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香港大財赤:六年五赤、入不敷支,港府為何巨額赤字?

以11張圖表打開港府帳本,揭示香港財政的結構性問題。
香港街上所見的金錢符號。攝:林振東/端傳媒
數洞 香港 經濟 公共政策 政治 社會

編按:疫後至2025年,經濟下行仍然是香港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端傳媒推出「香港冇錢使」經濟報導系列,打開上至政府、下至市民的荷包,埋單計數,看看大家還剩多少錢,又計劃如何勒緊褲頭?更重要的是,結構性財赤揭示了哪些深層次政經問題?此數據報導為系列第一篇,首先從圖表深入淺出地解釋港府近年面對的財政赤字困境,並匯整不同學者、專家對這場危機的觀點和出路建議。敬請留意系列後續報導。

一向以財政穩健著稱的香港政府正面對前所未見的公共財政危機——過去6個財政年度有5年財赤,赤字水平飆至九七後新高;連續三年財赤千億左右,財政儲備相當於政府開支的月數跌至九七後新低。

兩天後,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2月26日頒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財赤成為焦點。早前陳茂波已預吿,由於疫情大幅提升公共開支,地價、印花稅、利得稅等收入又不如預期,預計港府在2024/25年度財赤「少於1000億港元」,即是原來估算的兩倍。陳茂波去年度頒佈財政預算案時,估算的財赤額是481億港元。

各界關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有哪些減赤措施,財赤問題需要多久才能解決。2024年底,特首李家超上京述職時曾提財赤可能需3至5年處理。而陳茂波在今年1月初表示,希望「三數年內」讓政府財政恢復平衡。

在財政預算案即將頒佈之際,端傳媒整理香港公共財政的關鍵數據,用11張圖去理解:究竟香港的赤字有多嚴峻?為何港府庫房入不敷支?財赤之下,香港又有哪些可能的措施?

註:香港政府財政年度為每年4月1日至翌年的3月31日。

「六年五赤」約5656億,財爺低估赤字

根據港府的綜合帳戶,財政總收支包括一般收入帳目和8個核心基金的總收支,財政儲備涵蓋一般收入帳目和這8個基金的總結餘。當中,一般收入賬目是政府財政的主要營運賬目,收入來源包括稅收、差餉以及各項收費等,而支出項目包括薪酬、部門開支、資助金等。

從2019/20年度到2024/25年度,香港政府除2020/21財年外,6個財政年度綜合帳目錄得5年赤字,合共赤字料約5656億。由於港府採用現金收付制,債券收入在帳目記帳上亦當收入。若撇除債務的收入及償還,這5個赤字財年,港府的赤字規模更高達8248億左右。

從歷史來看,近年的綜合赤字規模創下新高,超過其他經濟危機週期。在九七後初期,港府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和 SARS,在1998/99至2003/04財年同樣「六年五赤」,當時五個赤字財年的綜合赤字規模是1961億(包含債券收入和償還)。

香港素來以「高儲備」著稱,但在連年財赤之下,香港財政儲備已大為縮水。截至2024年末,港府財政儲備已萎縮至6641億港元,比起五年前2019年末的財政儲備11209億港元,蒸發近四成。

根據羅兵咸永道在2025年初的估算,截至2025年3月31日港府的財政儲備將下降至6398億港元,相當於約10個月的政府開支,是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在九七後,港府財政儲備的最高紀錄水平是28個月。

香港一個乾涸的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在這五個財赤年度,財爺陳茂波皆預算失準,實際的赤字規模比財政預算案頒佈時的估算飆升很多。

2024/25年的預算赤字為481億,政府的最新估算赤字為「少於1000億元」;2023/24年預算赤字為544億,實際赤字為1002.04億;2022/23年的預算赤字為563億,實際赤字為1223.38億。

從過去三個財政年度看,財爺的赤字估算比實際情況樂觀一倍左右。

開支增長超收入,賣地收入斷崖式下跌

港府連年赤字,固然因為疫情的龐大開支,但剔除疫情年份,亦可見政府支出超收入已成趨勢。計算2018/19和2023/24的財務數據,香港的政府開支總額的年均增速(CAGR)達6.28%,但期間名義本地生產總值(按歷年)年均增速為1%,而政府收入總額更是-1.75%。

從收入來源來看,港府的財政結構本身就稅基狹窄,易受經濟波動影響,尤其是房地產行業。正如國際貨幣基金會指出,香港一直依賴不穩定的物業收入(包括地價收入及印花稅), 以及稅收來源高度集中少數納稅人和企業身上, 以此應付政府的大部分開支。

香港政府採用簡單稅制、低稅率。在港府的五大收入中,利得稅及薪俸稅是直接稅的最大來源,而印花稅和地價收入則分別是間接稅及非稅項收入的主力。另外,港府亦依靠投資收入。

比較2023/24和2019/20財政年度,利得稅、薪俸稅和投資收入分別增長9.36%、58.43%和54.86%,但是土地和房地產相關收入卻面對斷崖式下跌,地價收入和印花稅分別下跌86.18%和26.91%。

傳統而言,地價收入(即賣地和補地價等收入)是港府稅收以外的金蛋。在2012/13年至2021/22的10個財年,地價收入佔政府收入比重從14%到27%不等。在最高峰的2017/18年,政府地價收入可達1648億元。但近年房地產市況低迷,港府地價收入急劇下跌。在2022/23年,港府地價收入跌至699億,佔比跌至11.24%;在上個年度,地價收入更跌至196億,佔比僅3.56%。

去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預算案時,預計2024/25年度的地價收入回升至330億元;但2024/25財政年度首10個月,地價收入僅69.1億元,只達預測約兩成,有機會創逾20年新低水平。

灣仔一間已執笠的商舖。攝:林振東/端傳媒

萊坊執行董事、大中華區估價及諮詢部主管方耀明曾接受《明報》表示,2023/24年度賣地收入是自2003/04財政年度後的新低;普縉總監(估值及諮詢)李雋傑亦指,政府賣地土地收入於2025/26年度仍不會有明顯復蘇迹象。另外,身兼新世界發展集團研究主管的立法會議員洪雯則指,不少地產商元氣大傷,「減債是目標,短期內難有實力和意欲大規模投地」,因此特區政府土地交易收入達標面對很大挑戰。

值得指出的是,今年度印花税的增長亦承壓,因為財爺在2024/25年度全面撤銷一系列旨在應對樓市過熱的「辣招」印花稅。自2012年以來,買家印花稅對香港非永久性居民買家徵稅,新住宅印花稅針對第二次置業的人士,而額外印花稅則對業主置業兩年內出售物業徵收稅項(2023年從三年改為兩年),這些實施了超過13年的遏抑短炒的稅項已全部取消。

「全面撤辣」是上年度財政預算案的重招,當時私宅樓價指數連跌9個月,樓市交投疲弱,陳茂波表示措施有助穩定市場信心,地產商界普遍支持。不過,民主黨表示,該措施是向地產界完全傾斜;而本土研究社認為,政府有責任保障本地居民置業自住需求,擔心香港變回「炒樓天堂」。

社會民生佔六成開支,保安、基建支出高企

在政府收入波動且乏力之際,香港政府的公共開支持續高企,造成港府入不敷支。

新冠疫情期間,政府推出多輪大規模的防疫和逆周期刺激經濟措施,陳茂波表示疫情3年抗疫及紓困開支達6000多億元。

但就算撇除疫情的突然開支上升,港府的社會民生、保安、基建支出都始終高企。當中,2024/25年度的社會福利(22%)、衞生(19%)和教育預算(18%)——三大民生開支是港府前三的開支範疇,合共佔政府經常性開支近六成。

隨著人口老齡化,香港的衞生和福利開支增長顯著,衞生開支從2017/18年的626億,增加到2024/25年預算的1095億,增幅達75%;社會福利開支從2017/18年的653億,大幅增加至2024/25年預算的1274億,增幅達95%。

在社會福利開支中,公共福利金(即高齡津貼、普通傷殘津貼、高額傷殘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等)是最大的單項福利支出。立法會研究顯示,公共福利金計劃的開支,在 2019/20年度至2024/25年度期間升幅顯著,急升56.2%至572億港元,而金額激增反映受助個案大幅上升,預計2024/25年度有150萬宗。

值得指出的是,港府在保安事務的開支同樣顯著,2024/25年預算破600億,佔政府經常性開支10%,其開支比2017/18年增長近半。在2020年《港區國安法》立法後,政府亦撥出專款用於國家安全開支,至今共撥出130億元,而這些開支並不會披露明細。

除了社會民生和保安支出,基建工程亦是政府開支的大項,當中更被指有「又慢又貴」的問題。 根據發展局的文件,香港建造成本長期處於世界前列,2024年香港位列《國際建造成本指數》第九位,為亞洲首位。

在2023/24年,支撐香港基本工程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開支達994億元。港府表示,已審視工程開支的效益,按項目的優次緩急調整推展安排,但未來五年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預計平均每年約900億元,較過去五年的平均每年760億元,增長約17%。

目前港府有兩大爭議較大的工程項目,包括開支達6240億元的「明日大嶼願景」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項目,以及已知項目開支達2247億元的北部都會區。

中環的建築工地。攝:林振東/端傳媒

帳面減赤:積極發債,基金回撥

在財政壓力之下,港府採用了兩個「財技」充實開支:發行債券,從其他基金調動資金,以此減低庫房帳面赤字。

根據政府紀錄,港府發行的債券分成兩種。第一種與政府帳目分開處理,即是撥入「債券基金」的政府債券,包括機構債券和零售債券(例如通脹掛鈎債券和銀色債券), 旨在「促進本地債券市場的發展」。第二種則是綠色債券和基建債,他們會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 (政府賬目的組成部分),「推動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和基建項目」。

翻查港府的說法,政府稱發債首要目的是「促進本地債券市場發展」,強調港府「財政狀況穩健,無需發行政府債券集資以應付其開支」,但近年港府發行的綠色債券和基建債已成為政府帳目的重要「收入」。

據財政預算案的「發行政府債券所得收入」,港府自2018/19年發債規模大幅上升,淨債券收入規模是九七以來新高。在2019/20年到2023/24的五個財年間,港府共發債2298億。而在2024/25年起的5個財政年度,港府更預計平均每年發債1240億。

在港府發行的綠債和基建債中,如上所述會記帳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該基金是香港基本工程的主要資金來源。翻查資料,地價收入原為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近年發債已成收入的主力。在2021/22年度,地價收入佔基金的78.3%,至2023/24年度已下滑至19.6%。相反,期內發債收入佔基金收入比例由15.9%急升至73.4%。換言之,近年債務收入已代替地價收入,成為支持基本工程的資金基礎。

值得留意的是,港府發債並非沒有隱憂。政府去年底曾發行200億3年期基建零售債券,最終認購額只有178.5億元,認購人數為歷次政府發債中最少,亦為首次政府發債滯銷。

金鐘一個購物商場。攝:林振東/端傳媒

除了發債,港府亦回撥基金充實財力,尤其是「房屋儲備金」和「未來基金」。

在2014年,政府稱10年興建20萬間公屋會造成有1000億資金缺口,因此將當年財政儲備的全部投資收益、即約270億元撥入新設立的房屋儲備金,並由金管局負責投資。房屋儲備金及其累積投資收益,目標是支持公營房屋發展計劃及相關的基建配套,在財政上全力配合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

及至2019年,房屋儲備金已滾存至824億,期間一直沒有具體動用部署,直到陳茂波同年在財政預算案宣布,將此基金以每年206億、分四年回撥至政府庫房。當年陳茂波被問及回撥是否打算掩飾赤字,他強調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回撥的做法合適;政府會在庫房「預留」相同金額,用作發展公營房屋。

柴灣的公共房屋。攝:林振東/端傳媒

2016年,港府亦設立「未來基金」,以2197億元的土地基金結餘作為首筆資金,力求透過長線投資為財政儲備爭取更高回報,長期投資至2030年12月底。當時,官方曾經表示該基金是長遠儲蓄計劃 ,除非遇上緊急情況,否則不可在2025年12月31日前提取。

近年,政府逐步將基金投資所得回撥庫房,至2024年3月底共回撥1170億元至土地基金,其中1000億元在去年6月轉撥一般收入帳目,填補經常性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距。

節流為主:公務員凍薪?調整2元交通優惠?

面對財政赤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有需要加大力度開源節流,開源為輔,節流為主;削減政府部門開支,其中教育和醫療都有節約空間。陳茂波更提及,香港的大學有一定財政儲備,未來要善用儲備並開拓收入,讓政府有2至3年時間鞏固財政實力。

目前福利開支會否被「節流」備受關注,當中2元乘車優惠成為「箭靶」。2元乘車優惠指政府在2011年提出的「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運輸票價優惠計劃」,旨在減輕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經濟壓力,令他們以優惠的2元乘車,推動社區參與,促進社會共融。在2020年,林鄭月娥宣布放寬計畫的合資格年齡,由65歲下調至60歲,新方案最終在2022年2月實施,並逐漸涵蓋更多交通工具。

在新措施實施後,2元乘車優惠的經常開支佔比政府的經營開支總額大幅上升,由五年前0.2%增至上年度0.7%;上年度向各公共交通營辦商發還近40億,本年度預算開支達到60億元。陳茂波日前表示,受惠人群和增長幅度很大,社會有共識認為相關政策不作改動的話,財政上並不可行,外界料財政預算案將有調整。

除了2元優惠,公務員是否減薪或凍薪亦是焦點。現時政府是全港最大僱主,有近17萬公務員(編制為19萬人,實際人手為17萬人)。資料顯示,上年度政府公務員開支佔總開支逾四分一,達到近1562億,按年增加4.7%。

個人薪酬一直是公務員開支的主要部分,上年度逾945億元,較5年前升19.3%;其次為退休金開支,上年度逾478億元,較五年前升30.1%。至於去年涵蓋公務員​​福利的員工關連開支則增幅明顯,超過137億元,較五年前升65.4%。

值得指出的是,港府高層共56人的問責團隊,估計每年薪金支出約1.8億。當中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每月現金薪酬近47萬;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的每月現金薪酬分別約為 41.7萬、40.3萬、39萬元 ; 三位副司長的每月現金薪酬為 38.3萬;15個決策局局長每月薪酬接近38萬元。

現時,政黨就是否凍薪有分歧,民間則呼聲甚高。民建聯、新民黨、自由黨、實政圓桌田北辰支持凍薪,經民聯、工聯會反對。據有建制背景的研究組織調查,為維持政府財政穩健,77%受訪者贊成公務員凍薪或減薪,當中有42%表示贊成凍薪,有35%贊成減薪,表示「兩者都不贊成」的則有14%。

金鐘政府總部。攝:林振東/端傳媒

日前,陳茂波表示,要考慮公務員薪津的任何變動對私人市場的影響,不少私人企業調整薪金時都會參考政府薪酬,現時本港經濟正在增長,失業率很低,與2003年公務員凍薪時的經濟環境不同。

他認為,政府節流同時亦要兼顧社會現實,不能操之過急,令政府削減開支時不影響公共服務,並將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翻查資料,港府在九七後初期的財赤週期,政府與公務員團體同意「033」減薪方案,即2003年凍薪,其後2年各減薪百分三。同時,當年港府亦壓縮公務員編制,先後在2000年及2003年推出兩輪「自願退休計劃」,共批准了逾1.5萬公務員離任。

結語:深層次的政經問題

現時港府財政問題的關鍵爭議是,財赤是週期性還是結構性,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財政平衡。

港大經濟管理學院學者劉洋指出,香港港財赤雖有周期性部分,但結構性赤字佔80%。美銀證券早前警告,隨着香港經常性收入不斷減少和經常性開支不斷增加,已出現結構性的「入不敷支」,若情況持續的話,港府的儲備只足夠兩至三年使用。

但陳茂波不認同香港陷入結構性財赤,表示:「我們有些收入減少,真的是周期性,例如利得稅、土地相關的印花稅、賣地收入,經濟周期過後就會陸續回升。」

根據《基本法》107條,港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但民意調查顯示,逾半受訪市民指港府偏離《基本法》107條,逾七成受訪市民無信心港府3年內滅赤。

香港一個已執笠商舖,招租廣告被撕掉。攝:林振東/端傳媒

值得關注的是,在港府財赤之外,香港的公營機構同樣面對財政問題,很可能對港府庫房添加更重的財政壓力。手握收地公權力、推動舊區重建的香港市建局就因為樓市下行,連續兩個財年虧損,兩年淨虧損74億。至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早年獲立法會批出的216億元撥款料今年底耗盡,而該局2024/25年度撇除利息收入計算的經常性營運赤字約10億元。除此,港鐵、房委會、房協、海洋公園近年都面對不同程度的財政挑戰。

但說到底,公共財政問題有更深層的政治和經濟結構問題。港大經管學院學者蔡洪濱就指,香港經濟並非面對短期問題,坦言無法想像在原來經濟結構及方式下,香港能夠恢復到過去的繁榮,呼籲推進經濟轉型。

而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撰文表示,地緣政治變化,中美交惡,以往香港享有「某種地緣中立、各方討好的特色」,如今外資對香港前途感疑惑。他又指內地經濟波動,以及香港人口結構改變——高齡化、生育下降、少子化、扶養率上升,加上勞動參與率(15歲及以上)正下降,又有2019年後中產移民潮——這些因素令香港昔日經濟模式不再;香港需有策略、有針對地扭轉經濟處境及國際觀感。

「無可否認,香港已經正式進入結構性財政赤字年代,政府自然要尋求開源之道,節流之法啦。最理想就係經濟暢旺,政府所有嘅稅收都大豐收,賣地又理想,咁就唔駛搞咁多其他嘢,但呢個景象,恐怕有一段時間都未必可以會重現。」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在2024年財政預算案頒佈時,曾這樣評論。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