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巨星泰勒絲(Taylor Swift)於8月27日宣布訂婚喜訊後,媒體和社群網路上許多人立刻聯想到她19歲時攻佔國際排行榜的、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她的作品〈Love Story〉,並將她訂婚連結到那首歌童話般的愛情觀:羅密歐最終克服命運阻攔向茱麗葉下跪求婚,整個世界因為這段轟轟烈烈的感情而震動。
然而,要理解即將結婚的泰勒絲,有太多遠比〈Love Story〉更為適合的歌曲。事實上,即使在她19歲時,這首歌都已經無法充分代表她,那時的她已經改以一種同理的方式,看待中學時自比為茱麗葉的自己。
泰勒絲的感情觀之所以值得被談得更清楚,是因為對於泰勒絲廣大的認真樂迷而言,她的影響力正是源於她透過作品講出來的成長故事。早在她19歲那年,當《滾石雜誌》記者跟隨她去到一個小場地巡迴演唱時,記者就觀察到許多歌迷——以年輕女性為主——的手寫信圍繞著相同主旨,都在說泰勒絲陪伴了她們指認自己所感受到的傷心、困惑與經歷。「我很難過,而你告訴我『你不孤單』」,記者引述其中一張手寫信,「我最大、最大的願望,是我哪天也能改變一位青少年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就像你為我做的一樣。」
自此以往,「成長」一向是理解泰勒絲創作生涯的主軸:比如,A歌的對方是她剛成年時那位長她整整12歲的「才子」型男友,B歌的對方是某段短暫而混亂的約會關係;又比如,C專輯創作於她自身從身敗名裂中復活的過程,而一系列專輯之所以有新舊版,是因為她不滿專輯母帶版權被賣給曾羞辱她的樂壇大老,而決心重錄過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