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後政變年代的緬甸製造:在「東南亞最廉價勞動力」名聲下,抗爭的緬甸工人

「在中國僱一個普工的錢,在緬甸可以僱六個。」但代價是甚麼?

後政變年代的緬甸製造:在「東南亞最廉價勞動力」名聲下,抗爭的緬甸工人
2025年6月5日,緬甸仰光,服裝廠的工人第三天要求增加日薪至13,000緬元,勞資雙方當晚達成增加日薪至11,000緬元的協議,並簽訂了合同。圖:STUM Facebook
編者按:2025年5月,位於緬甸仰光的一家台資鞋廠爆發罷工,約4千名工人在廠內抗爭,要求提升工資。在2021年的軍事政變後,緬甸經歷政局動盪、通膨飆升、電力短缺、強制徵兵、洪水地震等人禍天災,使勞工長期處於飢餓與恐懼之中。仰光作為軍方控制下「唯一安全的城市」,其產業園區為外資聚集地,近九成外資工廠為中資背景。這些企業多半仰賴退役軍警管理員工,並與地方軍警建立密切聯繫,以便在突發事件時迅速介入「維穩」。在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資方與軍警的聯手打壓下,爆發了多年未見的大型罷工。上周我們刊出了「後政變時代的緬甸工人」系列報導的上篇,走進罷工運動現場,探討緬甸工人近年所面對的多重困境,紀錄他們如何在種種不利條件下團結抗爭。而這篇報導將梳理緬甸工人運動的歷史脈絡,聚焦工會如何在軍政府統治下普及法律知識、挑戰性別秩序,延續後政變時代緬甸工人運動的火種。
緬甸團結工會(Solidarity Trade Union of Myanmar, STUM)主席苗苗艾。圖:緬甸勞工新聞

後政變時代的工會

「你們工廠試用期最長是多久?」 苗苗艾(Daw Myo Myo Aye)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