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台湾大罢免第一波投票结果出炉,24名国民党立委及新竹市长高虹安全数挺过罢免,对此可以这样理解:从动员的能力来说,同意罢免的一方不及2024总统大选中的赖清德,而反对罢免的一方又能超越去年的侯友宜。
进一步来说,同意罢免方无法发挥己方全部的实力,无法完美重建赖清德、萧美琴2024年竞选总统时的选民群体,遑论有所扩张。由于罢免有25%得票的制度性门槛,这代表罢免方在大部分选区已必然无法取胜。而国民党的立委们还进一步发挥了超越“正蓝军”的实力,吸引部分去年投给柯文哲的选民支持,即使这些被吸引的柯文哲选民只是少数,一来一往之间也让国民党立委更加安稳。
为何如此?在说服人们跟自己一起行动之前,必须先说服人们接受自己对问题的诊断。而在选战过程中,罢免方所给出的“主要诊断”是在野党勾结中国共产党,台湾人民必须紧急自救。而的确,台湾绝大多数选民并不信任中国共产党,大罢免所要争取的目标选民更并不欣赏国民党、民众党,但这不等于他们同意罢免方对问题的“诊断”,认为在野党立委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应,进而构成急迫的威胁。
更长期来说,大罢免的结果对台湾政坛带来至少两项讯息。首先,民进党对国民党的指控不能够再仰赖亲共卖国的“敌人论”,而必须另外寻找更合适的理据,或是其他更宽广的论述。支持罢免方真心相信在野党有意卖国,因此感到疑惧与愤怒,也因此抱著极大的热情投入罢免动员。然而,从政治沟通的角度来说,民进党领导人若要主动领导,必须找到能号召更多选民的论述,否则将无法组成足够大的选民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