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投書表防禦決心:賴清德提史上最高國防預算案|Whatsnew

賴清德提及,北京當局正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台灣的軍事整備。

投書表防禦決心:賴清德提史上最高國防預算案|Whatsnew
2025年11月26日,台灣總統府,總統賴清德於「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上講話。攝: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華盛頓郵報》於當地時間11月25日,刊登台灣總統賴清德投書,以「我將提升國防預算以捍衛我們的民主」為題,預告將追加一筆400億美元,約等於新台幣1.25兆元的國防特別預算,用於向美採購新型武器,著重提升非對稱戰力。明(2026)年度國防預算預計達到GDP的3.3%,2030年前將再提升至GDP的5%,是台灣近代最大規模軍事投資

接著台灣時間11月26日上午,賴清德在9時30分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後,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記者會上賴清德宣布,國防部完成「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計劃採購特別條例」及預算規劃,預計未來8年(2026年至2033年)將投入1兆2500億元經費,邁向經濟、安全雙贏的先進防衛體系。賴清德強調,這筆國防特別預算是必要投資,且是投資在和平與台灣安全,希望在野黨能夠支持。

防禦還是玩火:當「2027武統」越來越近

記者會上賴清德提及,北京當局正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台灣的軍事整備,持續升高在台灣週邊的演習及灰帶侵擾,企圖「以武逼統」、「以武逼降」,併吞台灣。

此發言被外界解讀為總統府「證實」中國2027年攻台,因而引發討論。但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澄清,此乃錯誤片面解讀,賴清德是指中國正以2027年為節點,推進武統台灣的各項軍事準備及複合式威脅。

「2027武統」論,起初來自美國印太司令部前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他於2021年卸任前,曾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出席聽證會時,示警中國可能在2027年前攻打台灣;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也曾表示,就美國已知情報,習近平曾命令軍隊準備好在2027年前入侵台灣。

除武力威嚇外,賴清德指出,中國正升高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企圖在世界上消滅台灣主權,更藉「反獨促統」及「跨境鎮壓」,企圖蠶食鯨吞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權,形塑對台灣實質「治理」的假象,並在台灣內部,加大統戰滲透與分化,混淆台灣國家認同。

賴清德於《華盛頓郵報》投書中表示,此筆國防預算將用於投資尖端科技及擴大台灣國防產業基礎;加速打造「台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有效攔截解放軍飛彈、火箭、無人機及戰機威脅的防空系統。另結合其他人工智慧驅動及無人化平台,「這些戰力將使我們達成無懈可擊的願景。」

對此,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在26日中常會上喊話,賴清德此舉是在「玩火」,讓台海變成火藥庫、把台灣變成兵工廠。鄭麗文表示,明年度國防預算9495億,已經要舉債2千多億,還有另外兩項特別預算也要舉債1008億。如果再加上1.25兆軍事特別預算,舉債規模就要突破5000億,遠超過法定舉債上限。鄭麗文批評賴政府此舉,「財政紀律已經產生排擠作用,難道賴總統跟國安團隊都沒有考量嗎?」且如此重大的國家政策,竟然沒有向全民報告、向國會說明,就直接對外國媒體投書,如此行為是「自貶身價、自毀國格」。

由於20日外媒報導美國國會轄下「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C)在年度報告中建議由台灣提供資金,協助菲律賓為境內美軍基地升級。國民黨團亦質疑追加國防特別預算400億美元,是否還包含支援美軍在第一島鏈設施?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沛祥表示,台灣買武器就算了,現在連別國的軍事基地都要台灣付錢,根本不是盟友,是把台灣當成無底洞的金主,「民進黨政府應儘速交代相關細節。」

2025年9月20日,南港展覽館,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匯聚來自 14 國、超過 400 家廠商參與,本年主題為「先進國防、永續飛行、韌性供應鏈、無人未來」,規模為歷年來最大,國防部的攤位展出一架坦克。攝:陳焯煇/端傳媒

關稅協議交換?台灣已受到備戰壓力

而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台美關稅協議預料近期將公布,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楊珍妮證實目前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正進行文書交換,因此亦有輿論質疑台灣總統府此時拋出未來數年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的規畫,是向美方「秀決心」。

對此,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26日受訪時則否認此說法,認為台灣國防預算確實還有再增加的必要,政府也確實感受到必須加速準備的壓力。林飛帆指出,現代戰爭的型態已經不一樣,需要更多無人載具跟不對稱戰力的投資。台灣作為防禦性的國家,並非要擴張跟侵略別的國家,所以在武器系統各項的工作上應以更有彈性、不對稱的方式去思考。

而此追加國防特別預算,政府該如何面對國會藍白陣營國會多數的挑戰?林飛帆表示,「我們一直努力希望能爭取到更多立委的支持,包括跨黨派委員的支持。」民進黨政府正在努力,而美方也正積極協助台灣爭取國會支持,立法院的審查過程將是關鍵。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志言指出,關稅協議談判中,美方希望的應該是像台積電那樣的實質投資案,而不是單純買多少農產品或武器。台灣確實有國防採購的實際需求,很多裝備已經不得不換,國防預算擴編與關稅談判之間,兩者關聯「沒有那麼直接」。

此次台灣政府宣布投入1.25兆元追加國防預算,國防部長顧立雄指出,中共去年至今舉行「聯合利劍-2024A」系列演習、「海峽雷霆-2025A」演習,形塑環台包圍態勢。相關軍事擴張如艦隊遠海長航、航空母艦編隊、中俄聯合空中巡航等軍事行動,將威脅擴張至第二島鏈,挑戰國際社會既有規則,反而促使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產生警惕。

為此韓國強化飛彈防禦系統,2026年增加國防預算8%;澳洲未來4年增加國防預算2100億元;美國強化軍事聯盟合作,2026年預算增至28兆元;日本2025年國防預算達戰後最高的1.91兆元;菲律賓2025年增加國防預算10.3%;紐西蘭未來4年增加國防預算1600億元。

面對中共威脅,2026至2033年間將藉此追加預算強化關鍵戰力,並聚焦「空中重層攔截網、指管與決策輔助、多層次削弱、遠程精準打擊、強化作戰韌性、提升軍備量能、國防帶動經濟效益」7大目標。

軍費佔GDP比例多少才合理,圖說台灣國防預算是高還是低?
政府與社會必須開誠布公討論資源取捨,台灣是否願意為強化國防,犧牲其他領域的支出。

在高市早苗發言之後:台灣不會缺席區域安全

以目前台灣既有防禦設備來看,是否有打造「台灣之盾」的急迫性?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認為,中國大陸目前火力投射與航空戰力確實已大幅超越96台海飛彈危機的時代,如常態性在台灣週邊布署5到6艘戰艦,估計有500個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若全部發射巡弋飛彈,不到3分鐘就能抵達台灣的機場、雷達等重要目標,因此確實有必要建構「台灣之盾」來應對新的威脅。

國安戰略學者,開南大學副校長陳文甲則表示,此次特別預算同時結合國防產業政策,意在打造自主生產鏈、提升科技含量,讓國防成為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引擎,向內外展現穩定推動國防現代化的決心,有助強化嚇阻並增進國際信任。

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林穎佑分析,不對稱戰力特別預算已經討論多時,此時提出更重要的是時機點。目前中日關係緊張,台灣更需要展現出自我防衛決心,現接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發言之後,更是向國際宣示在第一島鏈的區域安全穩定中不會缺席的企圖心。

雖然此次台灣政府大動作追加國防特別預算,向國際表明軍事抵禦決心,亦藉此對民眾示警戰爭威脅日益趨近,但追加國防預算能否通過,仍要觀察之後台灣國會政黨間的角力拉扯。有鑑於此前國會改革法案爭議引發的一系列朝野衝突乃至「大罷免」行動,這次國防特別預算勢必將成為新一輪朝野對決的風暴中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