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長壽紀錄片節目《Panorama》在2024年美國大選前夕播出的《Trump: A Second Chance?》一集,因剪接拼貼時任總統唐納・特朗普(Donald Trump)2021年1月6日演講片段而引發爭議。畫面被指誤導觀眾,營造出特朗普煽動支持者衝擊國會的印象。
事件源自前BBC編輯標準委員會外部顧問麥可・普雷斯科特(Michael Prescott)提交給董事會的一份備忘錄,內容指BBC多項新聞報導存在偏頗與不當。該文件被右翼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於11月6日曝光後,引發外界對BBC公正性的質疑。該報長期對BBC持批評立場。
隨後,BBC總裁蒂姆・戴維(Tim Davie)與新聞部執行長黛博拉・特內斯(Deborah Turness)於11月9日迅速辭職。特朗普隨後宣布,將以誹謗為由對BBC提起10億美元訴訟。本篇文章將追溯2021年國會山暴亂事件,特朗普當時說了什麼?他的演講存在煽動性嗎?多年來他屢以高額訴訟向媒體施壓;在此次針對BBC的訴訟威脅中,他的勝算有多大?

前外部顧問爆料,BBC高層相繼離職
普雷斯科特指控《Panorama》將特朗普2021年1月6日演講中相隔54分鐘的兩段話拼接,造成誤導。節目呈現的片段把「我們要走向國會(We’re going to walk down to the Capitol)」、「我會和你們在一起(I will be there with you)」與「我們要拚到底(We fight like hell)」連在一起,暗示他號召群眾衝擊國會。事實上,「We fight like hell」出現在演講的另一段落;在被剪接的原句中,後半段原是「我們會為勇敢的參議員與眾議員喝采(We’re going to cheer on our brave senators and congressmen and women)」。
普雷斯科特曾任BBC編輯準則與標準委員會顧問3年,於今年6月離職。他在備忘錄中表示:「若允許BBC記者透過剪輯讓人物『說出』從未發表的言論,編輯準則將形同虛設,公眾又憑何信任BBC?」
在中東議題上,他指出BBC阿拉伯語頻道存在選擇性偏見。例如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當天,BBC英文網站刊出19篇關於人質的報導,而阿拉伯語網站一篇未發;相反,幾乎所有批評以色列的文章都被完整轉載。有時同樣的新聞在阿拉伯語網站上的遣詞造句、標題和報導角度都更偏向批評以色列。
在跨性別議題上,他批評當同一事件被其他媒體多次報導而BBC卻避而不談,且報導多採單一觀點,如護士聯名起訴醫院允許跨性別女性使用女更衣室的案件。備忘錄同時提及BBC對非法移民與庇護議題報導不足,歷史節目採用非專業學者,導致對英國的殖民史、奴隸制度及對後世影響的論述簡化。
即便《每日電訊報》率先揭露此事,BBC仍遲遲未行動。隨著風暴持續升級,BBC總裁蒂姆・戴維(Tim Davie)與新聞部執行長黛博拉・特內斯(Deborah Turness)於上周日請辭。特內斯在Sky News 的採訪中雖承認報導失誤,但否認BBC存在刻意偏頗。她表示:「我要明確指出,近期關於BBC新聞存在制度性偏見的指控並不屬實。」
據BBC自家記者報導,BBC官方聲明「數日前便已準備就緒」,但直到周一主席薩米爾・沙阿(Samir Shah)才正式致歉。數小時後,特朗普即公開威脅對BBC提起訴訟。
特朗普在國會大廈襲擊當日的演講,BBC紀錄片節目《Panorama》播出的版本和原片。來源:Guardian News
特朗普的演講存在煽動性嗎?
在BBC的爭議節目中,將特朗普所說的「我們要走向國會(We’re going to walk down to the Capitol)」與「拚得你死我活(We fight like hell)」拼接在一起,後者實際出現在演講約54分鐘後的另一段。BBC主席沙阿稱這一剪輯為「判斷失誤」。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國會暴亂前的演講中,多次使用「戰鬥(fight)」一詞。用句包括涉事的「我們拼死奮戰,若不拼死奮戰,這個國家就完了。(We fight like hell and if you don’t fight like hell, you’re not going to have a country anymore)」根據美國國會「1月6日」特別委員會的調查,演講稿中呼籲群眾「和平且愛國地」表達訴求的字句,出自白宮撰稿人之手;而多次激昂、具煽動性的語言則為特朗普本人所加。
委員會指出,他在演講約20分鐘時提到「和平且愛國」,之後近50分鐘持續以選舉舞弊指控煽動群眾,攻擊副總統與共和黨國會議員,並鼓動支持者「奮起抗爭」。在這場冗長的演說中,特朗普詳述他所謂選舉舞弊的「證據」,儘管相關指控早已被法院駁回。
國會曾兩度對特朗普提出彈劾,但由於參議院投票未達門檻,最終未能裁定其煽動暴力罪名。演講結束後,數千名支持者湧向國會大廈,部分人闖入建築物與警方爆發衝突,企圖阻撓選舉人票清點。事件造成5人死亡。

特朗普勝訴的可能性有多大?
由於《Panorama》節目是於去年10月28日播出,已錯過在英國倫敦提出誹謗訴訟的一年時效。然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追訴期為2年,特朗普仍有法律途徑可行。且BBC的內容在美國各地均可收看,亦有串流媒體平臺傳播,特朗普團隊擬以此為由在美國提告。其律師已致函BBC,表示若該紀錄片未「完整、公正地撤回」相關內容、公開致歉並提供賠償,將於佛州正式提起訴訟。
英美法律制度雖異,但誹謗案均須證明原告因報導而遭受損害。特朗普律師聲稱,其「聲譽與財務受損」。在美國法律中,公眾人物通常承擔更高舉證責任,即特朗普須證明報導方具有「真實惡意(actual malice)」——BBC明知剪輯成果與事實不符仍予發佈。
以高額索賠對媒體施壓是特朗普一貫手法。此次索賠金額達10億美元,但他未說明計算依據。過去他亦曾以誹謗為由向多家媒體提告:包括2024年10月向BBC的美國合作夥伴CBS新聞索賠100億美元(後增至200億美元),指其竄改時任副總統、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訪談內容以為其塑造正面形象;今年7月向《紐約時報》提起150億美元訴訟,指該報散布虛假報導;以及9月向《華爾街日報》提出100億美元索賠,指該報錯誤暗示他與金融家、未成年人性侵犯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有關聯。與CBS的訴訟今年7月已經以1600萬美元和解,另外兩起案件仍在進行中。
紐約「媒體法律資源中心」執行主任喬治・弗里曼(George Freeman)表示,特朗普對BBC提出的10億美元誹謗訴訟「毫無根據」。他指出,特朗普過往多次提起誹謗官司,結果幾乎全數敗訴;更常見的情況是,這類律師函最終從未進入司法程序,其真正目的在於「恐嚇與施壓他所不滿的媒體」。弗里曼在接受Sky News 採訪時補充,特朗普可能「難以證明任何實際損害」,但「無法排除」他仍可能堅持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