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后政变年代的缅甸制造:在“东南亚最廉价劳动力”名声下,抗争的缅甸工人

“在中国雇一个普工的钱,在缅甸可以雇六个。”但代价是甚么?

后政变年代的缅甸制造:在“东南亚最廉价劳动力”名声下,抗争的缅甸工人
2025年6月5日,缅甸仰光,服装厂的工人第三天要求增加日薪至13,000缅元,劳资双方当晚达成增加日薪至11,000缅元的协议,并签订了合同。图:STUM Facebook

编者按:2025年5月,位于缅甸仰光的一家台资鞋厂爆发罢工,约4千名工人在厂内抗争,要求提升工资。在2021年的军事政变后,缅甸经历政局动荡、通膨飙升、电力短缺、强制征兵、洪水地震等人祸天灾,使劳工长期处于饥饿与恐惧之中。仰光作为军方控制下“唯一安全的城市”,其产业园区为外资聚集地,近九成外资工厂为中资背景。这些企业多半仰赖退役军警管理员工,并与地方军警建立密切联系,以便在突发事件时迅速介入“维稳”。在极度恶劣的工作环境、资方与军警的联手打压下,爆发了多年未见的大型罢工。

上周我们刊出了“后政变时代的缅甸工人”系列报导的上篇,走进罢工运动现场,探讨缅甸工人近年所面对的多重困境,纪录他们如何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团结抗争。而这篇报导将梳理缅甸工人运动的历史脉络,聚焦工会如何在军政府统治下普及法律知识、挑战性别秩序,延续后政变时代缅甸工人运动的火种。

缅甸团结工会(Solidarity Trade Union of Myanmar, STUM)主席苗苗艾。图:缅甸劳工新闻

后政变时代的工会

“你们工厂试用期最长是多久?” 苗苗艾(Daw Myo Myo Aye)问。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