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萬斯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引發了歐洲政界的震動。次日,德國總理舒爾茨與會時被問到,在萬斯的發言中,究竟有沒有任何值得反思之處,他的回答引起了現場的笑聲:「您指的是所有那些關於烏克蘭和歐洲安全相關的討論嗎?」這個反問之所以幽默,是因為萬斯在前一日的發言中,幾乎沒有提及俄烏戰爭的和平之路,而是把炮口直接指向了歐洲(和英國)的國內政治。顯然,萬斯已經代表特朗普政權向世界宣告,在他們的戰略藍圖中,北約盟友的戰略安全,不如向世界昭示乃至輸出MAGA意識形態那麼重要。美歐關係的冰山近在眼前,而在冷戰後世界秩序的最大變局面前,烏克蘭軍民的浴血鏖戰,也只作為MAGA議程的砝碼,被擺上大國分肥的天枰。
未被邀請的烏克蘭與未能上桌的歐洲
早在特朗普第二次角逐美國總統大位的時候,歐洲已經預見到如果特朗普上台後會對歐洲採取強硬立場。2024年7月10日,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在接受採訪時,謹慎地表達了對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擔憂:「我不確定特朗普有同樣的信念支持一個『強大而穩定』的歐盟。」而到2024年11月布達佩斯舉行的歐洲領導人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如何應對特朗普」。不過,在上述歐洲議程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後主動邀請了勝選卻尚未就任的特朗普出席巴黎聖母院重開的儀式,就是歐洲主動伸出的橄欖枝。
顯然,儘管有不利的預期,歐洲政界還是希望特朗普政權能遵循既定的美歐合作關係,盡力維持西方的戰略同盟。畢竟,特朗普曾誇下海口,要在上任後二十四小時內解決俄烏戰爭問題。儘管做好了心理準備,萬斯的這次演講還是在歐洲政壇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在這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萬斯開宗明義地表明,俄羅斯的軍事入侵和對中國的產業依賴這些外部威脅,遠不如他所謂的內在問題更為迫切。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總理舒爾茨在回應時,諷刺萬斯對安全會議的核心議題置若罔聞。