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從殖民監獄到消費園區:「台北刑務所」見證的政權更迭、壓迫與記憶

百年間,這片土地曾是殖民者隔離異己的監獄、戰後外省人的聚落、反迫遷運動的關鍵節點和都市商業化的犧牲品。不斷覆寫的空間記憶裡,我們如何看到帝國殖民記憶在台灣的變形與縮影?

從殖民監獄到消費園區:「台北刑務所」見證的政權更迭、壓迫與記憶
2025年8月15日,台北刑務所遺址,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黃舒楣。攝:陳焯煇/端傳媒

歷史中的缺頁,起於從未停息的戰爭、殖民與流離失所。新欄目 The Missing Pages 從檔案、田野調查與口述中深深挖掘,重寫那些失落的章節之中,延續至今的生命故事。

透明的日式風鈴折射著艷夏的金黃光芒,讓人睜不開眼,和台北金華街上「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一整排木造宿舍群搭成一首京都風物詩。遊客在日式建築前、老榕樹下拍下充滿和風的照片,有時還會有穿著浴衣的女子,坐在門廊邊。黃舒楣在一旁盯著熟悉的街區陌生的風景蹙眉,「上面的屋瓦都是仿造的,新加上去的。」

成為「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前,這裡曾經是台北刑務所(監獄)的官舍,後來又成了華光社區,黃舒楣曾在社區裡窄巷穿梭,尋找埋在屋瓦底下,日治時期的殖民記憶,也在華光社區拆遷時,見證都市土地開發的暴力。如今此處成了販賣日式風情的消費之地,黃舒楣只能邊走邊嘆息。

2013年3月26日,華光社區拆遷的前一夜,黃舒楣待在台北市愛國東路和金華街口附近的小林汽車電機行裡,幫著抗爭前線的人看顧行囊。深夜起,門外便傳來抗爭者呼喊的口號聲,幾波零星衝突和伴隨哭腔的嘶吼鑽入室內,留守的黃舒楣只能憑著外頭震天價響的噪音,和手機裡社群上的發文,來判斷抗爭前線的戰況。「那天我的包包裡還裝著高跟鞋。」黃舒楣笑著說:「拆遷的當天,我還正準備去面試一個教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