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金不再好賺,Shein怎麼辦?

當稅務優惠不再,供應鏈要公開,中國模式可能會水土不服。
2022年9月20日,中國廣州的一個小型服裝車間正包裝Shein的產品。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編者按:過去幾年,來自中國的電商平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市場擴張,Shein、Temu等企業憑藉極速供應鏈、低價策略與精準的數據營運,迅速在歐美市場掀起消費熱潮。這種「出海」模式不僅重塑了全球零售格局,也引發了關於勞工權益、環境影響、監管挑戰等諸多討論。

本系列將深入剖析Shein等中國電商如何崛起,探討這些平台在全球市場的競爭策略、供應鏈運作及其帶來的連鎖影響,試圖回答:中國電商的全球化進程,將如何重塑全球消費與製造業?

對上任剛滿半年的工黨政府而言,中國超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希望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消息恐怕令他們相當為難:一方面,這是一間中國公司,而且還有強迫勞動、環境污染等各方面的疑慮,讓他們在倫敦上市必定會招致批評。

而在下議院,商業委員會跨黨派的議員更是已經在調查中密切檢視Shein的紀錄。委員會主席、工黨資深議員Liam Byrne已經公開抨擊,指一間尋求在倫敦上市的公司竟可以對強迫勞動等問題如此不透明,簡直令人感到「驚恐」(horrified)。但另一方面,英國長期面對投資不足的問題,同時,財經界也擔憂倫敦證交所失去動能,近年來許多重量級的新公司都並未選擇在倫敦上市,對於強調要招商引資的新政府來說,Shein若能加入似乎又不失為一個極佳的兆頭。

2023年10月19日,美國加州安大略,Shein開業當天第一批購物者。攝:Allen J. Schaben/ Los Angeles Times via Getty Images

畢竟,只要看一眼財務資料,就能知道Shein此刻的表現非常優異。2023年,Shein的利潤高達20億美金,遠遠超過2022年的7億和2021年的11億。而在大眾媒體上,許多分析和評論更都已經不再討論諸如H&M、Zara等曾經的競爭對手是否能夠絕地反攻,而是已開始對Shein抱持更高的期望,更常討論這間以衣物為本業的公司是否能夠撼動Amazon在整個電商界的霸主地位。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投資市場對Shein抱有相當高的期待,許多商業分析認為,本年度各間公司的首次公開招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當中,Shein相當有機會是金額最高的一家。

不過,歷史上充滿了太多曇花一現的公司,而太高的期望也經常反而帶來各種失準的投資策略。在一片看好之中,Shein的未來發展至少仍有三大風險值得留意。尤其,政策與政治走向的改變,有可能嚴重衝擊Shein的商業模式:舉例而言,在二月初,特朗普新政府立刻下令中止Shein所仰賴的關稅「漏洞」,讓他們的貨品也很可能必須開始繳納關稅、而且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頒布的更高額關稅,就很可能瓦解Shein透過低運費、低價格獲利的策略。未來Shein能否真正成功,能否成功應對這三大風險就是關鍵所在。

風險1:當稅務優惠不再,低價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

價格是第一道風險。在國際貿易中,進口稅是一項重要的成本。以Shein的大市場美國為例,Shein賣了那麼多衣服,在美國繳了多少進口稅呢?這幾年來,答案都是0元,但隨著特朗普政府二月初頒布的行政命令,事情很有可能即將改觀。

按照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在2022年,GAP和H&M都繳納了數億關稅,就連知名婚紗連鎖品牌David's Bridal都要繳納將近兩千萬美金,但Shein和中國電商平台Temu卻一毛錢都沒繳。目前,這一切都是合法的,但此一跨黨派的委員會之所以在報告裡特別提出這點,就是因為許多政治人物已經在提議要修改相關法律,要求Shein也必須繳納進口稅。

過去,Shein之所以不用繳納進口稅,甚至在美中貿易戰之下卻都能夠置身事外,是得利於一條特殊的法規。因為美國和許多國家一樣,都有所謂的「小額豁免規則」(de minimis)。畢竟,每天都有很多一般人會進關、出關,也常都會帶著一些商品,如果每樣都要報關、檢查、課稅實在並不合理,行政上的成本也過於高昂,檢查的流程將耗費許多時間以及人力,對海關和對小商家而言都是過高的成本。

所以,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都訂有小額豁免的規則,規定只要在商品價格在一定門檻之下就能免徵進口稅,也因此不須通過稅務檢查。這不只能幫助人們省錢,也能夠節省時間和行政成本,略過許多的檢查程序,所以商品雖然是從中國飄洋過海而來,出貨速度比較慢,但也仍控制在可以忍受的10天左右。在2016年之前,美國所設定的門檻是每人每日200美元,而在2016年後新法通過,為了便利小商家的生意往來,更是將門檻調升到每人每日800美元。立法者的想像是,位在美國的小商店老闆們如果從國外進口了一些商品,假設每人每天不超過800美元,就不需要繳納額外繳納進口稅款,也不必費時費力處理報關的行政程序,更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2024年8月27日,手機螢幕上顯示Shein和Temu應用程式。攝:Jakub Porzyck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當時的他們恐怕想不到,像是Shein和Temu這樣的公司,恰恰利用會利用這樣的規則建立商業模式。嚴格說來,Shein不是進口商,而只是提供平台,讓供應商可以直接從中國出貨給位於美國的個別消費者。由於Shein並不是一口氣從中國叫貨,再來賣給美國的消費者,而是等到位於美國的每一位消費者下訂之後,再把貨物個別寄出,所以「進口」商品的人其實是那位消費者本人,而只要他的單筆訂單不超過800美元,這批貨就完全不需要繳納進口稅──但就算消費者的訂單真的超過800美元,要拆單分成兩天寄送也是毫不困難。

在舊有的規則下,這是一個完美的銷售模式:正是因為產品價格低,所以單筆訂單的價格通常都不會太高,而由於單筆訂單價格低,這些貨物就可以輕易躲避進口稅,因此更能維持低價的模式。但隨著特朗普政府的新政令頒布,Shein也很可能終於必須負擔高昂的關稅成本,除此之外,消費者也必須等候商品在海關被檢驗、清關,也很可能讓時程更不穩定、更難預測,使得很多貨品過了兩個禮拜還不能到貨,同樣也降低消費者向Shein下單的意願。

具體而言,這究竟涉及多少的貨品呢?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依照此規定輸入美國的總件數將近7億件,其中約6成來自中國;此外,眾議院中共委員會向Shein和Temu調取資料,顯示這兩間公司很可能就已包辦超過2億件。但是,在稅務的討論當中,商品價值遠比件數重要,然而因為無須報關,美國政府對於總價也並無確切數據,只能用其他方式間接估算。

一個估算的方式,是觀察中國出口報關的官方數據,計算和美國進口報關數據的差異──在中國出口時有報關、有被計算在官方數據之內,但在美國進口時沒有,就可能意味著是受惠於這項小額豁免的規則。在美國政府獨立機構「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的報告中,他們就採取此一作法。依照中國官方數據,2022年度中國出口價格總計365億美金的衣物至美國,但美國的海關卻只記錄到了221億,也就是有高達144億、總計4成並未報關。當然,這4成並非全部都來自Shein或者Temu,但從美國「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尤其在美中競爭的框架之下,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電商確實「少繳」了非常多稅。

也無怪,早在2024年就已有美國國會議員提案關上此一「漏洞」,而特朗普上任後兩週開始把焦點放在關稅問題上,也立刻以這個漏洞為下手目標。而歐盟執委會也在2024年做出類似的提案,要取消現有的小額門檻,或是予以收緊。目前,歐盟小額豁免金額門檻為150歐元,2023年有23億件貨品利用此規則輸入歐盟,2024年更翻倍來到46億件、其中超過9成來自中國。近期,歐盟也正在研議取消此一措施,同時也宣示要加強防堵仿冒或不符合標準的商品跨境輸入;在2月5號,歐盟執委會的新政策文件中就又再度重申此一政策方向,並且宣布將專門針對Shein的各種潛在違規行為展開正式調查

當然,特朗普新政令的影響目前仍未可知,其他本土的大小企業未必都會樂見此一規則收緊,或許也將會反彈,而美國的海關和郵政公司會如何因應新局勢也有待觀察。但如果成功,這將根本威脅Shein的商業模式:回顧GAP在2022年繳納美國的進口稅總額就高達7億美金,已經恰好可以完全抹除Shein那一年的利潤總額。如果要負擔類似的稅額,Shein的價格非常可能得要調漲才能打平收益,甚至可能不再能夠負擔都以空運的方式寄送商品。但低價銷售正是Shein商業模式的核心,調漲價格之後的Shein出貨時程又將變得更慢、更難預測,要如何保有對消費者的魅力,並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

風險2:要撼動Amazon,立基點到底是什麼?

而稅務問題僅僅只是關於現有的商業模式能否「延續」而已,投資市場之所以對Shein寄予厚望,更是看好該公司未來的成長。而在力壓所有快時尚企業之後,Shein要往上挑戰,最明顯、也最多分析者點名的目標就是電商龍頭Amazon,但他們真的做得到嗎?真的能找到獨特的立基點嗎?這就是Shein未來的第二個風險,或者至少是一大觀察重點:如果不能撼動Amazon的優勢,那Shein會不會被「打回原形」,甚至反而被Amazon擊沉呢?

目前一切或許言之過早,但就現況而言,Shein和Amazon之間仍然差了不只一個量級。

以目前美國的市佔率來說,Amazon在電商界仍然一枝獨秀,單獨坐擁將近4成的市佔率,而其他的競爭對手都明顯低於1成。但跟Temu一樣,Shein的市佔率又都甚至只有更低的1%,不僅低於有實體店面的老牌零售Walmart(6%)、Target(2%)、Costco(2%),也仍低於老字號的線上購物網站Ebay(3%),而這些商店販賣的貨物都更多元,也通通都涵蓋了Shein的衣物本行。在電商界,Shein是極其顯眼的最新競爭者,但目前還只能說是「後生可畏」,當前市佔率甚至還比不過Ebay,遑論真正的龍頭Amazon。

所以,Shein需要以小搏大的策略,最低限度也得要守住現有的特色和優勢,否則企業恐怕很難繼續走下去。但是,Shein目前的策略究竟是什麼呢?如果說只是價格,這恐怕難以為繼──姑且不論稅法問題, Amazon根本也並不輕敵,已經提出了因應之道。

目前在美國市場,Amazon經常可以在兩日以內把貨送到消費者門前;相較之下,Shein(和Temu)的運送時間可能高達10天,商品是以售價低廉取勝。可是,Amazon現在也準備雙軌並行,既維持原來快速送達的方案,但也和中國的供應商合作,提供另一個選項,讓願意等9到11天的消費者可以用超低價買到從中國運來的商品,從2024年年底就開始實施。透過這個叫做Haul的選項,美國的消費者將能選擇透過Amazon下訂單,購買位於中國的倉庫、20美元以下且重量在1磅(約454公克)的商品,而且單筆消費超過25美金就能夠免除運費,鼓勵消費者一次購買多項商品。面對提供兩種選項的亞馬遜,Shein還能有甚麼優勢呢?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Shein和Temu樣,強項既然是社群行銷,或許可以藉此和Amazon一決高下,但現實卻未必真的如此。

根據美國知名投資銀行Piper Sandler Companies執行的市場研究,即使在美國青少年之間,也僅僅只有12%的人說Shein是他們最喜愛的衣物購物網站──已經是專門聚焦衣物,而且又是針對青少年,根本應該要是Shein的主場,但仍需要每8到9位青少年中平均才會有1位最喜愛Shein。相較之下,有過半的青少年選擇Amazon,每2位平均就已超過1位。至於更新興的中國電商平台Temu,更是只有2%的青少年選擇。

換言之,若要認為Shein已經可以靠著社群行銷建立青少年消費者的忠誠度,恐怕缺乏事實根據。即使在這麼多的社群行銷之後,Shein仍然並非最受青少年喜愛的選擇,仍未能建立足以和Amazon匹敵的品牌忠誠。可以推測,Shein此時此刻最大的利基點恐怕還是價格,而這又未必能夠持久,是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

風險3:在西方做生意,供應鏈經得起檢驗嗎?

最後,隨著Shein受到越來越多檢視,若要持續保住歐美的消費者和投資人,就必須面對來自歐美各國政府的檢視,但這很可能並不只是公關問題,而必須涉及企業根本體質的調整。

其中一個關鍵的面向是勞動條件:雖然Shein不願公布官方資料,甚至不願揭露有哪些公司、工廠是自家實際上的合作供應商,但外界仍能提出各種間接證據,經常質疑Shein高度仰賴血汗勞動,甚至是強迫勞動。假設西方各國政府真的開始緊追血汗勞動問題,Shein是否真的能夠調整過來,就是一件外界難以清楚判斷的事情。

在2022年和2024年,都有外國團隊到廣州Shein的供應商工廠臥底,了解底層工人的薪資情形。在2022年,英國電視台Channel 4臥底的廣州工廠中,工人為了趕工必須一日工作17個小時,日薪卻只有約20美金,等於一小時不到1.2美金,這大約僅有廣州法定最低工資的4成。但這還是不是最慘的情況:同場調查中,記者也發現,如果衣服產品有瑕疵,扣薪幅度可以高達約14美金,等於17個小時卻只賺得6美金,嚴重超時工作,時薪卻可能只有法定薪資的十分之一。而當這則報導發表之後,Shein也只表示會針對「那兩間工廠」展開調查,仍然不願公開討論這樣的問題有多普遍,遑論更進一步的疑慮:要真正改善這樣的問題,是否必須徹底改變Shein的獲利模式?

果然,過了兩年,當瑞士的人權組織Public Eye也到廣州的供應商工廠臥底時,他們看到的工人薪資仍然很低。他們問到的最低薪資折合每小時不到2.8美金,仍然是廣州最低工資的9折而已。他們問到的最高基層薪資也不過是每小時4.6美金,也只能達到廣州最低生活水平而已。當然,不論是2.8還是4.6都高於兩年前Channel 4所報導的數字,但這並不是同一間工廠的互相比較,也非系統性的全面調查,所以不宜作為薪資確有提高的證明,只能夠說低薪的現象依然存在──而這只是討論薪資而已,甚至尚未討論惡劣的衛生與安全環境,不存在的工傷保險,以及原物料如棉花是否採用強迫勞動的問題。

而即使Shein有心要解決此一問題,在商業上仍會是一項艱困的挑戰。

雖然Shein對於供應商名單保密到家,但據估計,Shein應有與超過五千家第三方供應商合作。誠然,諸如Zara、Primark、H&M等快時尚公司也同樣會面對破壞環境、血汗勞動、原料來源有疑慮等問題,但他們合作的供應商都遠少於Shein,分別只有Shein的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單純從行政的角度來說,Shein要透明、要監督、要徹查供應鏈的成本和難度本來就會更高。

更何況,Shein的供應商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原料上又有新疆棉強迫勞動等主要針對中國而來的疑慮。相較之下,Zara、Primark、H&M等快時尚公司都已宣示禁用新疆棉。然而,雖然Shein已經登記為新加坡公司,但大本營仍在中國,就連IPO都必須獲得北京核可,仍有必須愛國、不能牴觸政府立場(「新疆並無強迫勞動」)的壓力存在。這使得一切更為複雜,已經不只是行政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而偏偏,政治問題又經常是最大的風險來源:即使委託第三方查核單位,對方能否有效且安全地在中國調查各種問題,特別是調查關於新疆棉的問題,恐怕也不容樂觀。而又比如說,在2024年5月,Shein的執行董事長唐偉為了拉近與美國投資人之間的距離,對他們說Shein從起源、從員工來源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來自中國,但從企業價值上來說因為強調創新、公平競爭等原則,所以根本已經可以看做美國公司。不久後,多個中國媒體都默默撤除了相關報導,影片也從演講主辦單位的網頁上被抹除。

唐偉這樣的小事件,指向評估Shein未來發展時必須考慮的第三道風險:當Shein因為供應鏈問題、因為與中國的關係而受到西方政府和社會質疑時,Shein是否能找到方法既不得罪中國,又能回應這些質疑呢?倘若不能,這對Shein的前景也將帶來重大的限制。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