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欖蠵龜痛苦得緊閉雙眼,鼻子滲血,將近10分鐘的掙扎後,一根10公分長的塑膠吸管終於從海龜的鼻子中被拉出⋯⋯」2015年,海龜保育團體The leatherback Trust發布了這段令人震驚的影片,旋即在社群網路迅速擴散,人們才驚覺,一根小小的塑膠吸管,卻可能對環境及海中生物帶來巨大的傷害。
吸管,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從早上在巷口早餐店買一杯奶茶、用餐後的提神咖啡,到路邊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及手搖飲料店,一天中,人們究竟會使用到幾根吸管?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消耗掉30億支塑膠吸管,而因為體積太小、回收經濟價值低,這些吸管幾乎無法被回收再利用。
塑膠製品對環境及人體造成的傷害,早已不是新聞,各國政府也紛紛制定相關政策,例如2002年起台灣便開始推動限塑政策,要求百貨、量販店、超市和超商只能提供收費的厚塑膠袋;而法國也通過立法,將在2020年開始禁用塑膠餐具。
人們可以使用環保袋、非塑餐具作為替代,那麼吸管呢?若是不想使用塑膠吸管,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在這些反省的聲浪中,一場關於吸管的生活小革命也悄然啟動。
不鏽鋼吸管,創造新的議題與市場需求
早在2013年,朱學傑與陳怡潔就已經意識到塑膠吸管可能造成的危害,他們創立的「QC館」自日本進口高品質的SUS304與SUS316L不鏽鋼,委託專門製造精密醫療器材的台灣廠商,生產出醫療等級的不鏽鋼吸管,希望改變人們仰賴塑膠吸管的習慣。
三年前,台灣幾乎不存在非塑膠吸管的市場,朱學傑回憶,當時在尋找加工廠時就遭遇不小挫折,「工廠覺得塑膠吸管便宜又方便,我們的產品沒有商機。」在一次次的拜訪說明後,終於有工廠老闆被他們的理念打動,願意從少量生產開始研發試做,一步步推出不同彎度及粗細的吸管。
但是好不容易生產出來的吸管,卻面臨無處可銷售的窘境。一開始,他們與許多有機食品商店洽談時,總是被「不銷售生活用品」的理由拒絕,朱學傑與陳怡潔決定以市集作為突破口,即使有時一天只能賣出十幾根吸管,但是透過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接觸互動,他們的理念也開始獲得更多人的共鳴;而跟248農學市集、吉甲地等通路合作,逐漸打開品牌的知名度,目前全台已有超過90個通路,剛成立時每月僅售出100至300根吸管,目前每月平均銷售量已達3000根,有時若接到企業採購的訂單,平均出貨量可達5000根。
「我們想做一些可以改變生活的事。」從不鏽鋼吸管開始,他們也逐漸將產品線延伸到以木頭舊料製成的手工餐具、天然清潔用品、有機棉及樹皮收納袋,「從一個理念開始去影響周圍,這是一件很令人感動且療癒的事。」
玻璃吸管,切中消費者需求
目前市面上的非塑膠吸管大致可分成不鏽鋼、玻璃、竹子、紙幾種不同的材質,其中透明、安定、耐高溫、耐酸性的玻璃吸管也有不少擁護者;2015年成立的「為了海龜」(4theturtles)採用實驗室等級的硼矽酸玻璃,一推出就頗受矚目。
「為了海龜」由一群關心社會運動的朋友共同創立,12位股東其實各有正職,其中一位就是曾經設計過「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貼紙及「台灣國」護照貼紙的設計者陳致豪。
剛看完海龜的影片時候,這群朋友原本只是想一起團購環保吸管,恰好其中一位夥伴在實驗室工作,有資源及管道可以購入實驗室等級的玻璃,他們於是決定一起出資生產販售玻璃吸管。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類似產品,但我們想要提供更方便的組合式選擇。」團隊成員黃小奈表示,其實許多人都有環保意識,但是常因為覺得麻煩而卻步,他們提供的組合內含粗細吸管、刷具、可切開手搖飲料封膜的切刀及攜帶盒,可應付消費者平常使用的各種需求。
訂購網頁在2016年初正式上線後,立刻接到不少訂單,除了社運圈捧場之外,還有許多來自網路論壇PTT的團購訂單,預期之外的大量訂單讓這群創業素人經歷了一段手忙腳亂的日子,他們不得不在上線半個月暫時關閉訂購表單,先解決人力不足及品管問題。
有消費者質疑,既然訴求環保,為什麼還使用塑膠小切刀及攜帶盒?「我們推廣的是減塑,不是無塑。」黃小奈解釋,很多看似環保的材質其實並不利於回收,目前團隊成員也正在研發替代塑膠的材質,希望能夠兼顧保護產品、環保及利於回收等目標。
「為了海龜」目前每月平均可銷售出1200至1500組吸管,銷售量穩定成長,但是黃小奈卻說,銷售其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改變人們的習慣,「很多人還是會覺得麻煩,買了用幾天就不用,就連我自己的家人也很難改變。」
紙吸管,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儘管目前已有各種材質的非塑膠吸管可供選擇,但是許多消費者購買了環保吸管之後,最終仍回歸最便利的塑膠吸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就讀台科大設計所碩士在職專班的鄭王棟設計出撕開隨即可使用的摺疊紙吸管,這個試圖兼顧環保與便利的設計獲得了2016美國傑出工業設計獎(IDEA)的銅獎。
鄭王棟平時便頗為關注海洋食物鏈永續發展、塑膠袋或纖維毛線環保議題, 平常他也會使用不鏽鋼吸管,但是他認為不管是不鏽鋼或玻璃材質,都因為攜帶及清洗不便等問題,讓許多人卻步。
經過廣泛研究與設計思考之後,這款摺疊紙吸管的特色在於吸管跟吸管套一體成型,由刀模產生摺痕,利用機器將其成型最後加入虛線刀模,使用時撕開就可以取出飲用,優點是可減少運送包裝與回收的空間,並且可以回收再利用,專利目前已在台灣及中國送審。
「困難的部分在於防水,目前是希望用食品蠟來達到防水效果,但效果可能不會有PE膜那麼好。」鄭王棟解釋,現在市面常見的紙杯內防水PE膜會增加回收成本,還需要透過實驗找到最佳替代方案,而另一困難點則在於尋找願意購買專利的跨國餐飲企業,讓這個設計方案終能順利量產,才能真正進入一般消費者的生活。
某些特殊疾病的人可能無法直接以口進食,所以會需要吸管協助。除此之外,我不明白為什麼非要用吸管不可?!與其推廣連發明者都覺得不方便、會忘記攜帶的不鏽鋼吸管,何不直接推廣不用吸管?(這樣的話就有人又要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