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好郭靖、俏黃蓉」,是誰帶金庸的英雄們入屋?

佳藝電視,從1978起成為歷史;但是佳視之後,兩岸三地的媒體世界從此不能沒有金庸。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金庸館」。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查良鏞)的逝世,帶來全球華人集體的文化追憶。他筆下的武俠世界沒有邊界,風行兩岸三地超過半世紀,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華文讀者。「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成為絕唱。自從金庸逝世,相信不少朋友的社交媒體上已經充滿鋪天蓋地的追憶文。

金庸的逝世也掀起政界和學界的一番討論。這位《明報》的創辦人,在主權移交的過渡期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他提出的關於香港行政長官的「協調方案」為人詬病。更有不少人批評查良鏞是被中共統戰的保守派。

誠然,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看到的對金庸的評價,是「死者為大」——文學貢獻掩蓋了政治上的爭議。筆者不才,在這兩方面不敢高談闊論。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筆者本文,與其說是在講金庸,不如說是在講香港流行文化及媒體發展在某個特定時期和金庸的奇妙結合。

沒有香港媒體的突破精神,也許就沒有今日金庸作品在跨媒體領域的成就。

「滄海一聲笑」

說來慚愧,筆者從來沒有完整讀過金庸的任何一部小說,說起金庸,筆者的腦海裏只有古天樂飾演的楊過、李若彤的小龍女、呂頌賢的令狐沖、陳浩民的段譽。筆者記憶中的金庸還有粵語流行歌曲,是氣勢磅礡的電視主題曲。雖未趕上那個時代,但是「絕招/好武功」音樂一出,筆者還是感到熱血沸騰。這些,都是金庸作品通過被改編和加入新元素而達成的「外溢」成果,成為影響了千千萬萬群眾的文化符號。

1970年代,革命性地推出金庸作品改編電視劇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獨霸天下的香港無線電視(TVB),而是曇花一現但捲起一陣風浪的佳藝電視(CTV)。

一本書,一次只能一個人讀;一部電影,留在觀眾腦海的是一個半小時的光影;一部電視機能被眾人享用,一齣電視劇能夜夜陪伴你與我。雖然金庸武俠作品首次被改編是在電影界,但是如果沒有電視改編,如果當時不是處於電視文化的崛起,金庸就不能成為全球華人的流行文化。1970年代,革命性地推出金庸作品改編電視劇、配合熱血的「誰是大英雄」主題曲、造成萬人空巷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獨霸天下的香港無線電視(TVB),而是曇花一現但捲起一陣風浪的佳藝電視(CTV)。

要說佳視,就不得不讓我們搭上時光機,重新回到那個遙遠的1970年代。那些年,廣播電台文化鼎盛,廣播劇有聲有色。電視這種新興媒體,開始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必備電器,1971年已經有超過六成的香港家庭擁有電視機。香港社會從收費電視進入免費電視的時代,也代表著電視時代的啟航。

金庸作品通過被改編和加入新元素而達成的「外溢」成果,成為影響了千千萬萬群眾的文化符號。
金庸作品通過被改編和加入新元素而達成的「外溢」成果,成為影響了千千萬萬群眾的文化符號。

「紛紛世上潮」

香港電視業發展紀年

1956年,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開台,開啟香港的電視時代; 1967年,無線電視廣播公司(TVB)開台,成為香港第一個免費無線電視台; 1970年,無線電視的王牌綜合娛樂節目《歡樂今宵》,推出彩色錄影現場轉播,將香港帶入彩色電視的時代; 1973年,麗的映聲正式更名為麗的電視,提供免費電視服務,由此啟動了長達數十年的無線亞視之爭。;1975年,佳視開台,將香港電視競爭和影視文化推向高峰,「五台山」上風起雲湧(當時九龍塘廣播道上雲集了當時香港五大媒體:香港電台,無線電視台,麗的電視台,佳藝電視和商業電台) 。

1928年,「香港電台」成為英殖香港的第一個廣播電台,使香港成為英聯邦海外屬地當中第二個擁有廣播服務的地方;1949年,第一個商業廣播電台「麗的呼聲」出現,成立初期是為了轉播英國廣播電台(麗的的英文名稱 Rediffusion, 就是 re + diffusion,轉+播的意思);1956年,同屬「麗的」集團的「麗的映聲」電視台開台,這是一個要收取月租和器材費的有線電視台,開台迎來的訂戶只有1000戶,不難想像多是有錢階級。之後,1965年,當時的「廣播發展工作小組」向政府提議開放廣播電視的競爭,政府遂決定發出第一張無線電視廣播牌照,而中標者則是TVB。

無線電視的「免費」——免租金和免有線器材費,成為超越「麗的映聲」的先天優勢。儘管當時的「麗的」在外購節目以外,已經開發了不同類型的本土製造節目,例如土炮製作的「女人世界」、賑災晚會和大抽獎等——TVB甫開台依然給了麗的一個下馬威。TVB拋出的重頭戲是由新加坡華僑蔡和平從澳洲引進、經過TVB本土化的現場直播娛樂綜合節目《歡樂今宵》,晚晚陪伴觀眾。進入彩色電視時代之後,TVB又迅速邀請從美國歸港的鍾景輝加盟,製作「翡翠劇場」,在夜晚黃金時間播出,成為電視連續劇的始祖。

「翡翠劇場」給觀眾帶來了民初才子佳人的浪漫朦朧,也開啟了電視主題曲的先河。每一首電視主題曲都為流行音樂界注入新的動力,是傳統廣東小曲和西樂配器結合的新嘗試。

197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視文化高速發展的年代。1973年,為了進一步在香港廣播電視領域引進競爭,政府決定發放第二和第三個無線免費電視牌照,這個時候,佳視出場了:中標者是原本已經以收費有線運作的麗的映聲(中英文頻道),以及佳藝電視(中文頻道)。佳視於1975年正式開台,其主要股東是「商業電台」(商台),台徽設計暗合古代中國的傳統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要在本來已經硝煙四起的香港電視廣播界立足,並非易事。一山不能藏二虎,而佳視作為第三隻老虎,處境的艱難可想而知,特別是TVB在開台不到十年之間已經壓倒性地成為電視界的霸主,這時候佳視的加入怎麼看都是一個自殺行為。更要命的是,當時佳視取得免費電視牌照的條件之一是在夜間黃金時段播放教學節目,並且在該段時間不能有廣告。此舉令佳視收視置於先天嚴重不足的劣勢。

「誰負誰勝天知曉」

為挽救收視,佳視著手重點投資在電視劇的拍攝,而在這個危急關頭,一個作為香港電影代表的種類成為了佳視的一線曙光——武俠片。曾在麗的工作但未獲青睞的導演蕭笙,在佳視拿出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而此時的佳視也可謂險中求勝,在《射雕英雄傳》身上下重注。拍攝隊伍遠赴南韓拍攝第一場的雪地打鬥場景,拍攝和製作時間是其他類型電視節目的24倍。劇組在電視台甚至給該劇的男主角白彪(飾演郭靖)配備宿舍,日夜趕工,精益求精。

佳視《射鵰英雄傳》宣傳海報。
佳視《射鵰英雄傳》宣傳海報。

佳視的投入獲得了豐厚的收視回報,《射雕》成為了全城熱話。1976年4月12日,《射鵰英雄傳》在晚間6點55分推出,每周播出5集。根據長輩們的回憶,幾乎每個人都突然變得很乖,要趕回家吃飯,為了追看「射雕」,原本熙攘的街道都變得冷清。如果你走在當時的香港公共屋邨,每天晚上,6:55, 華燈初上,不差一分一秒,從四面八方就會傳來此起彼伏的「絕招/好武功/十八掌一出力氣可降龍/大顯威風/男兒到此是不是英雄/誰是大英雄」-——這是電視劇主題曲《誰是大英雄》最膾炙人口的歌詞。

這首由一代鬼才黃霑(當時用筆名劉傑)作曲填詞的主題曲,也奠定了後來風靡亞洲的粵語流行歌的雛形——粵語口語入詞、粵語聲韻和旋律咬合、接近中國五聲音階卻又有所變化的旋律;中西樂器以西樂配樂方式演繹來配合氣氛、歌手以自然聲線而不是粵劇聲線演唱。其中少不了的,也是黃霑擅長的、歌詞中毫不吝惜地散發的「英雄氣概」。這樣的歌曲演繹方式成為了往後武俠電視劇主題曲的典範,而後從武俠電視劇產生的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成為全球華人文化圈的文化瑰寶。

那是一個今時今日難以想像的電視盛世。報紙的連載是金庸武俠世界的「登台」,而佳視開創的武俠電視劇則讓金庸筆下的英雄美人三教九流通通「入屋」,每晚陪伴四百萬香港人。

無論如何,1976年的佳視《射雕英雄傳》創造了奇蹟,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部武俠電視劇,也為佳視在殘酷的收視大戰中扳回一城。對於許多上一代的香港人來說,郭靖就是白彪,黃蓉就是米雪。辛苦工作一天的打工仔下班之後不是到蘭桂坊飲酒作樂,也不是忙於打電腦遊戲,而是趕回家一邊和家人享用晚餐,一邊在《誰是大英雄》的熱血樂韻中進入那個奇情浪漫俠義柔腸的武俠世界—— 一個彷彿沒有時代,只有英雄和人性的世界。

那是一個今時今日難以想像的電視盛世。報紙的連載是金庸武俠世界的「登台」,而佳視開創的武俠電視劇則讓金庸筆下的英雄美人三教九流通通「入屋」,每晚陪伴四百萬香港人。

佳視武俠電視劇的成功的確對電視霸主TVB造成莫大的衝擊,促使TVB這個影視界大佬也調兵遣將開始武俠電視劇拍攝。不久,TVB更使出了殺手鐧絕招:一舉買下了所有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權,在改編金庸作品的領域上完全斷了對手的後路。

「浮塵隨浪只記今朝」

必須要看到的是,TVB作為電視連續劇的啟航者,其主攻民國愛情小品的「翡翠劇場」對香港電視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奠定性的作用。受到美國家族情仇通俗小說的啟發,1976年,TVB開創另一新劇種——家庭鬥爭時裝劇,和佳視一樣,TVB花費巨大成本拍攝這種新劇,其中《狂潮》是代表。這部由周潤發、繆騫人、狄波拉等明星主演的長篇連續劇,從故事情節、拍攝質量和製作規模來說可謂是上乘之作,實際上也獲得觀眾的掌聲。本來,如果沒有佳視的《射雕》,TVB應該就帶領香港電視文化毫無障礙地進入時裝劇獨領風騷的時代。

然而,在取得空前的成功之後,佳視乘勝追擊,在1976年推出《神鵰俠侶》。乘著白彪和米雪兩位《射雕》主角的偶像氣勢,佳視在《神鵰》繼續讓他們飾演郭靖黃蓉,而「過仔」和「龍女姐」則是羅樂林和李通明。《射雕》的橫空出世讓當時全身心投入製作《狂潮》的TVB有點措手不及。面對佳視的挑戰,經驗老到的邵逸夫也嗅出了武俠電視劇的巨大潛力,便即時調整結構,將幾乎所有主力製作人員調配到拍攝武俠電視劇的部門。

TVB的這個調兵遣將絕對不是「東施效顰」。說到武俠片,邵逸夫不是門外漢,其一手創立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開創武俠電影的新領域——由劉家良操刀的南派硬橋硬馬武打片,以及由張徹、胡金銓主導的講求意境和「雄性力量美學」的北派武俠片。1967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可謂北派武俠片的代表作。只是,邵氏向來擅長拍攝國語片,而在1970年代國語片的統領地位接連受到挑戰,邵逸夫才逐漸將重點投放到新興的電視行業。

如果說,史上第一次的金庸武俠小說改編——1958年峨眉電影公司的《射雕英雄傳》和《碧血劍》—— 只是戰後香港粵語片風潮的一朵小浪花,那麼1976年佳視的《射雕英雄傳》就是將這個大眾文化裏的粵語武打電影搬到業已落戶千家萬戶的「公仔箱」——普及的電視文化。佳視武俠電視劇顯露了電視文化對電影的雙重威脅:小小的「公仔箱」將觀眾從付費的電影院帶回家享受「日日陪著你」的免費電視;「公仔箱」裏面講粵語的武俠似乎比大銀幕上雲裏霧裏的講著國語的「雄性美學」更平易近人。

本來,如果沒有佳視的《射雕》,TVB應該就帶領香港電視文化毫無障礙地進入時裝劇獨領風騷的時代。

就在佳視推出《神鵰俠侶》之後的1977年,TVB已經準備就緒,用改編自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迎戰,由一度因為粵語片低迷而失業的粵語片導演王天林操刀,展現的不是邵氏的北派美學,而是觀眾熟悉的粵語片風格的電視劇。相比起窮小子佳視只能繼續動用新人白彪和米雪,在TVB《書》一劇登台的是最當紅的一線花旦小生:鄭少秋、汪明荃、余安安。

除了狂掃金庸武俠小說版權的這個殺手鐧,後來的TVB更在佳視倒閉的1978年之後,將開創電視歷史先河的1976年《射雕英雄傳》和1977年《神鵰俠侶》購入,並將其封存。除了在幾年前曾經在深夜重播佳視77年版本《神鵰》,史上第一部《射雕》卻一直未有重見天日。1978年,TVB在《書劍恩仇錄》之後,隨即推出《倚天屠龍記》,並再次由一線明星包括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擔綱;1983年,劉德華和陳玉蓮主演的《神鵰俠侶》讓TVB版本的楊過和小龍女從此成為經典;而同樣是1983年的《射雕英雄傳》則讓黃日華翁美玲從此成為郭靖和黃蓉的代名詞。

TVB無疑成為了兩岸三地改編金庸武俠片的大本營,而之後不同電視台的改編版本也只能望其項背。

TVB製作的金庸電視劇,無疑成為了兩岸三地改編金庸武俠片的大本營,之後不同電視台的改編版本也只能望其項背。
TVB製作的金庸電視劇,無疑成為了兩岸三地改編金庸武俠片的大本營,之後不同電視台的改編版本也只能望其項背。

「豪情還剩一襟晚照」

回到1976年,因著《射雕》一鳴驚人的佳視,在當時電視界卻依然只是「三弟」。面對TVB迅速的反應,以及之後使出的壟斷金庸作品版權的絕招,佳視顯然毫無招架之力,只好將目光投向其他武俠小說家,例如古龍。1978年佳視播出《流星·蝴蝶·劍》,由楚原導演,羅樂林擔綱主角,雖是又一佳作,但是收視的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而《射雕》帶來的燦爛就如同煙花一般,稍瞬即逝。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佳視繼續努力革新,例如招攬台灣的電視製作人員,但是當時台灣人的口味對於香港來說卻是水土不服。1978年,佳視高薪挖走了原本在TVB的猛將周梁淑儀,以及TVB幕前幕後大量的製作團隊,開展「七月佳視」的電視戰。然而,如果說《射雕》是佳視的孤注一擲並絕處逢生,此時的「七月」攻勢卻是壓倒電視台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花費了巨額廣告宣傳費之後,佳視的收視並不如預期。

TVB無疑成為了兩岸三地改編金庸武俠片的大本營,而之後不同電視台的改編版本也只能望其項背。

1978年8月22日早上,佳視突然宣布因為財政困難而停止運作,沒有任何預先通告。9月7-10日,受影響的幾百名電視台人員到港督府抗議,並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可惜,高等法院在10月宣布佳視破產,為這個只生存了短短三年,卻創造了香港電視史奇蹟的電視台劃上了最後的句號。

不能否認的是,如果沒有金庸在明報連載武俠小說已經建立起的知名度,1976年電視媒介對其的首次改編就難以達成如此強大的效果;如果香港不是處於電視開始普及、人人要電視撈飯(編註:用電視下飯)的時代,效果也絕不會如此震撼;如果沒有TVB霸氣地壟斷改編版權,也許金庸的成就只能囿於通俗小說報紙連載,更不會成為影響千萬華人的文化現象。

但是,如果沒有當年佳視的孤注一擲,金庸未必能那麼疾速地走入大眾生活。佳藝電視,這個將金庸小說從文字世界帶入平常百姓家的電視台,從1978起已成為歷史;但是佳視之後,兩岸三地的媒體世界從此不能沒有金庸。

(王潔瑩,香港學者,主要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發展,身份政治,社會參與和政治傳播等領域)

註:香港填詞鬼才黃霑在其博士論文引用「笑傲江湖」主題曲作為各個段落副題。筆者在這裡斗膽借用這個技巧,向那個且遠又近的武俠電視劇時代致敬。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我一直以为这首歌是东成西就原创的,原来这么又渊源啊

  2. 現在的TVB不思進取,香港電視的免費牌照得不到頒發,資本導向與意識形態禁區增加,輝煌港產電視劇於是沒落了

  3. 感谢作者分享这独特的历史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