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兩岸30年:在台灣,和大陸交流的面貌是什麼?

兩岸在1987年開放探親,在這個交流的「三十而立」之年,雙邊情勢卻進入「冷和」。透過數字,我們看見跌宕起伏,以及交流產生的各種故事。
自2008年馬英九總統後開放中國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從強制跟團到漸漸依城市發達程度開放個人自由行,每日赴台限制人數也逐漸放寬。從2008年的32.9萬人次逐年增加,2015年來到418萬人次的最高峰。圖為遊客在台北的自由廣場拍照。
數洞 台灣 台海關係 政治

【編者按】:1987年底,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於任內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以第一批在台灣等了40年、終於能回家探親的老兵做為交流起點,時間與空間,再也不能隔絕人的流動。兩岸社會、經濟交流在親人的眼淚中揭幕,從此勢不可擋。

「人」是移動的實質核心。交流30年之際,端傳媒盤點台灣政府公開的資料,呈現兩岸逐步開放以來,陸生、陸配、陸客、航班、貿易等統計數據消長,探討交流的內涵,以及藏在數字中的量變與質變。

陸生在台:年年成長之後……,學位生、研修生人數去年雙雙下降

2011年,928名陸生正式來台就讀學位班,成為「陸生元年」。從一開始的「三限六不」(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台中國大陸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政策,到前述限制逐漸解禁,陸生議題每每在台灣社會掀起波瀾。

台灣社會吸引陸生的條件是什麼?他們所為何來?

台灣大專院校陸生招生數據
台灣大專院校陸生招生數據

「學習品質讓陸生覺得很好,這是台灣實力所在。」國家政策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盧宸緯指出,去年在台畢業的755名大學部陸生中,共有316人報考台灣碩士班;今年畢業的1300名學士畢業生中,也有486人報考碩士。許多陸生表示,台灣高等教育師資優良、教職員照顧學生、校務主管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提供陸生更有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長期與陸生交流、觀察兩岸教育流動的盧宸緯指出,許多陸生重視台灣教育的國際觀。有人曾說,在台灣幾年,所接觸到的教授大多是海外留學回來的;在大陸,許多大專院校的師資雖然很有學術影響力,但卻缺乏海外留學的經驗,視野比較沒那麼寬廣。

研修生數據方面,自2007年起,呈現年年成長之勢;截至2015年,短短8年,暴增了41倍,自823人成長至34114人,直到去年首度出現減幅。盧宸緯指出,陸籍研修生是台灣許多大專院校(尤其私立院校)的經營命脈,例如短期研修生的學費是台灣本地私校生1.5倍,每個學分新台幣2100元。每人每學期可望替大專院校帶來新台幣10萬元的收入。(編者按:今年上半年研修生共11905人來台,但下半年人數尚未出爐,故不列入統計圖表。)

她觀察,蔡英文政府去年執政後,許多大學就憂心,與對岸大專院校談好的合作和學生交流計畫嘎然而止,「學生突然不來了」、「對岸突然不回訊息了」。此外,大陸高校(大學)叫停合作,有區域性的趨勢,例如,大陸東北的某些高校曾在相近的時間內,取消原先與台灣的交流計畫。

學位生數據部分,自2011年開放學位生前往台灣就讀以來,同樣呈現成長趨勢,5年之內衝高3倍,從2011年的928人攀升至2015年的3019人。只是,這個幅度同樣在去年首度出現減幅(2835人),甚至在今年開學前夕,傳來地方台辦對陸生和家長表示「去台灣發生什麼事情自己負責」等提醒。

對於今年學位生來台微幅下降,盧宸緯指出,不排除是地方政府不鼓勵陸生來台,以及家長、學生擔心等因素所致。

就戰略角度而言,馬政府開放陸生,一方面固然希望有助於解決台灣高等教育的財務問題,但另一方面也是著眼於其後續的效應。以美國的留學生政策為例,效益包括吸納優秀人才為己用、擴大並發揮長遠的影響力、有助於改善關係等。

「關鍵在於明年,」相關人士指出,今年學位生註冊率微幅下降;許多學生來台前雖有「被提醒」,仍順利來台就讀。這名人士憂心,兩岸冷和氛圍若延續,明年學位生來台的註冊數字,恐不見樂觀。

陸配在台:從「防範人蛇」到爭取社經地位平等

兩岸開放探親以來,通婚數字先增後減;內政部統計顯示,兩岸結婚對數自1998年以來逐年升高,至2003年,短短6年間攀升近3倍(從12167對成長至34685),隔年(2004)又「斷崖式」驟減至10642對。在這之後,數字略有消長,2011年起逐年遞減。

台灣的中國大陸配偶人數
台灣的中國大陸配偶人數

前述數據上所呈現的2004年「腰斬」主因,能直接對應到內政部於2003年推動大陸配偶面談新制。中華民國政府為遏止假結婚來台,內政部於2003年開始施行大陸配偶面談制度,外交部亦於2005年起加強外籍配偶境外訪談措施。

這種「一次面談定生死」的規定,讓不少陸配屢屢抗議,表示受中華民國政府歧視。2007年,移民署掛牌成立後,首任署長吳振吉在立法院備詢時,就因此遭立委輪番砲轟。

當時,許多陸配接受面談後,向立委和相關機構陳情,表示面談時受到屈辱、恐懼。例如,移民署面試大陸配偶的題庫竟包含赤裸裸的個人隱私:「妳的丈夫內褲什麼顏色?」「每天做愛多少次?」「你都是在上面還是在下面?」

移民署從此下令署內人員,與陸配面談過程中,絕不可問及隱私、閨房私密,若經查獲,疑慮從嚴議處。另據傳,這些涉及閨房等「問題」,當時早已被列入假結婚集團準備的「題庫」中,成為有心人士訓練假結婚的「教材」。弔詭的是,面談制度也許能杜絕部分假結婚人蛇,卻可能誤擋了真正兩情相悅的兩岸婚姻。

兩岸開放交流至今,兩岸結婚對數共累計36萬對;離婚對數超過11萬對。大陸配偶在台,也愈來愈敢於替自己發聲。例如,陸配團體就多次走上街頭,高喊「反歧視、要平等」,希望將取得身分證年限從6年改成4年。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岳分析,早期兩岸婚姻多為「台男娶陸女」,常見「購買式婚姻」。1990年代,老兵、社經地位較低的台灣男性透過仲介,前往大陸或東南亞尋找年輕女性。這段時期,大陸配偶通過前述方式前往台灣,以廣西、湖南、福建三省女性居多。

他指出,移民署早年曾進行一份調查,結果顯示,陸配嫁到台灣,若取得台灣身分證後離婚,再婚比例偏高。

其中,不少再婚者採取的策略是,與台灣的「人頭老公」結婚後,再與原來的「大陸老公」再婚,陸籍丈夫、在大陸的子女,便能透過合法手段來台,成為台灣居民。說到底,當年大陸經濟條件低落,不少人透過「假結婚」換取台灣身份,更要換一個有保障的下半生。

台灣的中國大陸配偶離婚人數
台灣的中國大陸配偶離婚人數

張五岳指出,兩岸婚姻高峰時期,估計當時台灣每100對新人之中,就有10至17對是兩岸婚姻。直至今日,降低到每100對新人之中,約有4至6對為兩岸婚姻。

逐步下滑的原因,在於大陸配偶早年多因經濟考量來台通婚;隨著改革開放,大陸經濟發展迅速,許多台灣年輕人到海外就業、就學,認識大陸同學、同事,相戀後通婚,返回台灣定居。類似前述案例逐年增加;而近年,透過結婚來台定居的陸配,本身素質、經濟基礎、教育程度、就業取向,更較從前突出許多。「兩岸婚姻的年齡差距和社經地位差距,正在縮小中,」張五岳說,兩岸通婚,結婚雙方愈來愈趨向年齡相仿、社經地位相同。

兩岸貿易在台:大環境影響甚鉅

政大經濟系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表示,台商投資帶動兩岸貿易,1990年代,台商開始前往大陸投資,出口增加,貿易額自然成長。只是,當時兩岸關係敏感,未能直接出口,許多貨物都是先賣到香港,再由香港進入大陸市場。

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貿易統計
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貿易統計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首度執政的8年期間,兩岸貿易額穩定上升,台灣對大陸貿易額穩定出超。大環境的有利因素之一,是2001年底至2002年,兩岸先後加入了WTO;此外,林祖嘉指出,還有一關鍵因素,便是2001年,民進黨政府開放筆記型電腦產業西進,當時台灣「電子五哥」(鴻海、 華碩、廣達、仁寶、明基)先後前往大陸設廠、生產筆記型電腦。台商投資生產,帶動許多關鍵零組件出口,銷量因而爆增。

「同樣是電子產業,我們做上游,大陸做下游,產業內貿易是投資所帶動的。」林祖嘉指出,除了電子業,鋼鐵、石化、紡織等台灣傳統產業,將台灣的原物料和半成品出口至大陸。1990年代,台灣出口大陸的貨品中,9成以上都是原物料與半成品;如今下降至7成左右。

「馬總統執政時期,兩岸氣氛很好,但貿易並沒有因為ECFA簽署,就大幅刺激出口,」林祖嘉說,若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簽署且生效,有益於帶動出口;但兩項協議皆至今仍卡關。

兩岸貿易總額也受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根據統計,2009年,金融風暴來襲,全球貿易量萎縮,影響了大陸對全球出口,直接影響台商生計。2012年,歐債危機來勢洶洶,從全球到兩岸,出口額度全面萎縮。「國際情勢起起伏伏,兩岸貿易受國際影響較明顯,貿易政策影響效果反而較小,」林祖嘉觀察。

直航在台灣:曾讓外賓「難以置信」的深度社經交流

2008下半年,兩岸最大的變化就是兩岸直航與陸客來台觀光。

見證直航「從無到有」的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指出,2008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時,只有36航班、13航點,而且沒有貨運;同年11月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時則有客運(每週)108航班、貨運(每月)60航班;目前則有客運(每週)890航班、61航點,貨運84航班、10航點。

兩岸空運直航客、貨運每週航班統計
兩岸空運直航客、貨運每週航班統計
兩岸海、空運直航貨客運航點數據
兩岸海、空運直航貨客運航點數據

「每次有國外訪賓到海基會訪問,我只要一說到兩岸空運直航成長的情形,沒有一個人不睜大眼睛表示難以置信。」馬紹章回憶,之所以「難以置信」,就是因為密切的空運代表台灣與大陸之間已發展出很深的社會與經濟交流,這樣的發展能在短時間內發生,代表了兩岸之間背後有一股巨大的趨力在推動。

此外,這股趨力也帶動了商業往來。空運直航之前,兩岸企業家往返不便,許多企業家在直航後回台次數增加,進而將總部和研發中心設在台灣,每週直航往返兩地。不僅如此,馬紹章分析,直航對於歐美企業投資台灣也有誘因;「台灣畢竟法治環境較為健全;台灣從此可以作為進入大陸跳板,外企來台意願更高、成本更低。」

海運部分,他指出,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前,兩岸海運就像空運一樣,也是必須繞經第三地,增加了時間與經濟成本。從2008年開放至2014年,不論是直航船舶數、總裝卸貨櫃、總裝卸貨物、及載運人數,也幾乎都呈成長。這個情形有如「馬路只要一開,自然會有車走」一樣;何況兩岸之間經貿數量如此龐大,海運更是不可或缺的輸送管道。

對於企業來說,海運更是省下大量時間與成本。從前不能運的東西,例如活魚、新鮮蔬果、農產品等,必須經由第三地運送;如今,有了海運直航,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保持商品絕佳鮮度。

陸客赴台:榮景到沈寂,台旅遊業最有感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中國大陸來台旅客統計」(來台目的分類包括業務、觀光、探親、會議、求學、展覽、醫療、其他等),2008年起,每年來台旅客皆以來台觀光目的為大宗。

馬紹章分析,2008年,政府剛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初期因為時間倉促,2008當年來台近33萬陸客中,觀光客不到10萬。他解釋,這與當時航班仍少,且才剛開始實施,大陸內部的流程為求謹慎、需時較久,再加上旅行社的運作尚未完全接軌有關。隨著時間推演,成長的速度十分迅速。

從「中國大陸來台旅客統計」總體數字來看,8年之間,就從2008年的32萬人成長為2015年的418萬人,數字每每翻了再翻。2016年,總體來台旅客降至351萬人。

大陸來台旅客統計
大陸來台旅客統計

「我們聘請很多員工,年輕人快速升遷、人人期望並相信會有高收入。當時旅遊業幹部年薪都300萬到400萬台幣,一片榮景;公司開給導遊的扣繳憑單,平均所得一年超過130萬台幣的人,大約佔了1/4——這130萬,還不含其他業外收入!」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昇漢旅行公司董事長柯牧洲回憶,2010年起,陸客來台進入黃金年代。

那是旅遊業的最盛期。他說,觀光產業是最有可能讓年輕人與基層勞工快速升遷、翻身的行業;當年台灣觀光業求才若渴,每家旅行社要接待的陸客量非常大,許多人才因而有了機會。

時空環境不同,柯牧洲說,2016年,總統蔡英文上台後,大陸對台祭出分階段旅遊業限縮,「(觀光)數字確實掉了很多,去年團體客至少掉五成!」例如,今年1月,陸客團來台較去年同期少了9.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大減58%;自由行也少約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14.4%;他形容,今年簡直是這行業的「黑暗元年」。

「幹部收入變成月薪,一個月有10萬台幣就很不錯了;導遊變得有一餐沒一餐,最多一個月就接到兩團……。」柯牧洲回憶,政黨輪替前後,還在操盤大陸旅客來台的旅行社,由全台300家減少為30家。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旅行社業者說:「不得已,我被迫資遣了很多員工……,」他表示,今年關閉了集團內的兩家旅行社,依合法解僱手段遣散員工,內心很無奈。目前,他和同業最憂心,大陸是否對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台獨言論進行報復手段,深怕旅遊業雪上加霜。

他感嘆,許多同業紛紛結束營業,有些前往東南亞、大陸發展,留在台灣的,大多領起失業救濟金。「他們(失業員工)說寧可讓政府先養半年(編者按:依據台灣法律,為保障勞工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可申請半年的失業給付)……,」他說。

「遊覽車公司沒生意做、飯店拋售,這都是事實,」這名業者無奈的說,看見許多台籍從業人員面臨失業,不是前往東南亞服務陸客,就是直接前往大陸,接受旅遊業培訓。見證過繁榮,旅遊業的第二個凜冬來了,他仍選擇留在台灣觀望。

(特約撰稿人游婉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有意思,注册率百分之一都不到.

  2. 「沈寂」不是錯字,是正體中文的一種寫法。

  3. 文末拿觀光業出來講就過頭拉
    來台的大陸團體客大都一條龍集團包下來,本來就不是甚麼健康的觀光體系
    隨手翻以前別人整理的資料:https://disp.cc/b/163-9wiz

  4. 很好奇的是为什么在台湾的政治过程中几乎听不到观光业者的声音。

  5. 香港何嘗不是一樣? SARS 橫行的 2003 年,大陸中央政府为經濟援助香港推出「自由行」政策,最初幾年旅遊業也是風光無限,可是隨著兩地更頻密的交往,後遺症突顯出來,「幼童便溺風波」,「反雙非」,「搶奶粉」,「反水貨」運動,逐漸將怨怒矛盾推向公共視野。香港人對中央政府不滿的發洩口,也逐漸轉變到來港的大陸普通民眾,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6. 错别字“沈寂”,应该是“沉寂”吧

  7. 戛然而止

  8. 中國人變成最好的外交籌碼。
    shineshine+1 理性、自力、可持續的發展更堅實。

  9. 優質觀光旅遊需要細水長流經營。突然湧入的大量觀光客模式不適合台灣的風土地景。
    熱潮過後,回歸良性、永續性經營,也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0. 经济实力的相对差距加大和政治策略的持续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