善的監督查核機制。
然而,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認為,正如同台灣學生到歐美國家留學也會付費尋求代辦協助,東南亞國家代辦文化盛行,舉凡申請任何文件都習慣透過代辦,出國留學自然也不例外。但她表示,代辦費用應該要合理收取,學生來到台灣就學後,更不應該持續按月收取代辦費。
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建議,教育部可以仿效其他國家招收境外學生經驗,到重點國家當地以官方名義成立高等教育交流中心,例如德國的DAAD(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提供有關在德國留學及生活、入學條件、德語檢定考試等相關資訊。讓當地學生能夠有值得信賴的管道,得知台灣學校的招生資訊,避免學生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無端遭到仲介公司「剝皮」。
亂象三:未依照課程規劃授課
除了教師專業與課程內容不符,校方未依照原先提出的課程規劃授課情形,亦履見不鮮。報告指出,明新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技系專班,原定一年級上學期開設必修課「微積分」與「普通物理」,最後卻沒有開設;勤益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精密機械專班,也未依原先規劃,在大一下學期開設必修課「機構學」;高雄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專班,則因學生人數較少,將春季班與秋季班學生合併授課。
報告亦顯示,多校的狀況類似、回應卻不一致。例如,明新科技大學回覆:「原本規劃大一上學期在校上課、下學期到廠商實習,但因教育部發函表示學生大一均不可以實習,所以課程有所異動。」
勤益科大則稱,為了「強化及提升學生華語能力」,將原定上學期開設的課程挪至下學期。高雄科技大學則稱,根據春、秋兩季專班的課程規劃表,包含專案管理、產業分析與創新、資料庫系統等課程皆為選修授課,所以「合併上課對學生學習沒有影響」。
不願具名的教育界人士指出,教育部在「補助技專校院辦理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申請及審查作業要點」裡開宗明義規定:「為養成各專班所需技術實作能力,與學校合作的企業,應配合實務課程需求,提供學生在台實作場域。」然而,實際上,多數專班產學合作對象,與課程專業沒有直接關聯;例如有學生到台灣念的是外語專班,實習工作卻是「組裝家電」;有學生念的是資料科學,實習內容卻是「組裝運動器材」。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代表張郁也耳聞了諸多亂象。他指出,學生招進來之後,校方應依照計畫安排授課,以保障學生受教權益;但他卻曾聽聞,一所學校除了未依規劃授課,甚至還有學生原本報名就讀機械系專班,念了一學期後卻被學校轉到企管系就讀;該學生好不容易適應後,下學期又被校方轉回機械系,造成學生適應不良,學習進度難以銜接。
亂象四:學生到工廠輪班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開班規範」,學生在就讀大一時,應以基礎技術理論、華語課程及校內實作課程為主,不得採密集性上課。校外實習課程則應以「逐步漸進」方式開設,楊玉惠解釋,校方應先安排學生熟悉作業環境與生產線流程,再讓學生獨立上線操作,以免發生學生尚未嫻熟技術理論就到企業實習情況。
針對四年制的專班,教育部更明文規定,校外實習必須從大二開始才可以推動,四年總計最多36學分,一學分最多「實習」80小時。而在二年制專班中,學生自二年級下學期可以到校外實習,最多實習學分為22學分。
但這份報告顯示,僑光科技大學設計與資訊學院電腦輔助工業設計印尼國際專班學生就被分成A、B兩組,一組19人。A組星期一到星期三中午到校外「工讀」,星期三下午到星期五回學校上課。B組學生則相反,星期一到星期三中午在學校上課,接下來兩天半則去校外工廠。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國際學生產學專班,檯面上,校方的「產業實務與實習」課表安排在星期三下午第七節到第九節,實際上一半學生週三週四到工廠工讀,一半學生則是週五周六前往「接棒」。
前述不願具名的教育界人士告訴端傳媒記者,事實上,高比例的新南向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已經在校外工作,一週僅有二到三天待在校內上課。此外,多所學校明目張膽直接把學生分成兩批,一批在校內上課時,另一批就在工廠上班,兩批學生輪流往返學校與工廠,學生作息並非以上課、學習為主,而是「配合工廠生產線輪班」。
亂象五:語言隔閡
檢視這份訪視報告,不難發現語言成為了學生和教師、工讀或實習單位間的溝通障礙。由於多數學校在招生時,並未設定英語或中文程度門檻,導致學生來台後,校內課程主要以中文或英文授課,學生一旦語言程度不足,坐在台下宛如鴨子聽雷,尤其在專業課程上更是吃力。
例如,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觀光旅遊管理系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即使班上有聘請輔導員與「中文程度較佳的學生」協助擔任課堂翻譯,但有學生反應,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僅約五、六成。
張郁觀察,新南向產學專班最大問題在於「老師普遍不會東南亞語」,甚至部分學校老師連英語授課能力都有問題。如他就曾聽聞,有老師不知道上課該如何與學生溝通,乾脆到網路上下載東南亞語發音的教材,直接於課堂播放。
即使部分學校聘有來自同樣東南亞國家的輔導員協助翻譯,但輔導員通常工作繁忙,難以隨時應付學生需求。他認為,在新南向學生高度依賴來自同樣母國輔導員的情況下,教育部應該明定出輔導員的生師比,否則光憑現況,一名輔導員根本無力負擔數十名學生的各種疑難雜症。
亂象六:校外工讀缺乏基本保障
教育部規定,就讀新南向專班的學生來台後,每周可以合法打工20小時。然而,據高教工會了解,學生在工廠超時工作時有所聞,加班未領加班費更是常態。訪視報告中也指出,包含明新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等校,皆無法出示學生校外工讀勞保投保情況;部分學校還出現學生工讀薪資未達台灣勞基法所規定的最低標準。
根據勞基法規定,2018年法定最低月薪為2萬2200元、最低時薪為140元(編者按:現行標準為最低月薪2萬3100元、時薪150元)。然而,報告指出,勤益科技大學有學生反應工讀時薪分別為新台幣115元與120元、龍華科技大學也有學生工讀薪資未達140元。嘉南藥理學院專班學生工讀薪水則是以半月計,基本工資預設每月1萬1000元,還得扣除給廠商的新台幣500元交通費用。
部分人士批評,新南向專班學生「假留學、真打工」,並非真心想來台灣唸書;但張郁認為,假如學生來台灣只是單純為了賺薪水,大可直接來台當移工,沒必要透過留學管道,工作賺錢之餘,還得額外繳交學雜費。
「假如工作環境合理,學生自然樂意在得以兼顧課業情況下,一邊學習一邊工讀賺取學費,到工廠實習累積專業技能。」尤榮輝觀察,多數東南亞學生來台就學都會有工讀需求,但校方該做的,應該是提供學生合理的薪資與保障。
亂象七:校方無力提供急難救助
在龐大經濟壓力之下,一旦學生無力按時繳交學雜費、住宿費,甚至連生活費都不夠時,某些學校會提供學雜費減免或分期付款外,亦有校方無力額外提供急難救助。
例如,查核報告發現,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的學生表示學費、住宿費過高,生活費也不夠,怕未來無法負擔,雖然和學校申請,但當時尚未被處理。校方則明白對教育部訪視委員指出:經詢問會計部門後,無法提供生活費不足的專班學生即時救助,但可以提供學生「一個月的免費便當」。對此,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國際中心主任康瀚文回應端傳媒:「希望學生如果生活上有困難盡量提出,只要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學校都會盡可能協助媒合工讀機會。」
張郁表示,根據目前新南向專班課程規劃,學生通常一個禮拜只會有兩三天真正待在學校上課,其餘時間都在工廠工作。他認為,校方應該依照學生實際在學天數,提供等比例的學雜費減免。否則表面上看似新南向專班學生繳交和台灣學生差不多的學雜費,實際上學生卻是在工廠付出勞動力的同時,還要繳錢給學校。
亂象八:學生失蹤或未出席
在種種亂象之下,專班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熱情,甚至出現翹課或失蹤情況。根據教育部統計,新南向專班學生前後共計有8名學生通報失蹤,如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有兩名學生失蹤,健行科技大學也在訪視委員前往學校抽查時,發現多名學生缺課。
針對元培有兩名學生失蹤,康瀚文表示,經通報後,由警察單位協助尋找學生,「校方無法確定後續狀況」。他並表示,今年初,該校有另一名學生在學雜費住宿費還沒繳清情況下,自行購買機票,待校方聯繫上時,該名學生已經出境回到母國。
楊玉惠表示,新南向專班學生是持留學簽證來台,如果真有課程或生活上不適應之處,教育部可以輔導轉學。但如果學生不願繼續唸書,想轉而在台灣工作,也應重新辦理簽證。
「會有新南向學生失蹤,表示台灣學校提供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與學生們原先的想像出現極大落差。」張郁直言,教育部應從根本改善專班的學習環境,確保學生們不是遭到仲介誇大其詞的宣傳欺騙,導致求助無門的情況下,無奈選擇逃跑。
亂象背後的經濟邏輯:陸生退潮、少子化大學退場
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兩岸關係陷入冰點。其中,被視為兩岸關係關鍵指標之一的陸生來台就讀人數,根據行政院陸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包含攻讀學位生與短期研修生,已從最高峰的105學年度(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的4萬1975人,驟減到107學年度(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2萬9603人。陸生聯招會也指出,最新學年度核准的學士班招生名額,下探開放招收陸生以來新低,僅剩下800個名額。
另一方面,受到少子化影響,教育部針對招生情況不佳的學校祭出退場機制。根據目前《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規定,若大專院校全校學生數低於3000人,或連續兩年註冊率未達60%,就有可能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學校,成為退場或轉型的專案輔導學校。
張郁表示,台灣高校這幾年來愈來愈仰賴境外學生作為生源補充,因此,當蔡英文政府從2016年520上任後,東南亞學生對於台灣教育部最大功能,在於「替換」減少的陸生名額。他認為,教育部若想將招收新南向國家的學生、作為長久之計,就應提供更多的資源去支持大專院校,而非讓本身就面臨招生危機的校方,自行透過仲介委外招生。
尤榮輝分析,新南向政策原先立意良好,希望厚植台灣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產學合作專班可望培育專業人才,畢業後回到母國,更可提供當地台商運用。然而,當教育部「想在短期間內衝出業績」、後段私立學校生源需求孔急,「明明沒有能力卻又想招生」,最後犧牲的,就是東南亞學生的權益。
「(經濟)情況好一點(的學生),搞不好還可以寄錢回國補貼家計,學生自然很嚮往。」尤榮輝指出,沒有能力與管道招收東南亞學生的校方,委由人力仲介管道引進學生。由於東南亞學生普遍經濟狀況不是太好,仲介便宣稱就讀專班「可以拿到台灣學位又可打工」,鼓吹學生「不必花大錢也能擁有學歷」,往往成功吸引學生報名。
尤榮輝表示,當校方招攬東南亞學生來台後,在語言隔閡下,為了讓學生有能力繳交學雜費,校方持續「把學生丟給委外人力仲介公司」,由對方安排學生工讀與實習單位。一旦學生在工廠遇到被雇主壓榨狀況、向校方反應,通常也只會得到類似「去跟仲介談」、「有錢賺已經很好了」等敷衍式回應。
尤榮輝批評,校方表面上假借實習名義,實際上卻是「掛羊頭、賣狗肉」,放任人力仲介公司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他透露,長期負責引入傳統外籍勞工的仲介公司,如今每成功招攬一名學生來台,得以「三頭賺」,一來跟校方收取介紹費、二來跟學生收取代辦費,三來還可以跟工廠收取人頭費。校方只要有成功開班,便能領取教育部補助,「何樂不為?」
台灣工廠多以傳統產業雇主所開設,與其他產業相比,勞動環境惡劣、薪水相對低廉,導致長期缺工,近年來逐漸改成聘用外籍勞工取代。尤榮輝形容,在台灣的仲介與雇主眼中,聘用成本相對低廉、工作規定相對寬鬆的新南向學生,簡直像是「看到肥肉」。
他舉例,日前於網路上流傳的東南科大招生文宣中,赤裸裸地將「傳統產業外勞」與「新南向外籍專班實習生」拿出來對比,宣稱雇用專班實習生,不僅勞保費比雇用一般外籍勞工低,專班學生因為採用學生保險,雇主不需額外負擔健保費,更不需要繳交每個月2000元的就業安定基金。換算下來,每雇用一名新南向專班學生,雇主每個月的基本負擔「現省新台幣3628元」。除此之外,專班實習生因不需適用一例一休規定,即使長時間加班,加班費皆只需符合現行勞動基準法最低時薪每個小時145元。
教育部規定,校外實習課程為學習一環,學生更非企業員工,學校與合作企業應依據人才培育目標,落實教學、輔導及考核等活動,而非「假實習名義,行工作之實」。只是,尤榮輝觀察,實務上,校方鮮少親自跟企業洽談實習契約,一旦發生勞資爭議,也只會要學生「多忍耐」——這些學生因為已經貸款來到台灣,語言不通、求助無門,也只能任由惡質雇主壓榨。
用錢堆出的成績單?
從統計數字上來看,教育部確實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整體國際學生人數不僅並未受到兩岸關係影響,反而持續逐年增長。2018年,全台各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共有12萬6997人,與2017年相比,年增幅4.6%(共增加5536人),教育部在統計報告中,不諱言將主因「歸功」於新南向國家。截至去年統計,全台共有4萬1000多名來自新南向國家的學生,其中又以越南及印尼之境外生人數增加最多。
事實上,教育部持續以「促進國際文教交流,宣揚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為由,祭出高額補助,鼓勵大學廣開新南向產學專班。專班開設初期,學校只要開出人數30人以上的專班,即可向教育部領取最高新台幣400萬元的開班費用補助;開班人數25到30人,最高可領取200萬元補助;開班人數20到25人,也可有100萬元補助。
對此,楊玉惠表示,針對對於外界批評教育部對新南向產學專班「補助金額過高」,新學期已修正辦法,開設專班的學校,每學期最高可領200萬元補助。此外,針對新南向產學專班問題層出不窮,楊玉惠回應,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已在立法院公開承諾,將要求有開設新南向專班學校落實維護學生權益。未來教育部也會落實訪視評鑑,了解學生在校學習與實習狀況。
楊青霞則強調,不否認還是有辦學績效良好的學校,認真規劃師資課程,招收新南向國家學生。但根據目前規定,只要是有開設專班的學校,皆可享有「齊頭式平等」,依照專班學生人入領取補助。她試算,平均招收一名東南亞學生,除了學費外,校方還可額外賺取教育部補助新台幣十萬元。她質疑,這樣的政策等於變相鼓勵後段學校打著台灣招牌出國招生,結果因為沒能力,反而導致台灣技職招牌被砸,「對國家的長遠利益何在?」
另一名教育界人士則呼籲,教育部應在核定專班招生時,嚴格審查各校產學合作對象是否符合課程專業;各專班的產學合作對象更應該公開透明,證實與實際教學項目有關聯,「而非過程遮遮掩掩,導致學生來到台灣之後才察覺受騙。」
針對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後續發展,端傳媒持續追蹤深度報導,若有學生、教師或教育人員願意具名或匿名受訪,請與端傳媒聯絡:editor@theinitium.com。
有僑生朋友畢業後在大專負責這類工作, 也聽過她訴苦文中部份的問題, 政府應該界入更嚴格監管
這些辦學不力欺壓學生的惡質私校趁早倒閉才是正途
甚麼時候開始 大專院校變成歸屬農委會下面 開始賣豬仔了?
有名字的受訪者全部沒有title,搞不懂他們的身份會很影響文章的可讀性,是否要補加?
讀者好,不曉得您指的是哪位受訪者呢?文中首度提及具名者,皆有標註職稱喔。
詐騙島不意外
真的太誇張 這種事情才應該被更加曝光才對
很羞恥很令人憤怒的新聞,謝謝報導
一看才知道「新南向政策」教育面亂象叢生。建議端傳媒可以做個圖表進行後續分析,亂象與弊病叢生到底是哪些學校?他們是否本身就具有辦學不力與瀕臨退場的身分?是否有中後段學校藉由新南向招生來起死回生?台灣政府面臨這些亂象是否願意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謝謝讀者鞭策,我們持續追蹤中,若有個案願意受訪,請與我們聯繫:editor@theinitium.com
值得關注的議題,感謝報導
挑个刺,“仲介”在简体字里一般写“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