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接觸、不引戰、不衝突:台灣Z世代的網路「安靜參與」

從餐廳評價到國際衝突,什麼都是議題;但台灣Z世代則選擇滑過、潛水,安靜地參與其中。

不接觸、不引戰、不衝突:台灣Z世代的網路「安靜參與」

滑開手機,A姊的指尖在螢幕上熟練地移動。Threads上,一則關於台灣地方政策的激烈辯論、幾張朋友在演唱會的狂歡照片、一篇引人垂涎的餐廳評論,以及一則國際衝突的即時新聞,在幾秒鐘內交錯閃現。她全都看了,甚至對某些議題感到憂心,但最終只是默默鎖上螢幕,一句話也沒留下。

A姊的沉默,是台灣許多年輕世代的縮影。對科技的焦慮,如同兩百年前隨著印刷業流竄的浪漫小說、數十年前的電視遊樂器,總是伴隨新媒介而生。但如今,「世代差異」已無法完整描述我們對於社群媒體如何影響年輕人的擔憂。當強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的《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一書在台灣社會引發廣泛共鳴,我們更應意識到,這已是全球網路普及國家的共同疑慮。

這份焦慮不僅停留在社會討論的層面,更已轉化為具體的立法實踐。從法國設立15歲的「數位成年」門檻,到美國、英國相繼推出嚴格的線上安全法案,一個全球性的論述框架正在成形,試圖為數位化的童年劃定邊界。

然而,從兒少社會學的觀點出發,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視角:與其將年輕人視為被動、等待被填滿的「未完成品」,不如將他們看作是自身社會世界的積極參與者與創造者。他們會主動地建構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生活。唯有從他們自身的實踐出發,我們才能理解其所處世界的紋理與縫隙,並從中尋找不同世代浸潤並實踐民主生活的方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