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本熊攻擊事件12死創新高,遇到熊如何應對?|Whatsnew

氣候變遷與棲地問題讓熊進到人類居住區尋找食物。

日本熊攻擊事件12死創新高,遇到熊如何應對?|Whatsnew
2025年10月10日,日本北海道沙裡町知床五湖地區,一塊告示牌告知遊客近期有棕熊出沒。8月14日,一名登山客在知床羅臼山的登山步道上遭到棕熊攻擊身亡。攝: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達志影像

日本近期頻繁出現熊攻擊人的事件,根據日本環境省於11月5日公布數據,4月至今已有12人被熊攻擊死亡,創歷史新高。4日,一名77歲男子在秋田市送報時被體長一公尺的熊攻擊;3日一名79歲女性上山後死亡,警方從屍體被拖咬的痕跡研判她被熊攻擊死亡。光是秋田縣在今年便有約60人遭攻擊。不只是秋田縣,北海道、東北地區居民居住區、市中心、學校、車站都出現熊的蹤跡。

根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日本發生2萬792起目擊熊出沒的事件,此外,熊攻擊人導致傷亡事件讓許多秋季的活動取消。像是仙台一所高中的健走活動、長野的馬拉松及北海道地方政府舉辦的燈光秀。10月初,才有一名來自紐西蘭的32歲男子在長野縣妙高市(Myoko)的森林獨自跑步時被熊攻擊,導致手臂骨折及嚴重腿傷。他稱看到熊在草叢時,他冷靜面對並大叫試圖嚇跑熊,熊卻直朝他撲過來,「一口咬下,手臂就沒了」,接下來他奮力與熊對峙,熊才離開。

「熊害」最嚴重的秋田縣日前請求自衛隊協助,陸上自衛隊與秋田縣府於11月5日簽約支援協助熊害。秋田縣知事鈴木健太稱,「不斷收到來自基層的求助,他們表示已無法僅靠縣內現有資源,包括各市町村、縣警局和當地狩獵協會來控制局面」,他稱居民的生命和財產每天都受到威脅。

這是自衛隊首次協助熊害,不過,這非自衛隊支援動物防治的首例,2010年,自衛隊就曾在北海道處理蝦夷鹿過多的問題,主要是偵測鹿群並協助捕獲鹿隻的運送。

此次,自衛隊將協助搬運、設置捕獸籠,以及巡視熊是否進入籠子等作業。由於自衛隊沒有應對熊的專業訓練,因此不會持武器撲殺熊,行動時也會有狩獵協會的成員陪同,避免與熊直接發生衝突。

人熊衝突如何變得嚴重?

為何熊頻繁出沒在人居住的區域並產生人熊衝突?專家指出,日本農村地區人口老化和減少以及氣候變遷是導致熊患日益嚴重的原因之一。而這些熊並非瀕危物種,需要進行捕殺以控制其數量。

目前日本的熊共有兩種,分別是亞洲黑熊(俗稱月熊),以及分布於北海道、體型更大的棕熊。

學術機構稱,日本的亞洲黑熊與棕熊的數量均達到歷史新高,在2023年開始,熊攻擊人的事件就不斷創新高,讓專家與居民警告政府介入。

2025年11月5日,日本自衛隊成員在秋田縣和野市設置捕熊陷阱。攝:Kyodo/via Reuters/達志影像

人熊衝突並非單一因素導致,氣候變遷與棲地問題導致食物短缺,讓熊進到人居住區尋找食物。氣溫則改變熊的冬眠模式,延遲冬眠的時間,增加人熊相遇的機會。人口老化則讓農村地區的邊陲荒廢,形成邊緣地帶,增加人熊相遇的機會。此外,政府收緊狩獵法規,減少狩獵許可證及槍枝數量也可能導致降低獵捕熊的意願,進而讓熊的數量增加。

過去,北海道曾實施熊類獵捕計劃,防止熊對人及牲畜造成傷害,並在雪季末期進行,更易追蹤熊,這項計畫成功減少熊的數量及縮小其活動範圍。不過,專家稱,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保護的國際趨勢,這樣的計劃已被廢除。此外,人減少獵捕熊,也會降低熊對人的警性。

現行規定下,部份地區仍允許適度獵熊,根據《鳥獸保育管理及狩獵合理化相關法律》,合法取得執政的獵人只能用槍械、禁用陷阱,且必須在官方規定的狩獵期內進行。

學者提醒,熊自8月下旬起增加活動,10月至11月風險最高,目前是熊出沒高峰期。由於熊為了冬眠要儲備能量而覓食,增加與人類接觸機會。帶著幼熊的母熊,因護幼行為更易出現攻擊行為。

人們如何因應?

由於人們可能會與熊不期而遇,過去民間及政府都曾開發熊出沒的地圖,讓民眾可以回報。像是朝日新聞製作了熊出沒地圖,本次發生多次人熊衝突的秋田縣則由縣政府開發可查詢熊出沒資訊的Kumadas(クマダス),該系統因頻繁的人熊衝突事件,在今年10 月新增超過5000人註冊,使用人數急速增加。

為因應熊進入市區的事件,日本政府於9月1日公布「緊急獵槍制度」,放寬在市區使用獵槍的限制,進行緊急獵捕。

日本官員指出,熊頻繁出沒在居民區,導致人身及財務的損失不斷擴大,威脅公眾安全。日本政府日前也召開熊害應對會議,宣布將強化緊急措施,會在11月中旬前提出完整對策。政府指,計劃放寬射殺熊的規定,也許將增加持有狩獵執照、可在生活圈內使用獵槍的自治體人員,也就是俗稱的「政府獵人」,以便在熊接近居民區時快速處置。當局也提醒民眾,若遇到熊,務必保持冷靜與距離,優先確保自身安全。

人熊衝突問題怎麼解決仍待更好的方法。台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黃美秀投書指,2023年日本因多起人遭熊襲擊事件而獵殺將近8000隻黑熊,光秋田縣就捕殺2300隻黑熊。她稱「大規模的移除,或許對於當時的社會恐慌稍有平息作用,但對於防止熊隻出沒擊襲人類是否有用,仍未有定數」。她從研究分析,有學者認為熊的數量其實在下降,也許大量撲殺導致孤兒熊,幼熊缺乏母熊訓練產生哪些影響,但目前缺乏精準數據支持,因而仍待後續有更多調查,才能知道如何有效解決人熊衝突。

有報導也稱,政府的措施都只是短暫的應對,並非根本性解決方案,必須透過更多數據、科學管理、研究才能避免過度捕殺導致的滅絕。在維護生態及人身安全上達到平衡。

2024年10月16日,一隻棕熊被困在日本北海道砂川市的一個籠子裡。攝:Sakura Murakami/Reuters/達志影像

遇到熊怎麼辦?

日本出現熊頻繁攻擊人類的事件後,除了有效的解決人熊衝突,更重要的是遇到熊怎麼辦?

專家指,一般來說,熊會避免靠近人類。但出現在城市地區的熊有高機率比較習慣人類。因此,過去認為熊總是害怕人類的傳統觀念已經不再成立。熊攻擊人類的原因有二,防衛性攻擊或是捕食性攻擊,後者比較少見。且多數的熊攻擊事件是對單獨行動的人。

如果在日本的森林附近健行、露營或居住,務必要提高警覺:

  • 留意是否有熊的蹤跡。注意當地政府發出的警報及資訊。
  • 走路時要發出聲響。可使用熊鈴或大聲說話、使用收音機,並攜帶防熊噴霧。
  • 結伴健行-熊很少會接近多人群體。
  • 黎明和黃昏時要保持警惕,因為熊在這個時候最為活躍。
  • 切勿將食物或垃圾留在室外。熊的嗅覺非常靈敏,學習能力很強。
  • 避免在能見度低或天黑後徒步旅行。

假如真的遇到熊,該怎麼辦?如果是看到熊,先保持冷靜,慢慢後退,並儘速撤離現場。不要奔跑或做出突然的大動作,切勿奔跑激起熊的追逐本能。

若與熊出現接觸,根據NHK發布的影片,應採取保護身體的姿勢,手掌交疊保護脖子,用背包保護背部,腹部貼地;若身體被熊翻面,也要維持原本的姿勢。

此外,日本政府也不斷提醒旅客,務必妥善保管個人食物和裝備,絕不可讓熊有任何取得的機會,應妥善收拾保存食物、垃圾及廚餘。做好各項防熊措施,以維護所有民眾的安全。

特別是對於計劃前往日本山區和森林旅遊的遊客,在前往之前要了解熊的活動情況。部分區域可能因發現熊的痕跡而關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