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時間到了。」鎂光燈驟下得如高速閃電。
會議廳裏,陸委會主委夏立言面對少見的龐大媒體陣仗,細數馬政府執政7年多的兩岸互動成果:簽署23次協議、11次兩岸兩會,首長會面6次。他強調,是這些互動基礎,順勢迎接了「馬習會」的到來。
回顧66年兩岸互動情形,正如夏立言所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成果?
## 辜汪會談背後的「密使」前奏 ##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開啟了兩岸分裂分治至今的歷史。在蔣中正、蔣經國父子主政台灣時代,兩岸密使往來的說法始終沒有停過,一部分曾經接觸當年高層人士的學者教授,日後也曾經言之鑿鑿地談及例如「鄧小平對我說,蔣經國曾經帶話給他。」
此外,民國時期知名的作家、記者曹聚仁亦被認為曾經在兩岸政權之間穿梭,甚至商妥兩岸統一的「六項條件」,只是因為日後文革爆發,才使蔣氏父子「改變心意」……等等。
但上述這些蔣氏父子時代的政壇秘史,仍然是在「後國共內戰」的情境下進行。而更多地能夠對今時今日、已經走向民主化的台灣發生影響的,恐怕還是要到李登輝主政之後開啟的兩岸密使往來。
「辜汪會談」之所以能夠成就,其實奠基在李登輝「密使交往」所累積的成果上。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於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是兩岸首次開啓正式官方對話。然而這場會晤之所以能夠成就,其實奠基在李登輝「密使交往」所累積的成果上。
李登輝時代「兩岸密使」的操作起於1990年代,藉助國學家南懷瑾的牽線,李登輝與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達成的兩岸互動主軸。仰賴着雙方核心親信,「江辦」曾慶紅與「李辦」蘇志誠的主導,開啓了兩岸談話機制。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也曾多次派自己的秘書秘密前往台北與台灣高層會晤,李登輝每次派遣密使從香港或澳門進入中國大陸時,他都會接獲通報。
1992年6月15日,李登輝派遣辦公室主任蘇志誠、偕同前中視董事長鄭淑敏前往香港,16日和汪道涵以及主管涉台事務的楊斯德、許鳴真秘密見面。這場會面,敲定了首次「辜汪會談」的日期。蘇志誠在接受訪問時證實,「辜汪會談」是92年他和汪道涵會晤「雙方腦力激盪」的成果。當年10月,海基會和海協會也在香港進行事務性協商,對雙方是否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成為迄今所稱的「92共識」的起點。
至於實際執行密談的「兩岸秘密小組」,如《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中揭秘的「組織化談判小組」中,台灣有調查局出身的曾永賢、張榮豐、後期增加的張榮恭。張榮恭曾證實,所謂外界密談的「6人小組」(指蘇志誠、張榮豐、田弘茂、黃昆輝、張榮恭和曾永賢)由李總統主導,成員涵蓋兩岸相關事務決策官員。
當時密使會談的議題,除重大的國家問題,當時密使針對各種事務性議題,像是台灣參加奧運會等與中共官方進行秘密協商。至於地點,有時由於港澳地區過於敏感,並非密使會面的最佳地點,雙方於是常在東南亞地區見面,包括香港、澳門、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等地,都是密使們曾溝通對話的地方。
## 首長會面 兩岸破冰 ##
李登輝、江澤民彼此間的密使往來,確立了兩岸以「海基會」、「海協會」往來的體制。這個名義上的「非官方」架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運作着。但兩會高層首長的往來互訪,首先中斷於1995、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
眾所周知,美國在95、96年的台海危機中派出兩艘航空母艦,成功嚇阻共軍,防止可能的情勢升高。美國的角色一直延續到危機結束之後;1996年下半,美國派出一個特使團分別走訪兩岸,明確表達「希望」、「期待」兩岸恢復商談的主張。美國現任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當時就是團員之一,只是他曾經身為「兩岸密使」的這一段秘辛,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了。
在各方的關切、催促下,1998年兩岸關係短暫恢復,辜振甫1998年訪問了上海和北京。但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即「兩國論」)的論述後,為這一段歷史劃下了句點。
2000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首度政黨輪替。他上任之初,提出「四不一沒有」(指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保證;但2002年8月,陳水扁在一場視訊談話中,喊出「一邊一國」口號,讓兩岸神經緊繃。2003年兩岸關係雖因「春節包機」獲得短暫回溫,然同年底,陳水扁對中共武力威脅發動「防禦性公投」;2004年串聯全台兩百萬人「228牽手護台灣」活動,都讓兩岸緊張局勢不斷攀升。
陳水扁的一系列舉措,最終也讓中共當局於2005年頒布《反分裂國家法》,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該法第3條還將台灣問題定義為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因此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外國勢力干涉」。
據傳,2005年下半年,民進黨政府曾在美國促談壓力下,試圖派密使和大陸高層會面,但最後因晤談內容無交集而宣告破裂,兩岸的會談與溝通幾乎止息。
陳水扁執政期間採行的兩岸「冒進路線」,召喚了北京當局對兩岸會談的急迫性,並提供國民黨再度執政後的對話曙光。
不過,正因兩岸官方互動斷線,促成了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兩岸和平之旅」。2005年連戰與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一握,達成5點共識;其一是在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談判。緊跟其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亦紛紛率團訪問對岸。
陳水扁執政期間採行的兩岸「冒進路線」,召喚了北京當局對兩岸會談的急迫性,並提供國民黨再度執政後的對話曙光。
## 「副總統」外交到「馬習會」 ##
事實上,「準副總統」以非官方身份出席國際性會議,已成為馬上任後的不成文慣性。
2008年3月在馬英九第一次當選總統後,尚未就任的副總統蕭萬長,便於4月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名義,代表台灣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與胡錦濤會面,當時蕭萬長還當面向胡錦濤提出了16字箴言:「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這趟海南之行,被稱為兩岸「融冰之旅」。
同樣的,2012年馬英九第二任副手吳敦義在當選後,也在4月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身份出席博鰲亞洲論壇,與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會面。在這場「吳李會」上,吳敦義也提出16字箴言:「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李克強則表達希望兩岸攜手合作,讓兩岸關係站上新的起點上的意願。
在「王張會」成為兩岸事務首長會面制度化開端後,盼此次的「馬習會」作為未來台灣每任領導人會面的先河。
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兩岸不僅恢復制度化協商,馬執政期間最引以為傲的兩岸成果,還可從兩岸事務首長會面說起。
這樣的成果起於2008年的亞太經合會(APEC)。蕭萬長在卸任副總統後,仍持續以「馬特使」的身份,與對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像是2013年10月在印尼巴里島,蕭萬長與當年3月甫完成接班、且首度出席APEC的習近平會晤。此次APEC會議,時任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台辦張志軍也都首次參加,兩人除進行短暫晤談外,並以「主任」、「主委」的職銜相互稱呼,是當時兩岸關係一大進步,亦促成了中國國台辦和台灣陸委會首長制度性互訪。
2014年2月11日,王郁琦與張志軍在南京紫金山莊的歷史性握手,為兩岸官方對話奠定了基礎;之後王郁琦訪北京,張志軍訪問台灣本島和金門,都一步步落實了制度化協商。
「馬習會」是夏立言與張志軍今年稍早訪問廣州,夜遊珠江時達成的默契。4日「兩岸領導人會面」相關事宜說明記者會上,夏立言回答記者提問題說,在「王張會」成為兩岸事務首長會面制度化開端後,盼此次的「馬習會」作為未來台灣每任領導人會面的先河。
1990年代以來,走出枱面下的密使往來,到官方大張旗鼓的會面行程,「馬習會」從來不是一黨一派的功勞。亦如海峽的浪頭高潮迭起,兩岸關係是不斷的辯證。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