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 Neil Armstrong 乘坐「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全球吹起一股太空熱;八年後,以太空科幻為題材的《星球大戰IV:新的希望》上畫,不單為科幻電影寫下新定義,也開展了連綿三十多年的星戰傳奇,迷倒了全球千千萬萬的粉絲。
劃時代的神話
曾任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導師的王子儀,是其中一名死忠星戰迷,早年成立 Star Wars Hong Kong 討論區,聚集本地粉絲大搞交流活動,「當年爸爸帶我去海運戲院看《星球大戰IV:新的希望》時,年紀太少看不明白,但已經覺得相當震撼,長大後再重看,才知道電影裏將不同年代的西方神話及經典名著抽出來使用,結合成全新的現代神話,例如《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中的雲城,就取材自但丁《神曲》中的地獄;而對善惡的選擇處處流露出莎士比亞及馬克吐溫的小說情節,這就是導演 George Lucas 厲害的地方。」
而且從美術設計的角度,星戰亦有相當迷人的地方,「喜愛星戰的粉絲,我推介他們買《The Art of Star Wars》這本書來看,你會見到電影中無論道具、拍攝手法,或是科幻效果,都是劃時代相當創新的,只要細心閱讀星戰背後的製作,就會明白整套電影成功是有原因的。」
為看首映遲交功課
比王子儀更瘋狂的,還有本地獨立電影導演黃偉傑,「05年剛好拿了助學金,遠赴英國倫敦電影學院攻讀電影製作,剛好《星球大戰前傳III:黑帝君臨》上畫,得知要在戲院外排幾晚通宵才可以買到首映戲票,於是硬着頭皮向校長申請延交功課,誰知校長聽了原因後竟一口應承,條件是要我幫他多買一張戲票,結果如願跟校長齊齊入場看戲,你可以想像到,星戰的魅力有多大。」
黃偉傑甚至形容星球大戰不是電影那麼簡單,「它是一門宗教,我自己也是一名信徒,當初選讀電影也是受星球大戰影響,甚至拍《快門》獨立電影時,講述人的救贖這個主題,也是向星戰致敬的,希望能跟隨 George Lucas ,將他的電影精神發揚下去。」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到星球大戰可以瘋魔萬千影迷?王子儀及黃偉傑就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01 人性的結合
星球大戰未誕生前,所有科幻電影都被評為 B 級電影,大多被影評人視為 cult 片,難登大雅之堂。但星戰在科技以外,卻加入了「精神性涵蓋」,當中角色對善惡、靈魂的選擇,運用原力時要控制憤怒的哲學元素,均令到電影更有血有肉,也令科幻片不再膚淺。
02 與黑澤明互動
George Lucas 十分迷戀黑澤明的電影,有看過黑澤明作品《武士勤王記》的,不難看到星球大戰有不少畫面似曾相識,而事實上武士的概念、用劍來格鬥比武、 Boba Fett 那一身類似日本武士中浪人的造型,以及 Obi-Wan 近似日本平安時代的穿衣方法,全也是來自日本武士電影,難怪星球大戰在亞洲(尤其是日本)會那麼受歡迎。
03 發人深省的道理
在《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中,Yoda 每次講道理,不會直接說出,而是話中有話,要 Luke Skywalker 自行去領悟……又例如 Luke Skywalker 拎起武器在鏡像中產生幻覺,其實是想表達心魔這個概念,要他去相信自己才可戰勝心魔……這類充滿哲學及道家思想的劇情(當然是以西方角度演繹),在科幻片中加入宗教訊息,是令星球大戰能多上一個層次的主要原因。
04 道具的重量感
拍攝星球大戰時, George Lucas 堅持用 1:250 實體模型拍攝,即使明知故事是虛構的,你也會覺得是真有其事,而且拍攝時為了更迫近真實,會加入很多細節位,例如台式坦克在雪地裏走動時,腳及鉸位會有少少不順暢,那種真實感足以令電影中所有道具變得有生命力,增加了觀眾的投入感。
05 顏色與符號的運用
電影內那麼多角色,你怎知道他是 Jedi 、 Bright Side 還是 Dark Side ?沒錯!是靠顏色!黑色與白色的造型,藍色與紅色的激光劍,鮮明的對比,一看便知是哪個陣營。另外,電影中亦善用幾何形狀,例如開場時例牌有帝國軍艦,以三角形狀由細到大駛入畫面;又例如 X-wing starfighter 是英文字母 X 的形狀, Y-wing starfighter 是 Y 形,簡單又易入腦,加深了觀眾對電影的印象。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