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為在臉書上批評了李家同,被媒體轉載後引發許多人的不滿,並且在我的臉書和新聞留言底下,都有人留下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字眼。雖然我作為一個時常參與爭議話題的人,在個人層面上已習慣了這個現象,但是這些評論的內容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依然很值得分析和討論。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這些批評裏面,有大量針對外貌還有性的攻擊,這是一般具爭議的公共討論裏面,相對較為少見的,例如以下:
「她不需要檢討,就是妓女」「這麼喜歡美式教育就去含美國人的屌」「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媒體會拿個黑鮑的意見當圭臬。」「臭雞掰!女神,耍存在感,神女!」「妹妹你不是女神,你是神女」「醜女」「讓我來用棒子教訓她」「破麻38雞,去賣還不一定賣得到錢勒」「醜女多作怪」「暴牙妹是在靠北什麼?」
一位臉友說的好,在社群時代,要毀掉一個女人的其中一種有效方式,就是讓媒體封他為「女神」。媒體在轉載我批評李家同的文章時,冠上了「覺青女神」的封號,這樣的標題確實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網友對於外貌的評論。因為這四個字,每個人都要拿出尺來量一量,看看我是否符合他們心中女神應該有的樣子。
評論女性外貌的社會文化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社會只要看到女人出現在公共視野,就要檢查他的外貌,不管他出現在公共視野的理由或討論的議題是否跟外貌有關、有沒有被封上跟外貌有關係的稱號、他的專業領域是否包括外表(例如部分演藝人員)。
在台灣,以女性政治人物來說:蔡英文就職典禮穿什麼,媒體就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甚至還辦了幫他搭配的網絡活動;呂秀蓮的髮型當年一直是媒體熱愛的話題,同時期的總統陳水扁,髮型卻很少看到有媒體討論;國民黨青年徐巧芯的 google 搜尋熱門關鍵字就包括「徐巧芯 三圍」。從這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女性政治人物無論政治立場,也會被關注和評價外貌;無論是社會或媒體,都無法只注重他們的專業能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隨意搜尋一個女性政治人物的新聞,留言處或是新聞本身,或多或少都會有與外貌相關的評論)。
同樣作為政治人物,我們卻很少看到男人會被大眾以如此的方式檢視。雖然馬英九的西裝、謝長廷的髮型也會被媒體評論,但不會用像討論蔡英文那樣,以大篇幅談論如何穿搭,也不會有新聞或是名嘴預測,馬英九就職典禮會穿什麼顏色的西裝、打什麼領帶,陳水扁用什麼髮型出席活動。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們是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需要注意形象啊。然而,事實上如果我們細閱新聞,非政治人物的女性,遭受如此對待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說在某女性被性侵的新聞中,竟會出現「百公斤女被性侵 男子意外幫破處」這樣的標題。這名女子不但被性侵,還要被公然的檢查外貌和身材,好像性侵他的人是「幫了他一個忙」。當一個女人談論自己被騷擾時,旁人也常常會說,唉呀你長那樣,人家哪會要騷擾你啊,不要自以為了。一名叫繁星的高中生上了清大,媒體報導他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同人作家,並提到家人擔心他參加同人活動會遇到壞朋友,結果卻在網絡平台上遭受大量的外貌攻擊跟評論,說他的長相「很安全」。
無論是政治人物或是非政治人物,都曾在與外貌無關的討論中遭受外貌評論,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那些嘲笑和辱罵背後可以代表某一種社會文化,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會遇到的攻擊。
愛美是女性天生的嗎?
那就要問了,為什麼社會這麼喜歡評論女人的外貌?因為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女人的重要價值是外貌,既是如此,當你討厭一個女人時,貶損他的外貌就可以貶損他整個人的價值。
至於那些不特別讓人討厭,只是剛好因為各種理由而出現在公共視野的女人,人們依然會使用評論外貌,來作為他們幾乎是膝跳反射的反應邏輯。這個膝跳反射的評論方式,在在反映了女人在社會眼中的最高價值還是外貌。無論他是作家還是公眾人物、上班族還是學生,工作能力如何、做了什麼事情,都不是最重要的,重點仍是他的外貌如何。
在職場,女人也經常面對工作場域對外貌裝扮的額外要求,例如要打扮、化妝、整理頭髮,僱主卻不曾因此給予額外的津貼或薪資,或是提供時間讓他們完成這些工作內容。男人固然在某些職場也會被要求衣著,例如需要穿西裝,但在同樣的工作場域,對女人的要求會是衣著再加上化妝。
無論是職場還是社會,反而把主流視野的美麗視為理所當然,而且是女人必須擁有的。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化妝品要錢,保養要錢,打扮要錢,醫美更要錢,社會卻在要求女人付出這些外貌支出的同時,用「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這類俗諺,把維持外貌變成是女人「必須」要做的事情,而非職場或是社會給予的額外要求。
在此同時,社會也喜歡說:女人天生就是愛美。我想問的是,女人是真的「天生」愛美,還是因為從小到大不管做什麼事情,別人第一眼看的就是你的外表,所以不得不為之?是不是女人在社會氛圍底下,毫無選擇的,必須把自己的外貌放在任何事情的第一位?是不是因為在很多職場中,女人就是被期待必須「帶妝上陣」,所以他們須花錢花時間花心力在所謂的美之上?如果社會結構如此的龐大,且處處暗示女人必須做這些事情作為他們女性身份的一部分,我們還能說這個愛美,是因為性別「天生」的嗎?還是其實是社會賦予這個性別,不一樣的要求?
選擇不被評論外貌的空間
很多人會對女性主義有所誤解,認為女性主義反對打扮、反對販賣外貌價值、反對正妹文化。但對我來說,女性主義求的就只是平等。平等的意思是,沒有打算要販賣外表的女人,大眾可以以內容評論他們說的話,討論他的論點論據有沒有道理,而非用他本人的外貌來當成言論好壞的理據。
當然,在這個時代,網美經濟、直播主經濟盛行,但是女人可不可以有選擇的空間?當男模或是男明星被評論外貌,我們知道外貌或是打扮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政治人物或是上面舉例的那些女性,那些並不以外貌為工作的女人,有沒有選擇不被評論的空間?女人,可不可以「不愛美」?
回到一開頭的事件,當我個人作為一個被品頭論足的當事人,當然可以不在乎、一笑置之。然而,我們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能對如此明顯傾斜的外貌要求視而不見嗎?當這樣的外貌要求已經變成一種社會文化、一個社會結構問題,如果我們不去揭示它,女人將始終是那個「天生愛美」的第二性,不會成為平等的人。
(周芷萱,台大國發所碩士,性別運動參與者,曾獲自由台灣黨不分區立委提名)
我覺得原作者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李家同
而在於高舉女性主義,已成臺灣網路世界仇女(他們本身絕不承認)的靶子了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了… 只能说不是会写字的都有资格评论
每当看到这种问题,心中总是会充满一种无力的,悲凉的感觉
這個不光是性別問題。對人不對事,早已是當今人們信息交流的一大障礙。
当年初三,穿着松松垮垮的校服刚从学校体育训练中出来,满头大汗,头发乱,体重也重,突然就被一个大叔从后面扑倒,上下乱抓几分钟后还是把我放走了。那次之后意识到了什么是绝对力量悬殊,也意识到那些“被强奸是自己穿得暴露”、“长成这样怎么可能被强奸”的言论有多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