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曖昧的亞洲

「當我年紀越大,累積的經驗越多,遇過越多的事,我便越來越無法區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被遺忘的亞洲碎片: 那一段不為人知的底層故事

出版社:木馬文化(新北)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作者:David Jiménez

譯者:林品樺

文/端生活文化組

「在大人的世界裏,有些事情很明顯的分成好的與壞的,當然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此,活着應該很容易。當我年紀越大,累積的經驗越多,遇過越多的事,我便越來越無法區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說這話的,是希門內斯( David Jiménez )1998年,他已西班牙《世界報》記者身份,來到亞洲。十幾年來,他走過亞洲不少地方,既有日常如緬甸的仰光街頭,又有驚心動魄譬如拉登的死所。在亞洲,他經歷了革命、天災、人禍……但如果你要問他學到了什麼,他就給你個老老實實的回答:「我只能說,那些就如同霧一般,無法全然清楚,但似乎也很少完全看不清。」

《被遺忘的亞洲碎片》收納了他在亞洲聽過、見過的,「同霧一般」的故事。常常的,希門內斯擅長通過某一細小的切面,去接近一個社會的大觀:比如在泰國,紅衫軍流血衝突的街道,希門內斯講了一個,堆砌成垃圾一樣的屍體被推土機剷走的故事;比如在緬甸的帕敢,通過和出租車司機交談,希門內斯發現這裏的人只有兩種可能,「不是有錢就是死」。因為他遇見的司機既可能是建築師,又可能是大學教授,「每一個司機的專業背景,都比開計程車這件事來得好」。

書中收錄的這30則故事,不是旅行者通常聽到的那些鄰里八卦,又或是出租車司機對時政的評論,更多時候,它混雜着人性的曖昧:比如在被遺忘的菲律賓監獄裏,有個無法返回到世俗的男人,他明白自己的命運,卻也還期望着愛情;又比如,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交界處,敵對的士兵距離非常接近,雙方看得清楚彼此的臉,而且都想將對方消滅,「雖然他們不太想承認,或許兩邊曾是兄弟,同樣有着相似的傳統以及共同的歷史。」

希門內斯十分注意人如何,或出於自願,或被迫,與自己所在的地方的政治、經濟、地緣發生關係。這從書的編排就看得出來,書裏的故事按「地點」、「邊界」、「街道」、「牢房」等場所來分類,而最後兩章則叫做「黎明」和「重返」。不知道這是否暗含作者的一種態度,對於曖昧不明、好壞難分的混沌之地,當我們能一再重返、重讀,訓練自己在舊有的物事和地點裏,分辨出新的變化,才有某種黎明的可能?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