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的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称,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达到美国的96%。过去中国依靠低成本优势支撑的“世界工厂”地位,如今已经不复存在。BCG报告把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提升,归为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人力成本的上涨,二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三是能源成本大幅增加。报告还称,过去和中国制造业成本接近的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
应该说,该报告对于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企的归因,包含着对世界经济的普遍、深入的观察,有着相当坚实的数据基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提升,前述三个原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有着与世界市场并不同步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起步于非常落后的发展基础,因此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难和问题。
先来看一下BCG报告提及的三个问题。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上涨,实际上包含对以往长期过低人力成本的填权,而且现在也仍然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力成本上涨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市场扩大的因素同步行进的。因此,人力成本上涨当然为制造业成本上涨提供了一定的贡献,但它不是制造业成本上涨最关键的因素,尤其不是中国制造业发生困难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民币升值确实非常迅猛,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力影响非常大,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
第三,能源方面,自中国2006年建立煤炭价格指数以来,除2008年达到峰值并迅速回落,2012年之后就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局面。煤价的波动一度使中国制造业面临萎缩,而近年的回落则表明,它对制造业成本的提升有所影响,但是影响没有想象的那样大。历史地看,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大概在2008年左右即达到峰值,而彼时的中国制造业成本并没有高到如今的境况。
那么,造成中国制造业成本迅速提升的原因还有哪些呢?或许,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以及消费端、生产端双重困境,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中国工业化进程启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起步初期,为了尽快加入世界市场,提升制造业水平,中国采取了技术引进型的发展模式。应该说,作为一个落后的经济体,采取这样的模式是很难避免的;这同样带来了两个很难避免的困难: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后发劣势和产业升级的后发成本压力。在“研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短期赶超思想支持下,中国制造业的研发能力一直处于相对低的水平,这就使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非常低下。这在近年虽有所改善,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是不争的事实。而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在短期内可能背负的成本压力较小,也能生产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制造”产品,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或者是面临淘汰,或者是更新周期非常短,产业升级的成本压力会不断积累起来,并且最终爆发。
出口导向型的市场模式,则使汇率问题和受世界市场影响大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自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市场严重萎缩。这两个因素双重作用于中国制造业,使之规模效应逐渐减退,单位成本不断攀升。而在这样的局面下,再去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企业就要因此支出非常高昂的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本,中国制造业的成本高企,也就顺理成章。
不仅是出口,中国的内销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房地产过热、畸形的增长,使得国民消费能力大量集中于单一领域,必然造成制造业的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会产生两个动力,一是从业者要求更高的薪资,二是消费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而这两个动力都会体现在成本上。前者如BCG报告所言,使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后者则使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内销方面也逐渐失去竞争力,面临产业升级的冲击和成本的上涨。
资源消耗型的中国制造业,还面临着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许都在经历的问题:环境。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本身就包含着对环境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的速度一旦远远超过环境自我修复的速度,就会产生各种后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后劲的不足,以及巨量的环保成本支出。这在2008年以前,奥运经济对于环境的要求中,已经逐步的显现。而在落后产能淘汰的背景下,新产能必然要背负历史性的环保成本。
同时,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对能源的敏感度相当高,中国政府对于能源的消耗也采取了逐步收紧的政策,具体体现就是能源消耗中包括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这样的成本,也许是中国制造业难以承担的,而且由于历史包袱过于沉重,仍在不断提升之中。此外,房地产过热造成的产业集聚,还使得中国制造业缺少资本方面的充分支持。一方面是亟待升级的落后产能,一方面是缺乏资本、且没有信心收回投资的发展困境,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难,恐怕比单纯的成本高企更大。
所以,造成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企的困境,包含着深刻的发展模式原因;而人力、汇率、能源,与其说是直接作用的力量,不如说是这个发展模式的副产品。在产能落后、核心竞争力低下、环境治理历史包袱沉重、出口和内销双重萎缩的众多因素作用下,对中国的制造业前景,很难给予乐观的评价。
(苏耳,专栏作家,独立评论人)
值得看看的summary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