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一場罷免,兩種「真相」:台灣「大罷免」運動中的輿論戰場

在大罷免事件中,台灣媒體生態展現出深刻的新聞二極化與回音室效應,導致政治部落化與社會對立日益加劇。

一場罷免,兩種「真相」:台灣「大罷免」運動中的輿論戰場
2025年7月23日,板橋,一間食店內播放關於台灣大罷免的新聞。 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5年7月26日,台灣迎來一場人類民主史上首次的「大罷免運動」。由稱之為「罷團」的公民團體發起、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展開罷免投票,結果全數未通過,迎來重大挫敗。雖然8月23日尚有七位藍營立委面臨第二波罷免投票,但在726失利的陰影下,後續動能明顯受挫。

這場運動不僅是政治事件,更是輿論戰場。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媒體與公民團體,對罷免的正當性與政治目的抱持天差地別的詮釋:它究竟是民主力量的反撲,還是執政黨延長選戰的策略操作?這些認知分歧的產生,往往並非來自客觀事實,而是透過媒體與政治言論的「話語建構」所形成。

本文聚焦於這場罷免輿論戰中的媒體角色,採用文本探勘中的主題建模(topic modeling)方法,分析2025年5月27日至7月15日間共11家媒體、共660篇政治評論的語料,涵蓋社論、專欄、特稿與投書等文本類型。樣本來源包括台灣的「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自由電子報」,澳門的「新華澳報」,以及中國與香港的多家媒體。這些媒體中,僅「自由電子報」表現出支持罷免的立場,其餘皆偏向反罷免或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與賴清德總統進行強烈批評。

本文嘗試揭示,不同媒體如何透過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引導閱聽人「應該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因為這都是形塑對「大罷免」的情緒、態度與投票傾向重要的素材,瞭解這些素材更有助於我們認識不同政治陣營眼中的大罷免運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