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永恒的外国人”:中美对抗下遭遇双重质疑的中国留学生

冯宇豪自嘲自己的经历似乎像一个间谍苗子,“可是正常人谁愿意做间谍?”

“永恒的外国人”:中美对抗下遭遇双重质疑的中国留学生
2025年5月29日,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名毕业生手持地球沙滩球。摄:Craig F. Walker/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编者按: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态度随着贸易谈判的进展摇摆,在美国的对华强硬派口中,中国留学生常常享受政府补贴,美国没有理由替对手培养科技精英;而中国国内,对于留学生也呈现出既欢迎又怀疑的矛盾情感。从董明珠的“间谍论”到哈佛女生蒋雨融争议,留学生的两难处境似乎正在逼迫着每一个人选边站队。

这种“两面不是人”的状态,让无数留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与焦虑:在美国,他们被怀疑为“潜在的国安威胁”;在中国,他们又可能因“海归”身份而被视为不可靠的“原罪”群体。进退之间,他们的个人选择与自由,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吞没。本篇报导,记录了几位不同背景的中国留学生如何在夹缝中挣扎,也折射出这个群体在中美对抗阴影下的集体命运。

从好奇到回避

起初,大家报名十分踊跃,但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有十多个同学在最后一刻决定退出——国际学生担心在海关遇到麻烦,没法重新进入美国,美国同学则疑虑未来会受到负面影响,“去中国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敏感的事情。尤其是有从政打算的同学,不想留下和中国有关的任何记录。”

移民局的人没来,吴琼庆幸自己躲过了一次风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