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2023年4月8日,桃園國際機場,總統蔡英文結束“民主夥伴共榮之旅”抵台。

(林子立,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3月底出訪邦交國瓜地馬拉(另譯:危地馬拉)與貝里斯(另譯:伯利茲),行程的前後分別過境紐約與洛杉磯。與此同時,前總統馬英九前往中國祭祖,由上海進出,沿途拜訪南京、長沙與重慶,兩位前、現任總統不約而同在4月7日返抵國門。而後中共解放軍隨即展開三天的「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目的在於對「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的嚴重警告,可見單以馬英九訪中仍不足以平衡台灣親美的力量,必須再以軍事威嚇警告民進黨政府與支持者。

無獨有偶,在中共軍演結束的第二天,也就4月11日,美國聯手菲律賓進行「肩並肩」(Balikatan)聯合軍事演習,從時間與規模可知抗中意圖昭然若揭,因為美菲在台海、南海附近海域模擬擊沉軍艦行動乃是史上第一次,對象就是針對解放軍海軍。美中雙方雖然沒有直接對峙,但是互不相讓,步步進逼的動作愈來愈大,各自除了有不可退讓的國家利益之外,也關係到了台灣未來的選擇與前途。

2023年4月5日,加利福尼亞州,台灣總統蔡英文抵達雷根總統圖書館時,中國支持者和台灣支持者爆發衝突。
2023年4月5日,加利福尼亞州,台灣總統蔡英文抵達雷根總統圖書館時,中國支持者和台灣支持者爆發衝突。

中法平衡台美?

呼籲歐洲軍事上不要依賴美國,就如同呼籲東南亞貿易不要依賴中國一樣,現實上都做不到。

蔡英文於4月6日在雷根圖書館,會見今年1月7日經歷15輪投票,始贏得眾議院議長的麥卡錫(Kevin McCarthy),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於此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另譯馬克宏)也在同一天在北京進行國是訪問,可見北京為了要降低蔡英文訪美所造成的全球友台效應費盡心思,地方上有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到處活動,甚至允許他喊出「中華民國」(儘管被中國媒體集體消音);中央上則是以最高規格來接待馬克龍,因為法國也是北京處心機慮想要拉攏的對象。馬克龍果然在4至7日的訪中之行並沒有提到對台海問題的立場與態度,顯然在言辭上淡化了台海穩定在法中關係之間的重要性。

北京為何利用法國平衡日漸上升的台美關係?當今西方國家之中,跟美國最不對盤的國家就是法國與紐西蘭,紐西蘭雖然被北京稱為民主國家與中國交往的典範,而且因為反核而拒絕美國核子潛艦停靠紐西蘭港口而導致雙方關係微妙,但是由於地處偏遠的大洋洲又非工業製造大國,對其他國家影響力有限。

而法國則截然不同,長期具有「戴高樂主義」(Gaullism)追求自主國防外交的傳統,又因AUKUS的澳洲潛艦訂單移轉到美英兩國,而深刻體認到西方國家利益的分歧。馬克龍目前又是英國脫歐後在位最久的歐洲領袖,自許為當前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領袖,正是擔心落入美歐聯手抗「中」,成為三角戰略關係中孤雛角色的中國亟欲拉攏的對象。

因此,當美國跨黨派19名眾議員,以及上百家國際媒體呈現出對蔡英文與台灣的高度關注時,這不是馬英九藉由「民族情感」的軟性訴求就能抵銷掉的,派出中國僑民在現場抗議也當場引來美國民眾的訕笑。北京決定再以三天劍指台灣的軍演,向世界表達對台灣的支持就是危及台海和平,而責任在美國與台灣;這也是馬克龍離開北京在飛機上受訪時所稱,法國並不想捲入台海衝突的觀點。

此種不追隨美國的戴高樂主義,其實就是法版「疑美論」,認為將國防安全交付美國共同指揮是一種錯誤,因此1966年時戴高樂總統(Charles de Gaulle)決定退出北約軍事協議,還迫使總部從巴黎遷到布魯塞爾,直到2009年薩克齊總統(Nicolas Sarkozy)認知到缺乏北約身分的法國面對俄羅斯將一籌莫展,才決定帶領法國重返北約。

這說明了呼籲歐洲軍事上不要依賴美國,就如同呼籲東南亞貿易不要依賴中國一樣,現實上都做不到。但對曾批評「北約腦死」的馬克龍心中,早已認為全盤追隨美國是不利於法國國家利益,只是這在歐洲領袖中,屬於可以私下說、卻不好公開表達的言論。

然而,不追隨美國是一件事,親中又是另一回事,特別是中國在曠日廢時的烏克蘭戰爭中屢次升高與俄羅斯的關係,形象在整體歐洲民間上日益低落,加上大眾媒體可常見中共對台灣的文攻武嚇,此番馬克龍友中言論,又呼籲歐洲在防務等領域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反而引起更多正反兩面的攻防,對北京而言實屬神救援。

屬於新歐洲的中東歐盟友,都認為馬克龍的言論對歐盟努力達成一個共同對中政策造成巨大打擊,但是老歐洲由於長期對美國的不信任,並不反對馬克龍的言論。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就說,歐洲領袖支持馬克龍推動讓歐洲降低對美國依賴的「戰略自主」政策並非孤例。

2023年4月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歡迎儀式上檢閱軍隊。
2023年4月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歡迎儀式上檢閱軍隊。

中國如何分化歐盟對中政策?

原本為展現團結歐盟的訪中之行,卻成為北京分化歐盟團結的機會,拉抬法國而貶抑歐盟,對世界展現出與中國合作者興、對抗者斥。

不過,聽其言更需觀其行,觀察歐盟各國是否對台海置身事外,其實答案非常明顯,從法國自身的印太戰略、甚至德國、荷蘭以及歐盟的印太政策,都支持南海自由航行與台海穩定,法國甚至在印太戰略文件中直接點名台灣是關鍵夥伴。

很明顯的,馬克龍想以外交辭令換取法國國家利益的極大化,說北京愛聽的話並不表示巴黎正在改變其對台的作為,這是國際政治上常見的手腕,也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現在因退休政策造成國內大規模示威遊行,馬克龍需要國際舞台移轉焦點。更別忘記,法國是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膽敢賣武器給台灣的唯二國家;今年2月,台灣海軍已與法國DCI.DESCO公司簽署「艦艇戰系儎臺零附件」採購案,金額達到新台幣19億6380萬元,預計到2025年底以前完工。一邊賣先進武器給台灣,一邊賣160架空中巴士新機給中國,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與常態。

儘管美國議員嚴格批評馬克龍,他依然稱法國是美國堅定盟友,也派遣一艘海軍護衛艦穿過台灣海峽。不僅如此,他主張法國的行動不帶挑釁,本著尊重的態度進行,不會像某些人參與言語上的煽風點火。但是,許多人對他的辭令並不接受,認為馬克龍在對習近平與普京的外交作為都犯下錯誤,法國單打獨鬥的外交策略很可能導致盟友對法國失去信任,歐洲不僅沒有形成統一戰線,還被中國進一步的分裂。

面臨美方的批評,馬克龍利用與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會面的機會,公開宣稱他沒有改變法國的對台政策,繼續努力維護歐盟在對中問題上的團結,也強調法國不會在台海問題跟隨美國。馬克龍認定蔡英文過境美國會晤麥卡錫是屬於挑釁(provocation),除了缺乏對於台美關係的認識之外,也誤以為法國的戰略自主能在美中競爭中扮演平衡的角色。

 2023年4月7日,廣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
2023年4月7日,廣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

烏克蘭戰爭持續一年之後,而且中國明顯與俄羅斯站在一起,烏克蘭能守住第一線顯然是北約的協助,特別是美、英與中東歐國家,而不是德法的努力。而與馬克龍一同前往中國的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刻意地被習近平冷落,更顯得北京在利用法國打擊一個團結的歐盟。看到這一幕,更加明白北京為何拒絕與民進黨政府交流,卻把兩岸和平交流只賦予特定政黨,其實都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北京早已將歐盟視為鬆散、無法達成共識的國際組織,會員國才是他真正瞄準的目標。

因此,原本為展現團結歐盟的訪中之行,卻成為北京分化歐盟團結的機會,拉抬法國而貶抑歐盟,對世界展現出與中國合作者興、對抗者斥。為什麼馬克龍願意配合?應該是根本不認為被利用!在他的戰略觀中,法國所領導的歐盟應該成為美、中之外的第三極,不僅不會淪為美中附庸,更能給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另外一個選擇:既不像美國如此霸道,也非中國的威權專政,而法國的印太戰略正是反映出這樣的思維。

而德國就沒有如此的政治抱負,馮德萊恩是梅克爾(Angela Merkel)栽培的傑出女性政治家,在出發前就暢談歐盟如何應該認識中國日益強硬的姿態,並應該限制高度敏感技術的對中貿易。就歐盟現在的任務,是儘快制定一套更為清晰而詳細的對「中」共同方針。馮德萊恩所思考的對中政策,更是關乎於價值與區域安全,而非各別的國家利益。不過,由於外交是屬於會員國的主權部分,執委會沒有實質的主導權,這乃歐盟傳統外交積弱的原因。

對於法國疑美的傳統當然會引起美國對中鷹派的不滿,並質疑美國是否為了歐洲而投注太多資源到烏克蘭戰事中,這就牽涉到了一個問題:美國是為自己,還是烏克蘭?甚至是歐洲、故而大力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侵略?

當然,中東歐國之間、甚至是歐盟會員國之間,對此看有相當大的差別。舉例而言,同樣身為前共產國家,匈牙利對俄羅斯的看法顯然與波蘭、捷克有南轅北轍的思維。如果是對台友好的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而言,他的主張就跟馬克龍有著明顯的差別,認為過去歐洲對俄羅斯的侵略性威脅選擇性失明,現在則是對中國的侵略性威脅選擇性失明。西方國家內部分歧由來已有,一場烏克蘭戰爭沒有徹底團結西方,而台海的穩定受到威脅時,則是他們最不樂見的狀況。

2023年4月5日,加利福尼亞州,台灣總統蔡英文(中)與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右二)於雷根總統圖書館會面。
2023年4月5日,加利福尼亞州,台灣總統蔡英文(中)與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右二)於雷根總統圖書館會面。

雙英出訪,民主與民族路線的碰撞

台美強調「民主」共同的價值,而兩岸凸顯「民族」之間的連結,雖然各自有支持群眾,但是最大的差異,則是在對於國家主權與安全的認知差異。

馬英九與馬克龍證明,向習近平示好可以獲得經濟和貿易方面的好處,馬英九任內兩岸和平交流達到史上之最,直航、ECFA、馬習會都是歷史上的美談,卻在民進黨執政後戛然而止。馬克龍的訪中更讓空中巴士在中國民航機市場中完勝波音,奢華品牌龍頭LVMH和電力製造企業EDF都大有斬獲,但是在出發前剛對中國直言不諱的馮德萊恩,無法參加給予馬克龍下機紅地毯、閱兵、國宴,甚至是在習近父親過去官邸賞花。這樣巨大的差異,跟雙英出訪是一個接近的類比:馬英九祭祖允許他喊出「兩岸都是中華民國」,但是蔡英文過境美國則是「過境竄美、倚美謀獨」。

就台灣的國內層次,執政民進黨與在野國民黨在即將到來的2024總統大選如何創造有利的聲勢與空間,正是雙英從這次出訪行程的主軸,但以現任、前任總統來看——即便前者支持度遠大於後者——兩者出訪的媒體聲量分庭抗禮,難怪馬前總統在返回國門之際喊出「九二共識回來了」。而蔡英文總統則說,訪美之行是讓國際看到台灣不因壓力而屈服。

那一條路線更能感動人民?《菱傳媒》的民調顯示,47.8% vs. 22.0%民眾對蔡英文出訪的評價表示滿意/不滿意;對馬英九出訪中則是31.8% vs. 39.9%民眾表示滿意/不滿意。換句話說,民主路線雖然贏過民族路線,民主路線也有重疊到民族路線,而民族路線並不全然被民主路線排斥,否則蔡的不滿意度應該更高,而馬的滿意度也不會接近32%,而應該只有不滿意蔡英文的22%。這樣民意的重疊,說明台灣人民既重視民主主權,也在乎不要跟中國全面交惡。

這就成為北京進行認知作戰的槓桿點,國、民兩黨對一個中國認知的不同,而使得中共的分而治之更為可行。馬英九的中國是由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個部分組合,都是中華民國;而蔡英文眼中的中國,是主權不及於台澎金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要強迫中華民國台灣接受一國兩制、最後統一的威權國家。可惜的是,從未理解、明白,體驗民主政治的中共,無法接受多數民意對中國與台灣的認知,而誤以為那僅僅是屬於民進黨對中國的詮釋。一個中國的原則固然是國際法所承認,但是國際法並沒有寫下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不僅在台灣是主流民意,在民主國家之間亦是。

這兩條路線在華府還視北京為合作夥伴時,也就是美國還是雙極體系中的強權、或是單極時代的霸權時,兩國都可以接受如此背離事實的模糊,因為美國需要中國對抗蘇聯,而中國需要美國站穩腳步。但是進入多極時代,美國視中國為其主導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挑戰者時,這兩條路線開始形成涇渭分明的分歧,雙英出訪各自得到美中兩國官方的支持,美中之間的較勁在雙英出訪之旅中畢露無遺。台美強調「民主」共同的價值,而兩岸凸顯「民族」之間的連結,雖然各自有支持群眾,但是最大的差異,則是在對於國家主權與安全的認知差異,從而在美中強權競爭之際,有了各自完全不同的角色。

2023年3月28日,江蘇省南京市,前台灣總統馬英九參觀南京中山陵。
2023年3月28日,江蘇省南京市,前台灣總統馬英九參觀南京中山陵。

小結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若我們從歷史角度反思,過去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建立與生存有賴美國的大力支持,儘管是當時杜魯門總統(Harry S. Truman)因為韓戰爆發,需要台灣遏止共產主義往南發展,但隨後而來的「經濟合作總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ECA)所帶來的美援,也為台灣經濟奠定基礎。

隨著歷史的開展,兩岸對美國的利益發生了變化,在蘇聯支持下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站穩腳步,甚至利用雙極體系下美蘇激烈競爭的結構因素,在1970年代棄蘇投美,贏得紅色中國成為聯合國與安理會唯一的中國。而不再代表中國,但仍堅持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蔣介石政府,則獲得美國改採《台灣關係法》與台灣維持非官方往來,但實質仍是官方的交流,只是層級有限,不受重視,只希望台灣不要成為美中關係的絆腳石,但仍然在美國利益掌控之內。

這段歷史說明國際政治的現實與荒謬,2,400萬人在台灣的繁然與安定、且從未受到中共政權的統治,甚至是國際組織的孤兒,卻打造了全球貿易之島與台積電等國際首屈一指的企業。過去馬英九執政時期正逢美中合作達成全球化的頂點,兩岸全面交流卻也因經貿紅利分配不均而導致太陽花學運,人民反思台灣的中國政策後,台灣主流民意再次倒向民主的親美路線。

在美中關係對抗的前提下,兩岸關係沒有環轉的餘地,華府與北京各自使出全力打代理人戰爭,蔡英文「民主」價值對壘馬英九「民族」,美國被形塑成異族;台灣的確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民意疑美,認為不該一味追隨美國導致中共侵台。然而,就如同戴高樂主義的疑美,卻也認為法國是美國可靠、強大、緊密的盟友、也是自主的盟友。相同的,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作者開題「xx代理人」就顯示出本身的偏頗,在視美式宣傳為政治正確的台灣,更明白顯示出以美、中影射為「代理人」背後效忠的對象,更是意圖譁眾取寵。
    真要說這兩位前後任總統是什麼「代理人」,何不說蔡是「衝突(戰爭)代理人」、而馬是「和諧(綏靖)代理人」?
    說到底,終究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願意為「未來」付出什麼代價?

  2. 馬英九路線只是用『和平統一』來取代武統。而要實踐『和平統一』的環境,進行各類軟硬兼施的鎮壓工作仍是有必要的,統促黨的暴力行徑跟所謂水果貿易就是一個例子。
    而馬英九在大陸的訪問景點都是以民族情感為號召,對我而言毫無共感可言。如果他走的是紀念六四之類的…唉,真是一點交集都沒有。

  3. 为何把马英九访问看成民族路线?也许老百姓只是出于最现实的安全考虑,不想过度激怒对岸,谁愿意天天活在武统的阴影下?

  4. 不同讀者看到的東西可以完全不同呢。
    這次馬克龍利用所謂第三極自抬身價把自己賣了,然而所謂『第三極』的消長如何或許可從法製軍火的銷售範圍看出。

  5. 最近看过的最好的文章,关于民主和民族的分析也很到位。相信继法国之后不久,欧盟中会有更多国家宣布台美关系为挑衅。

  6. 难得看到好文章,写得极其详细,很有说服力。美国在欧洲或其他地域的利益是外交政策的首要考量,真要信他们所谓自由民主,就跟信中共说两岸一家亲一样无脑。一般军火商利益为先,所以美国外交历史上几乎每个总统都需要一场战争来满足军火商的胃口。

  7. 說兩岸同屬一族所以應該同屬一國,除了忽視原民觀點,也是強辭奪理。共和國,或者民國,本來就是基於共同的願望而成的政治結合,以此結合的人們乃是國族。共和國的基礎是國族。中共國有多少民族?幾十個,本來就沒有同文同種,而且也是過偷搶拐騙勉強湊在一起。這種假貨根本沒有資格跟台灣談統一。

  8. 據說法國在印太的屬地有2百萬公民,中共國併吞台灣後不會威脅法國利益?真白癡去舔共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