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時代的中國留學生:「沒上岸的人在風波裏最慘」

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畢業後是否還要留在美國。
2025年4月17日,美國麻薩諸塞州,人們的身影映照在哈佛大學的圖書館門上。攝:Sophie Park/Getty Images

在美國中西部一所高校計算機專業讀博的趙辰最近過得兵荒馬亂:

同校二十幾名國際學生的簽證突然被撤銷了;實驗室的經費變得緊張了;他原定的暑期實習因為正式員工被裁員而不了了之;師兄今年找教職的結果也不盡如人意;反覆橫跳的關稅政策,也讓他為生活成本上升而擔心着。

趙辰的處境是許多目前在美中國留學生的縮影。特朗普二度上台後,實施了一系列反移民、打壓科學界的政策,留學美國的不確定性陡增。

記者採訪了目前正在美國高校讀博的七名中國留學生,談到近期的心情,有人焦慮不安,也有人已經「麻了」,因為「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認知範圍」。目睹大批國際學生失去合法身份,以及科研經費被大幅削減後各個高校不得不「收緊錢包」,他們開始謹慎思考畢業後留在美國的選擇,「到了現在這個節點,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應該考慮離開美國的可能性」。

2025年5月1日,美國阿拉巴馬州,美國總統特朗普於阿拉巴馬大學科爾曼體育館向畢業生發表講話後走下舞台。攝: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簽證焦慮

「給我一種特朗普是不是要在每個學校完成多少KPI的感覺,」趙辰連用「離譜」「窒息」「恐怖」幾個詞感嘆,「就好像你在家什麼事都沒幹,突然FBI opens the door。」

三月底,沈凱和朋友到加州旅行。沐浴在明媚的春光和西岸吹來的海風中,他暫時忘卻了幾個月以來作為一名生物專業的博士生在美國紅州求學的焦慮和不安。

叮。新郵件提示音把他拉回現實。學校要求包括他在內的部分國際學生完成「Foreign Influence Screening Survey」,包括再次填寫申請美國簽證時填過的DS-160表格(其中要列出自己所有的社交媒體賬號),提交一份極盡詳細的簡歷(要求之一是列明本科以來的所有科研成果以及拿到的每一項科研資助的詳情),並提供護照包括空白頁在內的全部頁面。

這樣的要求並非針對全部留學生,而是特指「在中國、俄羅斯、伊朗、北朝鮮、古巴、委內瑞拉、敘利亞有過一年及以上培訓或工作經歷」的群體。

看着長達兩屏的材料清單,沈凱覺得太陽曬得他發暈。同行的朋友也在美國讀博,但因為在藍州,沒有收到這樣的要求。

加州之行以沉重的氛圍結束。在那之後的一週,沈凱忙着整理這些讓他焦頭爛額的材料,沒想到風波再起——大批國際學生被取消了SEVIS。

SEVIS,全稱為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信息系統),用於追蹤和管理持有F、J和M類簽證的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的動態信息,由美國國土安全部下屬的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管理。被取消SEVIS,意味着留學生在美的合法身份立即失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通常為15天內)離境或儘快採取措施恢復身份,否則將可能被遣返。

據美國Inside Higher Education統計,截至4月24日,累計已有280多所大學的超過1800名學生被取消簽證(4月25日,特朗普政府表示正在恢復數千名留學生的學生簽證)。而對於這些國際學生簽證被撤銷的原因,至今沒有一個官方說法。

千分之二。四月以來,趙辰的腦海裏每天徘徊着這個數字。他是美國中西部一所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四月初,他收到了學校的一封郵件,被告知超過20名國際生的SEVIS被取消,而全校國際學生大概約10000人。

通過網絡上和身邊的例子,趙辰總結出了三種潛在的雷區:首先是參與過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示威活動;其次是有交通違規記錄,比如超速、闖紅燈、無照駕駛,即使程度輕微,或發生時間在十年前;還有更讓人防不勝防的原因,比如和男女朋友或室友吵架。

美國東北部一所高校物理學專業的博士生周宇說,他身邊有人最近剛找到工作,但因為曾和前任吵架,被報警,導致SEVIS在不久前被終止,「接下來就得看公司幫不幫忙」。

「給我一種特朗普是不是要在每個學校完成多少KPI的感覺,」趙辰連用「離譜」「窒息」「恐怖」幾個詞感嘆,「就好像你在傢什麼事都沒幹,突然FBI opens the door。」

另一點和往常留學生簽證被撤銷時的情形很不同的是,這次校方不會提前收到通知。據財新報道,哥倫比亞大學在4月7日發布的一份內部信中表示,學校沒有收到通知,只有通過國際學生學者辦公室每天主動在SEVIS數據庫中進行檢查,才能得知此事。

2019年4月9日,行人走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校園。攝:Jeff Chiu/AP/達志影像

四月上旬,周宇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普法講座。會上,律師給他們講解了簽證撤銷事宜中要了解的信息,比如哪些部門參與其中、部門間的關係是什麼、他們有權做什麼而無權做什麼。校方表示會平均每一個小時檢查一次學生們的簽證,如果發現有人的SEVIS被撤銷,將在1-2小時內告知當事人,當事人則要儘快聯絡律師並授權。律師還提醒他們,被相關部門找到後,當事人的手機可能被收走,所以要提前打開手機的位置共享功能,因為和外界失聯後學校和律師只能通過手機定位判斷學生所在位置,並以此推測案件進展。

坐在台下,周宇和朋友對上目光,看到彼此眼中都是震驚,「大家都很意外會惡化到這種程度。」

「這種時候高校還是會站在學生這邊。」美國西南部一所高校的計算機博士生楚風說。三月底以來,他的學校發過好幾封郵件,告訴他們如果簽證受到影響,一定要聯繫學校,學校會幫忙解決。趙辰也在四月初收到了學校的郵件,承諾為被取消簽證的留學生提供法律援助,但他不確定這是否有用。「(15天)時間這麼短,即使打官司,勝訴的希望也很渺茫,」他說,「反正如果真的中招了就很麻煩。」

在紅州的沈凱則處於更加孤立無援的境地。他沒有收到來自學校官方的任何提醒,在他看來「學校並不想表態」。

那些已經被撤銷簽證的學生,或以個人或團體的身份發起訴訟,或只能「自願離開」。據《New Hampshire Bulletin》報道,4月4日,在達特茅斯學院讀博的中國留學生Liu Xiaotian被撤銷SEVIS,而他沒有違法記錄,也從未參與過抗議活動。在他起訴國土安全部後,4月9日,新罕布什爾州聯邦法院裁定暫時恢復他的學生身份,直到法院作出進一步裁決。「這是最近唯一一個好消息。」周宇說。

面對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留學生們的心態各異。趙辰覺得自己正變得神經敏感。打開社交媒體,他總能刷到又有人被取消SEVIS的帖子,看得他膽戰心驚,「但又做不到不看」。

也有人在短暫的驚慌後恢復平常心。「這種個例肯定很讓人害怕,」楚風說,「但是我身邊還沒有實際的例子,所以生活暫時沒有受到太多影響。」沈凱認為,現階段能不離開美國,肯定就不離開美國,但他也不會過於緊張——他向來遵紀守法,從不超速,「不可能好好待着就被取消了」。

陳易是美國西南部一所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剛得知因為交通違規被取消簽證的例子後,他開車時格外謹慎,「看到紅燈狠狠停下」,但後來聽得多了,他已經「麻了」——「回國也挺好」。

2024年4月25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們穿著畢業服拍照,背後則是支持巴勒斯坦學生的示威活動。攝:Stephanie Keith/Getty Images

科研受阻

陳易認識的幾個今年找工作的博士生,紛紛放棄學術界,轉向業界,「可能因為我認識的都是男的,異性戀,是最不具備diversity的」。楚風則擔心,「diversity」在如今的美國恐怕並非優勢,「特朗普在打擊DEI,企業可能會規避對亞裔的招聘」。

美國西南部一所高校生物專業的博士生鄭岩最近發現,課題組有陣子沒組織過團建了;開組會時導師不點正餐了,改成了奶茶;到校外採集數據時的通勤費用也沒法報銷了。

「最近經費挺緊張的。」陳易聽導師說,課題組有兩筆很大的經費都在申請時遇阻。楚風則注意到,近兩三個月以來,導師參加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述職會的頻率明顯變高。

如果說簽證被取消更多還是一種隱形的可能,那麼特朗普對科學界的打壓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留美博士生們的日常工作。

特朗普二度上台後,作為美國科研經費的最大資助方,聯邦政府的預算被大幅削減——2月10日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全球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公共資助機構,將間接成本費率的上限降至15%。所謂間接成本,指除了研究人員的工資、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和試劑材料之外,包括實驗室運營、設施維護、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一切費用。另外,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也被特朗普政府要求將預算削減55%,並裁撤一半的員工。同時,聯邦政府對和DEI(多元、平等和包容)相關的項目也實行了苛刻的審查。

特朗普對科學界的敵意在他的第一任期內已經暴露。根據數據庫Silencing Science Tracker的統計,從特朗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到拜登就職期間,僅聯邦政府就採取了346項針對科學的限制性舉措。「因為見識過他上一個任期幹了些什麼事,所以對他大概要幹什麼其實有一個預期。」楚風說,在特朗普勝選後,他和身邊的同學老師普遍已經做好了「不確定性增加很多」的心理準備。

對於博士生們來說,科研經費被砍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資,很多人不得不開始做TA(Teaching Assistant)。

沈凱解釋,如果課題組的經費充足,博士生只用做RA(Research Assistant),工資由導師付;而當導師的經費緊張時,由學系付工資的TA變成「香餑餑」。陳易和楚風所在的學系則去年年底開始就建議博士生申請TA。「一種預防性的措施,」陳易說,「特朗普上台之後大家都能預見到經費要減少,得收緊錢包。」

「TA主要是麻煩。」楚風解釋,他們要投入很多精力做科研以外的事,比如給本科生判作業、給教授打雜,每天至少花一兩個小時,會明顯拉低科研效率。談到做TA的負擔,陳易的語氣很無奈,「也還好,有學上就不錯了」。陳易所說並非誇大。在楚風和沈凱的學校,TA崗位供不應求,甚至有學生因為沒有申請到TA、工資銳減而選擇暫時休學。

政策環境的變化,也影響着留美博士生對職業道路的規劃。按照原本的計劃,計算機專業的趙辰今年暑假會在美國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習,但不久前,實驗室裏多位沒有拿到綠卡的正式員工被裁員,趙辰的實習機會自然也不了了之。

2025年4月24日,美國哈佛大學。攝:Andrew Lichtenstein/Corbis via Getty Images

身邊的實例也挫傷着他對未來求職的信心:近年來教職本就「越來越卷」,科研經費收緊後,許多高校更進一步縮減了招聘名額。他和幾個今年畢業的師兄聊天,感覺「他們都焦頭爛額,不太想多說話」。其中一人按照他的論文發表水平和往年的情況,本應能應聘到全美TOP50的高校,但今年只拿到了TOP250的offer。

陳易認識的幾個今年找工作的博士生,紛紛放棄學術界,轉向業界,「可能因為我認識的都是男的,異性戀,是最不具備diversity的」。楚風則擔心,「diversity」在如今的美國恐怕並非優勢,「特朗普在打擊DEI,企業可能會規避對亞裔的招聘」。

另一個他們不得不重新開始思考的問題是,畢業後是否還要繼續留在美國。

儘管局勢有很多不確定,在美國就業對他們而言仍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計算機博士生楚風和同專業的朋友聊過這個問題:如果回國,他們大概率會加入華為、騰訊、阿里等大廠,收入上可能和在美國差得不算太多,但在work-life balance上遠遠不及。「在美國,一週五天,我想兩天在家幹活,這是完全可行的,」他話鋒一轉,「國內實在太累了。」

不過,楚風心中天平的傾斜度也在變化。剛來美國的時候,他覺得只要做留在美國的「一手打算」就可以,但到了現在這個節點,「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應該考慮離開美國的可能性」。生物專業的沈凱也表示,要是這樣下去的話,到了博士後階段他大概率不會留在美國,歐洲和新加坡是他主要的考慮方向。

對於剛開始科研道路的博士生群體在政策變化下的脆弱性,《Nature》今年2月底的一篇文章這樣總結:「研究生、博士後以及剛剛開始建立自己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往往靠每月的工資勉強過活,他們最依賴聯邦資助維持收入,同時又最缺乏工作保障。」鄭巖認同這樣的說法,「沒上岸的人在風波里最慘」。

風波中,頂尖華人學者首當其衝。今年三月,印第安納大學終身教授、計算機安全領域最知名學者之一王曉峰的住所被FBI突擊搜查,隨後他被學校解僱。特朗普第一任期推行的「中國行動計劃」的衝擊還在延續。

不過,沈凱覺得作為博士生暫時無需太過焦慮。「現在被查的主要還是那些敏感領域的頂尖華人科學家,我們學生還不配被狠狠地針對,」他說,「再說華人學生也挺重要的。要是敏感專業的中國留學生都被遣返了,美國的學術機構也得癱瘓。」

2025年2月6日,美國維珍尼亞州,羅納德·列根華盛頓國家機場 1 號航站樓。 攝:Al Drago/Getty Images

「不指望今年能回國了」

來美國前,楚風料想到中美關係會惡化,但現實的發展比他預料的要快很多。「當時沒覺得會多麼深刻地影響到我,」他說,「更絕對想不到現在被特朗普搞成一副要打仗的樣子。」

「很難說未來如何計劃。你都不知道下個月甚至明天會發生什麼。」四月初,沈凱剛提交完一系列複雜的身份證明,特朗普政府朝令夕改、反覆橫跳的關稅政策再次打亂了他的生活。

留學生群裏,有人號召大家提前囤貨,「有什麼要從國內買的趕緊買」。很多在美中國留學生會在國內電商平台上買電子產品、日用品和零食,不見得物美但一定價廉,比如沈凱買過的車載攝像頭、墨鏡夾片,價格是在當地的1/5甚至1/10。沈凱身邊不少人最近「瘋狂地買了一波」,平台上很多商品都顯示售罄或斷貨。他的室友也趁關稅全面落地前趕緊下單了一個電腦機箱,但物流速度明顯變慢了,之前過海關通常只用一兩天,現在則要接近五天。

被關稅政策影響的還有沈凱的財務情況。他玩美股,一萬多美元的本金最近只剩下八千。「政策一天一變,股市也跟着變。」他哀嘆。

來到美國這個紅州讀博近三年,沈凱逐漸習慣了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排斥乃至敵意。兩年前,沈凱所在州的公立大學集體封禁TikTok、微信和QQ,禁止校園網連入這些App,也禁止學校設備安裝這些App。為了能和在國內的家人朋友正常聯絡,拿着2500美元月工資的沈凱,自那之後還要從每月至多100美元的結餘裏擠出一半付網費。2023年,該州還曾頒布法律,禁止州內公立大學教職工招收中國研究生和博士後進入其實驗室工作。那陣子沈凱刷社交媒體,看到有人想來他的學校讀博,底下全是勸退的聲音。

除此之外的大多數時刻,沈凱沒有感受到明顯的排華傾向,「可能因為我在一個學術機構裏,環境相對單純」。但最近,即使是身處藍州的博士生們,也或多或少開始意識到「風聲不對了」。

在申請美國簽證時被卡過9個月的周宇,從讀博伊始便對中美關係相對悲觀,「越來越緊張是必然」。特朗普勝選那天,他問起美國同學的感受,對方搖搖頭說,「晚上回去要喝點酒」。

鄭巖也記得,大選結果落定那日,校園裏的氣氛很down。而真正讓他意識到事態不對勁的,是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的會見。那天導師走進實驗室時一臉凝重,問他們,你們看新聞了嗎?

令趙辰格外震驚的是萬斯接受福克斯採訪時的言論:綠卡持有者沒有無限期留在美國的權利。「那綠卡的意義是什麼?對這種逆天言論我真的服了,」趙辰很憤慨,「他老婆也是移民的女兒,他還天天發表一些反移民言論,也不問問自己老婆怎麼看。」

被緊張的氛圍籠罩,中國留學生們愈加謹言慎行。四月初,楚風學校的研究生工會組織了反對特朗普政府削減科研經費的抗議活動。顧慮到風險,他和認識的中國學生裏沒有人參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出境成為一道紅線。趙辰的學校告誡學生們謹慎考慮國際旅行,如果三思後仍要出行,一定要仔細檢查出入境條例,「類似於官方不建議,你自己看着辦」;周宇的學校建議留學生在國際旅行前提前聯繫律師並和學校報備,而他的導師則說得更明確,「你們就不要去」。

短期內回國探親變成奢望。陳易說,「沒事肯定不敢回」,趙辰也「不指望今年能回國了」,計劃看看到明年春節的形勢如何。為徹底規避風險,沈凱則打算順利畢業後再回家。這樣的心態在留學生中其實相當普遍。鄭巖來美國讀博已三年,中間一次都沒回過國。他坦言,剛開始的兩年很難熬,後來慢慢也就習慣了,「當時選擇這條路,就已經做好了五年不回去的準備」。

但還有很多變化是他們無從提前準備的。三年前的夏末,趙辰拖着行李箱走出機場,想到即將展開的博士生活,心情無比振奮。那時他覺得,疫情在變好,簽證的通過率在變高,「真是一點顧慮都沒有」。

來美國前,楚風料想到中美關係會惡化,但現實的發展比他預料的要快很多。「當時沒覺得會多麼深刻地影響到我,」他說,「更絕對想不到現在被特朗普搞成一副要打仗的樣子。」

2024年5月10日,美國華盛頓,喬治華盛頓大學。攝: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當生活中充斥着不確定性,焦慮是難免的。三月底以來,趙辰在實驗室推着推着數學證明,就會控制不住地拿起手機,刷刷社交媒體,「很煩,很心浮氣躁」。正常來說他還有兩年多就要畢業,最晚明年開始也要將求職提上日程,但他不願細想。「有點逃避去做長遠的規劃,」他的聲音很低落,「可能你的規劃做得好好的,一個新總統上任,本來的路就走不通了。」

對於長期規劃趨於失效,沈凱也有同感。在他看來,在當前的局面下人要保持靈活性,「不能再非常死板地順着一開始規劃的路線一直往前走了」。

鄭巖則相對淡定。他認為,特朗普政府當前的種種政策更像是他作為商人的一種試探、一種策略,比如反覆橫跳的關稅,「在全世界各打一槍,嚇到誰就是賺到了」,不太具有可持續性。

蝴蝶扇動翅膀,美國之外的高校和科研界也感受到了震動。3月27日,《Nature》發表了一項針對在美科學家的調研結果:1650名受訪科學家中,超過1200人正考慮離開美國,歐洲和加拿大是首選目的地。

一場世界範圍內的科研人才爭奪戰或將打響。三月底,歐盟科學部長呼籲歐盟委員會做好準備,歡迎受到特朗普系列政策影響的美國研究人員。留學生也是人才招攬對象。4月26日,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談到,「香港的高校會考慮在美國因學生簽證續期受影響的學生,歡迎他們來到香港繼續學業」。

趙辰有時會和其他中國留學生聊起政策的種種變化,但都聊得很淺。「聊也沒有什麼用。你分析半天,頂不過人家發一條推特。」現在回想起博士剛入學時的情景,他覺得恍惚,「其實也才過去三年,三年之後,誰知道又會怎麼樣呢」。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評論區 5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擊落佩洛西!」:失控的好戰民意,中國宣傳口的雙重事故】
    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20808-opinion-china-pelosi-propaganda-problem
    這種失望如同兩波潮水,大體分爲兩個層次:最先爆發的是對國家,尤其是部隊不作爲、「讓她平安來平安走」的失望;第二波則是對宣傳機關「宣傳事故」的失望。
    前《環球時報》總編、野生官方代言人胡錫進甚至直接放言「解放軍戰機有權向美國飛機發射導彈,擊落美軍戰機和佩洛西乘坐的專機」
    .
    拜登時代的中國人民積極主張、期待中國政府殺害美國人民選出來的國會議長。
    怎麼到了川普時代,又成了美國「排華」?
    .
    是因為對中國人民來說,中國人殺美國民主黨議長是一件理所當然、應該被美國人民欣然接受的事情嗎?

  2. 还挺希望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不同阶段如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州、是否持有绿卡、以及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学生对US不同态度,美国华人对自己所处的感受等等)来报道一下trump对学界带来的动荡,谢谢呀!

  3.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尝试在端上发表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还请包含!我是一名大陆的大三学生,原本一直希望明年前往美国读攻读博士,但现在的情况让自己非常担忧;我已经将注意力放在了国内深造或者前往欧洲。我注意到了这篇文章中出现的情况,那么自己非常想知道 :
    1. 这究竟针对特定的学科例如环境,人文等,还是普遍地大规模削减?(因为自己原先了解到,trump希望增强AI实力,还提出“星际之门”投资计划);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等)是不是遭受了大规模削减,且资金损失大概率不会在明年补回来?
    2.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相较Biden时期,是否又遭受了大幅度的恶化?(以及,我了解到,Biden时期,不少中国学生,是拿着一年签证去美国读了五年博士,才回国)
    3. 这种情况下,前往US留学,学到的知识,相比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更加艰难的申请过程,是否还值得?
    4. 对欧洲而言,明年的国际生竞争是不是会比今年惨烈很多?

    浅浅猜测一下trump政策的背后理由(?
    我觉得,这种对精英的敌意,部分可以用美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来解释。科技的红利无法达到普通人手上,普通人反而因为强势的流行文化(所谓的“奶头乐”?)、电子产品APP以及日渐被破坏的社群,而无法自保,无法实现阶级上升与成长。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会使用自己的选票来表达这种冲动的不满,也会因为网络的撺掇变为政客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吧。

  4.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警告,中國解放軍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練愈加密集,整體軍事行動已從「溫水煮青蛙」演變為「快速沸騰」
    .
    對照下面這段:
    【楚風料想到中美關係會惡化,但現實的發展比他預料的要快很多。「當時沒覺得會多麼深刻地影響到我,」他說,「更絕對想不到現在被特朗普搞成一副要打仗的樣子。」】
    .
    哇,中共在台海快速升溫局勢,美軍印太司令近日都直言是「快速沸騰」,這位「楚風」還好意思說是「川普一副搞成要打仗的樣子」。
    .
    請問一下,現在要打仗的是中國,還是美國?
    請問一下,這位楚風怎麼可以這麼不要臉?
    請問一下,「打仗」之後,這位楚風有沒有義務要上戰場?
    .
    無恥敗類。

  5. 沒有科研人員,美國將會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