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施懿倫:「馬習會」與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

在帝國強權與台灣人民之間,蔡英文「英派革新」的最後一哩路究竟要通往何方?但願不只是勝選那一邊。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馬英九與習近平於香格里拉酒店會面。

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

2012年1月14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得票609萬,約80萬票之差敗給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當晚的敗選演說中,有一段話不但感動其支持者,甚至觸動對岸的網民,在中國的網站上廣為流傳。

「我相信,只要大家繼續站在我們身後,給我們支持,給我們鞭策,我們一定還有未來,下一次,我們一定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好不好?」

縱然敗選,但這「最後一哩路」一時間成了該年大選後的熱門詞彙,不只如此,許多媒體、評論開始熱烈討論蔡英文未能勝選的臨門一腳為何。3年後,今年的4月15日,蔡英文在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聲明中,再一次提到那個敗選之夜:「今天早上出門之前,我想起了2012年敗選那一夜,現場有很多年輕人,掉下他們的眼淚。在今天,我告訴大家,也是我今天早上告訴自己的,我拼了命也要把那些眼淚轉換成笑容。」

參選正式確定後,隨之,另一方面,以這「最後一哩路」為題的報導、討論開始頻繁出現,探討的議題不外乎三年來蔡英文有了哪些「進步」因而可能贏得來年大選。

媒體反覆提起、討論,意味着台灣的選民在乎。坦白說,這也是我在今次選戰開打以來最好奇的事,有稍加留意這兩次大選的人應該不難察覺,較2012年大選,困於美中台三邊的外交戰,小英今年在對外關係上顯得自信且意氣風發,6月赴美,受美國國安會之邀,破紀錄地進到白宮訪問,10月訪日時,獲前總統李登輝規格的禮遇,「巧遇」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宏觀的地緣政治層次上,這先後兩次歷史性的訪問,可說是在美國劍指中國,「重返亞太」政策原則下,美日強化軍事安全合作上的一連串重要展演。我的疑問是,面對中國,或者面對中美兩國,三年多來,蔡英文究竟多走了幾步路?那最後的一哩路又所指為何?

簡言之,我的核心論點是,過去五到十年間,有兩股主要力量在競爭定義兩岸關係,一股來自國共平台或「跨海峽政商聯盟」(近年還浮出民進黨人士主張的「民共交流」),另一是與之抗衡的公民社會與社會抗爭。前者的具體成果是2012年的大選結果,「九二共識」論述動員在此非常關鍵,後者則由大小不同類型的抗爭交織、串連而成,具指標性意義的事件包括,去年的318佔領立法院運動跟年底「七合一」大選結果。

我認為,後者不但相當程度破解了這些年來國共聯手宰制台灣政局的論述,也成為蔡英文今日可能勝選的重要政治基礎,但或許因值大選前,馬習會前後一輪的多角互動中,蔡並未善用這股運動打出來的實勢,揭示了蔡未必是有能乘載這股社會力量的政治載體。作為最大在野黨,甚或是準執政黨,卻棄守議會政治的工具跟策略(更遑論街頭行動),也不見其引領台灣抵禦國際現實與帝國強權的政治意志,可見的只剩以民主為名的空洞修辭。

更進一步言,蔡英文陣營因12年的敗選而未走出「九二共識」的陰霾,採取跟08年的國民黨頗為接近的「中間路線」,這不但將錯失過去幾年抗爭難得創造的政治與社會空間,一定程度上,也很可能重複過去幾年相當盛行的國共、民共交流路線的問題。

馬習會:「九二共識」的賦歸

彷彿是跟不久前才走進白宮的蔡英文互別苗頭,現任總統馬英九,在11月3日深夜,其任期尾聲,聲勢極為低迷,力主的「和平紅利」路線近乎破產之際,宣布4天後,將於第三地新加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平地起雷般地重新獲得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馬英九那又驚又喜的樣貌,像在昭告世人,他心中的「彌賽亞」已然到來,更重要的是,此一會面冷不防地給了蔡英文一棍。

會面訊息發布隔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宣布這次會面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的一部分。這個宣示也預先替這場會面設下了清楚的前提,會面也就認可了「一個中國」,是故互稱對等、尊嚴不過是混淆視聽、轉移焦點的三流政治把戲。

三日後,會議前的開場談話,馬也重申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這樣的說法正式揮別了國民黨過去在「一中各表」與「九二共識」間游走的模糊仗,露骨地貼合中方的官方論法,一個中國原則,即所謂一中三段論: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習近平的開場談話不但呼應之,同時也強調「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意指兩岸問題是中國國內事務,其他外力不得說三道四,遑論影響干預之。

從11月3日深夜起,一直到11月7日晚間,不到四天,這一連串的策略互動,兩岸——或國共間的「九二共識」正式接合,這對台灣社會至少釋出三方面的訊號,一來是,馬英九在政治上、在兩岸關係上的破產與徹底背信,但這不是新聞。二來則確定近年來在國內政局橫掃的「九二共識」近乎失效,想要交流,唯接受「一個中國」。已回祖國的九二共識恐怕很難再現昔日的威力。

承上,隨馬習會再定義九二共識跟台海關係,再次做實了並不存在固定不變的「現狀」,因而將所有聲稱兩岸應「維持現狀」的主張打回原形,持該主張的不單是馬英九,2015年的蔡英文亦在此列。

「九二共識」:盤旋在台海上空的幽靈

在馬習會前後,多方的策略互動中,民進黨陣營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然而,不論是蔡英文在上週民進黨中常會的會前談話,或是其他針對馬習會的發言,可以發現蔡英文陣營仍死守着如救命符般的「維持現狀」,針對馬習會的批評也只提到,會面不能預設前提與框架,至於現狀、框架具體為何,好似不言自明,反正,美國懂、中國懂,選民也總是會懂的。

此類含糊不明的政治話術的極致展現是馬習會後的晚間聲明,初讀我先是一愣,這一看似站在台灣人民立場的短文卻在關鍵的「一中原則」前停住了,迂迴不直截言明馬習會的核心問題所在,字裏行間沒有國共版本外的「和平」,更看不到清晰的,一國領導人在強權環伺下的政治立場與政治意志,彷彿眼前只剩這半死不活的傀儡總統,打完、罵完便能迎接勝利。

一個可能的解讀是,蔡憂心「九二共識」——分別對應到中南海的「一中原則」跟華府的「台海和平」——仍有着牽涉政局、選情的巨大影響力,明確表態將重蹈上次大選的覆轍。

「九二共識」在05年連戰訪中時重新歸位,成為馬第一個任期,兩岸以及中美台關係的重要基底,到了2012年,這套架構成為馬英九上位的殺手鐧,1月起,先後十多個企業集團的老闆,透過登廣告、開記者會等不同方式,在國共聯手打造的「和平紅利」路線的前提下,或宣示、或威脅選民,不支持「九二共識」的話,台灣的經濟、政治、社會都將嚴重倒退。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是次操作不單是北京授意,也得到了華府的支持。最後,選舉結果也印證了這套動員模式的威力。

三年多來,即便台灣的公民社會,已經透過一次次的抗爭向當權者說不,在去年的佔領運動跟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有了初步的成果驗收,這裏指涉的成果,至少可以從兩點得到證明,首先,幾個北京「代理人」——連勝文、吳志揚,朱立倫——象徵性的落選或低迷的選情,其次,北京開始全面檢討、清算台辦工作系統,並調整提出針對「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與青年)的新對台政策。如此才稍微撼動了既有的政商權力結構;即便馬英九已經棄守「一中各表」,直接往中方的「一中三段論」靠攏,放棄他過去用來搪塞、欺瞞國內選民與支持者的說法。

即便如此,但「九二共識」的幽靈仍舊在台海上空盤旋着,籠罩着國民黨,就連號稱是「新生代」政治人物的蔡英文也未能倖免。心嚮勝選,迫不急待執政的她,卻好像還停留三年多前的那個夜晚。

一如上述的,馬習會正式捎來的一重要訊息是,不論其餘條件怎麼談,或者對等尊嚴、或者互稱先生小姐,乃至其他,只要回到「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下,就容不下其餘的聲音或立場。是故,任何對這一框架噤聲的政治人物都應該明白,中國的「一中」不曾是,也不會是追求台海兩岸、亞太地區和平的選項,要做的,應該是說服國內人民與國際社會,台灣能為此一區域的「和平」帶來什麼貢獻,而不是只能跟中國搞好「關係」。向「一中」妥協無法創造空間,只會被迫成為這個框架的一部分。

特別因為選戰期間,這一候選人用來彰顯其信念、價值與作為,並展開重要議題討論的最佳時刻。作為現階段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總統的人選,蔡英文應該做的,不應該只是反覆使用人民、民主、平等、台灣等語彙,藉此聲稱她跟人民站在一起,而有別於國民黨。其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正在告訴台灣社會,在帝國強權與台灣人民之間,蔡英文「英派革新」的最後一哩路究竟要通往何方?但願不只是勝選那一邊。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