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一年后,参加巴勒斯坦扎营抗议的华人师生还好吗?

“与其被动接受系统的霸凌,或是消极享受自由、民主的成果,不如去不断抵抗这个系统。”

一年后,参加巴勒斯坦扎营抗议的华人师生还好吗?
2024年4月29日,美国华盛顿大学营地,一名男子高举巴勒斯坦国旗,活动参与者和学生围绕堆积的路障高呼口号。摄: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编者按】​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国总统,并在短短数月内迅速推动一系列颠覆内政、外交及全球秩序的政策。​从大规模削减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预算,导致全球多地人道危机加剧;​到引用1798年《外国敌人法》,无视联邦法院的禁令,强行遣返数百名委内瑞拉移民;​再到对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国等全球各国加征“对等关税”,引发新的贸易战;​以及签署行政命令,试图限制出生公民权,并推动重塑美国历史叙事的政策。​美国总统上任首百日一般被视为被视为施政黄金期,端传媒的“特朗普百日”专题,尝试解读特朗普发出的政治信号:他的目标到底是甚么?他眼中的这个新的美国,到底会长甚么样子,而且谁会为此付上代价?

2025年3月10日,哥伦比亚大学巴勒斯坦团结营地的学生谈判代表和发言人Mahmoud Khalil在纽约的住所被国土安全部特工拘捕,并被转移至ICE(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拘留所等待驱逐。Khalil的被捕震惊美国社会,因为他持有绿卡,是美国永久居民,且没有受到任何刑事指控,国务卿卢比奥称驱逐他的原因是“其在美国的存在或活动可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严重不利后果”。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兑现“严惩2024年美国高校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参与者”的承诺,并把对抗议学生的“秋后算账”与其彻底重塑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更宏大战略结合起来。美国大学因纵容“反犹主义”而被切断大量联邦经费,而参与抗议的国际学生被吊销签证、绿卡,并被拘捕并面临驱逐的新闻不时出现。

当美国高校的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威胁,曾参与抗议的华人师生同样处于巨大的潜在风险中。去年5月,我采访过七名美国高校的华人师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所在学校的支持巴勒斯坦抗议。他们中有人直接参与扎营,有人策划罢工,有人只是密切观察形势。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