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會員經濟不是秘密,為什麼到今天才蓬勃?

新客戶越來越難找到,精心對待老客戶成了企業逆勢而上的秘密,或許超級推銷員該出局了。
編讀手記

敏感的商業界人士,已意識到這個商業模式影響力。

今年,中國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開始討論如何複製Amazon的Prime會員模式。在台灣,從全家到義美、全聯,從賣書到賣麥片的,也正鑽研如何升級會員模式。

究竟什麼是會員經濟?商業週刊在矽谷專訪《引爆會員經濟》一書的作者、曾任Netflix、eBay和雅虎等公司顧問的巴克斯特(Robbie Kellman Baxter),她這樣解釋:會員經濟就是個人和組織或企業之間,建立一種可持續且可信任的正式關係,這種關係是相互的,企業將提供會員更好的福利,而後者則會有更高的忠誠度,甚至提供建議,協助企業改善產品,進而帶來正向循環。

聽起來並不是什麼特殊秘密,甚至不是新模式,但趨勢為何此時才突然爆發?

巴克斯特認為,原因之一很簡單:對企業而言,今天獲取新用戶變得前所未有地難!

據研究機構Fiksu統計,在移動網絡時代,消費者變得更加有主見,而對品牌來說,每個忠誠用戶的獲取成本在一年內漲了一倍。於是,對企業而言,與其砸大錢捕新魚,倒不如深入經營既有魚池,提高每隻魚的營收貢獻。亞馬遜的案例已證明此策略可行。據調研機構CIRP統計,亞馬遜Prime會員每年平均在亞馬遜消費1200美元,非Prime會員僅500美元,顯示Prime會員含金量是一般會員的2.4倍。

巴克斯特(Robbie Kellman Baxter)。
巴克斯特(Robbie Kellman Baxter)。

另一個促成會員經濟蓬勃的原因在於,移動裝置和大數據的發展,讓用戶的行為模式更容易被追蹤,也更容易被度身定製服務。

比如,以前,星巴克會員卡只能累積點數兑換免費咖啡或贈品,但2011年星巴克把會員身份與電子支付結合之後,開始能分析顧客的消費行為,並即時反饋在顧客的每一次消費中:當星巴克店員遇到一位會員時,他會知道客人平常喜歡點什麼,據此可以給予不同的回饋。這樣做的結果是,全球星巴克忠誠會員的消費次數是其他消費者的三倍。現在,星巴克忠誠會員仍以18%的年增長率在成長。市調機構MarketWatch統計,存在星巴克會員帳戶裏的總金額,甚至比美國某些金融機構的存款還多,高達12億美元,可見星巴克會員的忠誠度。

對企業而言,會員經濟帶來了可預期的營收,可以讓企業做出長期財務規畫,比競爭對手有更多籌碼,投資未來。以Amazon為例,正因為有持續了10年,續訂率高達9成的6300萬名、每年願意付款99美元的會員為基礎,Amazon才能在今天跨界做8種業務,連機器人都嘗試。

會員經濟同樣令企業資源分配轉變,從以前廣撒網,到學會把資源放在最重要的顧客上。

巴克斯特直言:「你可能不用付給你的業務那麼多薪水了,以前他們可能外出打獵,然後帶回大獵物一次把大家餵飽,一次可以吃個一個月,現在你變得像是農夫,你種樹,然後一次可能只摘兩顆果子。這基本上完全不同了,你的業務可能會不開心,因為他們的每筆交易都變得比較小,你不用花那麼多功夫帶進新的客人。」

若公司花更多心力照顧會員感受,超級推銷員可能不那麼重要了,反而產品與客戶服務部門將被賦予更高的權力,他們要回答:誰,是自己的最佳顧客?自己能提供他們什麼非我不可的價值?

(原稿由商業周刊提供,經端傳媒刪節、編輯,與商業周刊共同發布)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