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飯聚,一位老友突然爽約,原來忘記了當晚要為讀小學的兒子溫習,預備他明天的考試,所以要立即趕回家。
家有孩子的好友們當然都非常理解這處境,今天父母幫兒女溫書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孩子的測驗考試周,就是媽媽的閉關月份,爸媽會暫停一切社交活動,全心全意「陪太子讀書」。
一位單身朋友卻連聲嘆息,反問我們這班家長:「為何要陪兒女溫書?我們讀書的年代,哪有爸媽會幫我們溫習呢?我們全都是靠自己應付考試的,現在大家還不是一切安好?你們難道都不相信自己小朋友的能力?還是有其他的恐懼?」
也許做父母的當局者迷,沒有這位旁觀者清醒。「為何要幫兒女應付功課及測驗考試?」這問題,或許值得每個爸媽都坦誠的反問自己。
很多家長認為要培養子女對學業的責任,做父母就應該好好督促。如果功課量合理,而且真具學習意義,我是絕對樂意每天在手冊上簽個名,證實孩子完成當天應盡的責任。
不過,若父母過分緊張,把家居變成課室或試場,並且日以繼夜充當老師和監考官鞭策兒女溫習,又額外添加大量補充練習操練孩子,這不但會抹殺孩子主動求學的動機,更會令他們厭倦學習。
假如這是學校對家長的要求,那顯然教育制度出現了問題 。
測驗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讓他們自行檢視對學科的理解,從而改善及促進學習,過程並不需要父母時刻督促。不過,華人父母總愛把測驗考試的結果視為成功與否的指標,用分數衡量學生本質的好壞,成績好就是好學生,成績差就會被分流或淘汰,甚至被認定為失敗者,父母也就因此無法放手,讓孩子獨自闖關。
撫心自問,究竟我們是真正關心兒女的學習生活?還是擔心孩子的表現令我們失望呢?
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提議,減少國內中小學生用於標準化考試的時間,把其控制在全年課堂時間的2%之內。他說:「學習的意義不是沉迷於考試。」
學習並非為應付考試,而是訓練一生的求知技能。所謂「學到老、活到老」,父母如果只緊張陪孩子背誦操卷,而沒有培養他的創意和好奇心,又不鼓勵求問及思考,也許兒女能啷啷上口告訴你考題的正確答案,卻會失去應付今日世界瞬間變幻的能力。
我非常尊重兒子的小學老師,她在學校的通告中,總會提醒家長們,放學後給兒女足夠時間休息和玩耍,最好每天有十小時的睡眠,讓他們在第二天有充沛精神回學校學習。如果他們學習態度良好,還可以額外給予課堂時間,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去研究。
兒子的同班同學,也是我好友的女兒,就是利用這段時間去研究她喜歡的海豚,除了在課堂上網搜尋不同的海豚品種,還利用課餘時間和媽媽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又掏自己的零用錢來買票到海洋公園接觸真正的海豚,最後更自製一本有關海豚的書籍。
這樣的學習不比追分數更棒嗎?陪兒女去圖書館,比陪太子讀書更有意義!
兒子的學校其實是仿效谷歌集團(Google)的做法,允許員工利用20%工作時間來研究自己喜歡的項目,今日的谷歌新聞、語音訊息、谷歌地圖內的交通資訊等,就是這個項目的成果。如果學校和家庭都容許孩子有這樣的空間,相信兒女自學的能力,香港便會少了一些慣於被服侍的太子,多一些造福社會的新人類。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