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蘇耳: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復存在

在產能落後、核心競爭力低下、環境治理歷史包袱沉重、出口和內銷雙重萎縮的眾多因素作用下,對中國的製造業前景,很難給予樂觀的評價。
中國福建省的女工在工廠中為藍精靈模型塗上漆油。

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發布的報告《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稱,中國的製造成本已經達到美國的96%。過去中國依靠低成本優勢支撐的「世界工廠」地位,如今已經不復存在。BCG報告把中國製造業成本的提升,歸為三個主要原因。一是人力成本的上漲,二是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三是能源成本大幅增加。報告還稱,過去和中國製造業成本接近的巴西、俄羅斯等經濟體,也面臨着同樣的境況。

應該說,該報告對於中國製造業成本高企的歸因,包含着對世界經濟的普遍、深入的觀察,有着相當堅實的數據基礎。中國製造業成本的提升,前述三個原因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認,中國製造業有着與世界市場並不同步的發展過程,尤其是起步於非常落後的發展基礎,因此也面臨着更加嚴峻的困難和問題。

先來看一下BCG報告提及的三個問題。

首先,中國製造業的人力成本上漲,實際上包含對以往長期過低人力成本的填權,而且現在也仍然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力成本上漲並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隨着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等市場擴大的因素同步行進的。因此,人力成本上漲當然為製造業成本上漲提供了一定的貢獻,但它不是製造業成本上漲最關鍵的因素,尤其不是中國製造業發生困難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民幣升值確實非常迅猛,這對於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競爭力影響非常大,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響。

第三,能源方面,自中國2006年建立煤炭價格指數以來,除2008年達到峰值並迅速回落,2012年之後就一直處於穩中有降的局面。煤價的波動一度使中國製造業面臨萎縮,而近年的回落則表明,它對製造業成本的提升有所影響,但是影響沒有想像的那樣大。歷史地看,這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大概在2008年左右即達到峰值,而彼時的中國製造業成本並沒有高到如今的境況。

那麼,造成中國製造業成本迅速提升的原因還有哪些呢?或許,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特徵,以及消費端、生產端雙重困境,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中國工業化進程啓動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在起步初期,為了盡快加入世界市場,提升製造業水平,中國採取了技術引進型的發展模式。應該說,作為一個落後的經濟體,採取這樣的模式是很難避免的;這同樣帶來了兩個很難避免的困難: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後發劣勢和產業升級的後發成本壓力。在「研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短期趕超思想支持下,中國製造業的研發能力一直處於相對低的水平,這就使中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非常低下。這在近年雖有所改善,但仍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是不爭的事實。而引進技術和生產線,在短期內可能背負的成本壓力較小,也能生產出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製造」產品,但是同時也要看到,引進的技術和生產線或者是面臨淘汰,或者是更新週期非常短,產業升級的成本壓力會不斷積累起來,並且最終爆發。

出口導向型的市場模式,則使匯率問題和受世界市場影響大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一方面,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使得出口受到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自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市場嚴重萎縮。這兩個因素雙重作用於中國製造業,使之規模效應逐漸減退,單位成本不斷攀升。而在這樣的局面下,再去參與世界市場競爭,企業就要因此支出非常高昂的產業升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成本,中國製造業的成本高企,也就順理成章。

不僅是出口,中國的內銷市場也面臨着巨大的壓力。房地產過熱、畸形的增長,使得國民消費能力大量集中於單一領域,必然造成製造業的消費不足。消費不足會產生兩個動力,一是從業者要求更高的薪資,二是消費者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而這兩個動力都會體現在成本上。前者如BCG報告所言,使中國製造業的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後者則使中國製造的產品,在內銷方面也逐漸失去競爭力,面臨產業升級的衝擊和成本的上漲。

資源消耗型的中國製造業,還面臨一個發展中國家或許都在經歷的問題:環境。資源消耗型的產業,本身就包含着對環境巨大的破壞,這種破壞的速度一旦遠遠超過環境自我修復的速度,就會產生各種後續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可避免地造成發展後勁的不足,以及巨量的環保成本支出。這在2008年以前,奧運經濟對於環境的要求中,已經逐步的顯現。而在落後產能淘汰的背景下,新產能必然要背負歷史性的環保成本。

同時,資源消耗型的產業對能源的敏感度相當高,中國政府對於能源的消耗也採取了逐步收緊的政策,具體體現就是能源消耗中包括了環境治理的成本。這樣的成本,也許是中國製造業難以承擔的,而且由於歷史包袱過於沉重,仍在不斷提升之中。此外,房地產過熱造成的產業集聚,還使得中國製造業缺少資本方面的充分支持。一方面是亟待升級的落後產能,一方面是缺乏資本、且沒有信心收回投資的發展困境,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困難,恐怕比單純的成本高企更大。

所以,造成中國製造業成本高企的困境,包含着深刻的發展模式原因;而人力、匯率、能源,與其說是直接作用的力量,不如說是這個發展模式的副產品。在產能落後、核心競爭力低下、環境治理歷史包袱沉重、出口和內銷雙重萎縮的眾多因素作用下,對中國的製造業前景,很難給予樂觀的評價。

(蘇耳,專欄作家,獨立評論人)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值得看看的summary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